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3052)

作品数:18 被引量:111H指数:7
相关作者:周杰琦黄晓凤韩颖李景海陈鸣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财经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碳排放
  • 3篇低碳
  • 3篇隐含
  • 3篇省际
  • 3篇省际面板
  • 3篇省际面板数据
  • 3篇能源
  • 3篇面板数据
  • 3篇
  • 2篇低碳经济
  • 2篇隐含碳排放
  • 2篇中美贸易
  • 2篇实证
  • 2篇实证分析
  • 2篇收敛性
  • 2篇能源结构
  • 2篇经济增长
  • 2篇绩效
  • 2篇产业结构
  • 1篇低碳转型

机构

  • 14篇广东财经大学
  • 5篇东北大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南华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广东商学院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作者

  • 8篇周杰琦
  • 7篇黄晓凤
  • 5篇韩颖
  • 3篇李景海
  • 2篇张莹
  • 2篇汪同三
  • 2篇邓荣荣
  • 2篇陈鸣
  • 2篇程玉仙
  • 1篇王廷惠
  • 1篇朱信贵
  • 1篇林洪
  • 1篇詹晶
  • 1篇叶静
  • 1篇唐嘉徽

传媒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2篇科技进步与对...
  • 2篇广东财经大学...
  • 1篇系统工程
  • 1篇软科学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财经理论与实...
  • 1篇上海经济研究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财经科学
  • 1篇工业技术经济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管理评论
  • 1篇云南财经大学...
  • 1篇财经理论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美贸易的隐含碳排放研究——基于I-O SDA模型的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本文基于中美两国非竞争(进口)型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测算与分析了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了影响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含碳量与净贸易含碳量持续为正,并呈现递增的态势,表明我国为促进对美国的出口,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此外,虽然进出口规模是影响中美贸易含碳量最主要的因素,但减少我国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二是降低各部门单位产出对高碳排放行业产品与服务的直接与间接消耗,三是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高能耗产品与服务的进口。
邓荣荣陈鸣
关键词: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I-OSDA模型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与驱动因素——基于199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探究碳强度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对于中国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实现2020年减排承诺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测度中国1995-2013年28个省份排放量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测算碳强度的区域差异,并对碳强度省际差距进行结构分解。进一步地,结合可导性对数方差分解法,挖掘碳强度省际差距的动因,结果发现:(1)中国碳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碳强度省际差异在样本期间大部分年份呈现扩大趋势;(2)碳强度省际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3)人均实际GDP是碳强度省际差异形成的首要因素,其他因素按照贡献由高到低依次是能源结构、人口结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的贡献较低。
周杰琦韩颖
关键词:泰尔指数
基于CDM机制的国际碳排放权贸易价格波动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运用规范分析和基于GARCH模型族的实证分析发现: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国际碳排放权核证减排单位(CERs)市场的价格波动是政治博弈、国际经济形势等多重因素共同冲击的结果。其价格波动呈现时变性、聚集性和持续性特征,市场"杠杆效应"明显。我国作为全球CDM项目的最大供给方,为了掌握定价权,必须寻求CERs市场价格波动规律、积极参与国际气候环境条款的谈判、选择恰当贸易时机和建立CDM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黄晓凤程玉仙唐嘉徽
关键词:碳排放权贸易价格GARCH模型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1997-2011年被引量:9
2014年
本文基于1997-2007年中国(进口)非竞争型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测算了1997-20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结果表明,我国的进出口含碳量均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但进口含碳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出口含碳量。因此,除1997年与1998年外,我国的净贸易含碳量均为正值,且数值不断增大,表明对外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是不利的。同时,对在日本、澳大利亚、东盟三技术水平下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模拟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的碳减排空间巨大,如果能通过改进中国的能源效率、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其国内减排效应与全球减排效应都将十分明显。
邓荣荣陈鸣
关键词: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
中美贸易隐含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根据2000年-2010年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测度中美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承担了巨大的美国消费型的隐含碳排放量,其中机电类产品一直是对美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阻力,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影响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因素分解为能源使用效率、生产技术、对美出口规模和对美出口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及生产技术改进为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的减少做出了贡献,其中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而对美出口规模及出口结构则导致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量增加。
詹晶叶静
关键词:中美贸易低碳经济能源使用效率生产技术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地区平衡发展的真正内涵除了指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上的缩小外,也应该体现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缩小。运用分布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碳强度差异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发现,两大地区人均收入差异存在绝对收敛,但与此同时,碳强度差异呈现发散趋势,地区间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并不同步;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及产业结构对碳强度的地区差异有较大解释力,而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则解释力不大。探究碳强度差异随经济增长差异变化的机理发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降低将引发碳强度差异扩大,而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产业结构等决定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亦可以明显地影响碳强度差异。以上结论对中国走节能环保型区域平衡发展道路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周杰琦汪同三
关键词:经济增长
国际股票、外汇及原油市场对CER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被引量:5
2015年
清洁发展机制(CDM)推动下形成的核证减排单位(CER)交易市场是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础。针对目前CER市场价格下跌、交易低迷、市场萎缩情况,本文尝试从国际金融市场对CER市场收益的波动溢出角度加以阐释。选取股票、外汇和原油3个市场共13组数,利用TGARCH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单一金融市场对CER日收益的溢出效应和多个金融市场对CER日收益的共同溢出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单一和共同波动溢出效应均存在,且外汇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普遍强于股票和原油市场。
黄晓凤王廷惠程玉仙
产业结构升级再审视与中国产业升级的突破路径——基于剩余价值视角被引量:1
2017年
基于制造业的行业特殊性及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一典型事实,去工业化引起了结构主义者和持"卡尔多传统"学者的极大关注。基于是否生产剩余价值视角,力图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去工业化理论,并全面考虑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含义和政策意义。从概念上,重点区分和分析去工业化的两种模式。此外,考虑到产业结构升级,去工业化的类型又可以分为:在生产剩余价值生产活动和非生产剩余价值生产活动之间的变动,与剩余价值生产活动的构成变动。基于此,审视中国产业升级的道路选择,将对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实现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支持。
李景海黄晓凤
关键词:去工业化制造业
R&D资本化背景下创新绩效评估方法探索与政策选择被引量:1
2017年
R&D投资绩效采用何种创新评估方法,存在着理论与测度方法难以契合的缺陷。同时,R&D资本化投资的有效性需要何种政策供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引入一个包含R&D(或创新)部门的简化模型,考虑创新投入和产出,并探讨该创新绩效评估方法的合理性。中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市场发现——技术开发"的政策框架,并深入挖掘创新源泉、培育创新能力和建立创新合作联盟体系。
李景海黄晓凤
关键词:知识产权产品创新绩效公共政策
自主研发、产业结构变迁与中国碳排放绩效被引量:4
2016年
运用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与序列DEA,测度了1995—2013年中国内地28个省区碳排放绩效,然后,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自主研发、产业结构变迁及其互动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作用,并进一步对碳排放绩效省际差距形成与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样本期间全国碳排放绩效呈稳步上升态势,无论从静态水平,还是动态特征来看,地区间碳排放绩效差距都比较明显;2自主研发、产业结构变迁对碳排放绩效具有积极作用,前者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程度远低于后者,两者在提升碳排放绩效方面存在协同效应;3提高人均收入、优化能源结构、改革产权制度能够改善碳排放绩效;4人均收入对碳强度省际差距的贡献度最高,其它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能源结构、产权结构、对外开放、自主研发,以及产业结构与自主研发的交叉项。
周杰琦韩颖张莹
关键词:产业结构碳排放绩效能源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