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4BA520A07)
- 作品数:58 被引量:1,161H指数:20
- 相关作者:李雁鸣崔彦宏肖凯韩金玲薛世川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更多>>
- 新形势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为研究案例被引量:4
- 2007年
- 中国农技推广队伍曾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队伍中暴露出了许多与新形势不适应的问题。为了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课题组以河北省为研究案例,对玉田等县的农技推广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技推广队伍发展的相应建议。
- 石会娟宗义湘赵邦宏
- 关键词:农技推广队伍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
- 为提高病虫害防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依据植保知识、专家经验,采用人工智能、自行开发的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及决策支持系统(DSS)的相关技术,研制了基于Internet网络传输的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本...
- 司丽丽曹克强刘佳鹏杨军玉甄文超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病虫害防治
- 文献传递
- 氮磷用量对杂种小麦C6-38/Py85-1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06年
-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用量对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供肥范围内(N112.5~337.5kg.hm^-2,P2O5 90~270kg·hm^-2),杂种的群体总茎数(PS)、群体干物重(PDW)、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PP)和作物生长率(CGR)均以低肥处理低.高肥处理的PS和PDW高于中肥处理,高肥处理的LAI、PP和CGR分别于挑旗、拔节和开花期之前高于中肥处理,之后低于中肥处理.在低、中肥处理下,杂种各生育时期PS的离中优势(Hm)为负值,高肥处理冬前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为6.3%、49.7%、4.2%和10.8%;LAI的Hm除灌浆期中肥处理比高肥处理高3.8%、PDW的Hm除成熟期中、高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时期两性状的优势值高肥处理均极显著高于中肥处理;PP和CGR的Hm均以低肥处理最低,分别于拔节至挑旗期和挑旗至开花期之前高肥处理高于中肥处理,之后中肥处理高于高肥处理.杂种的籽粒产量及其Hm均以低肥处理最低,中肥处理的产量比高肥处理高216.2kg·hm^-2;中肥与高肥处理之间产量的Hm差异不显著.
- 张永丽李雁鸣肖凯王凤彩
- 关键词:氮磷肥用量杂种小麦籽粒产量
- 海河低平原不同浇水条件下小麦氮肥利用率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阐述了肥料利用率及平衡点施肥量的概念, 探讨了利用肥效反应方程对这2个参数的推导与计算方法, 并通过实例对这2个参数进行了计算。
- 马俊永李科江李志宏曹彩云郑春莲孙宝良
-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小麦施肥量肥料利用率肥效
- 保水剂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2
- 2006年
- 研究了保水剂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能明显改善土壤的供水状况,促进种子萌发,提高根系活力和玉米抗旱能力,维持植株正常生理代谢,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 赵敏高会东崔彦宏
- 关键词:保水剂玉米生理特性
- 河北省小麦全蚀病菌变种类型鉴定被引量:7
- 2008年
- 2007年从河北省的保定、石家庄、邢台小麦主产区采集小麦全蚀病株,共分离得到62个菌株,对其所属的变种类型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特性以及在小麦、高粱、水稻、玉米、燕麦等禾本科作物上的致病性,初步认定测定的所有菌株均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var.tritici)。进一步采用4个变种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在所有菌株中扩增出870bp的条带,该片段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特异性片段,证实所测菌株均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 张秋娥曹克强胡同乐王树桐杨军玉王培培
-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病原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农作物和环境的安全性被引量:66
- 2007年
- 随着科学技术和农业的发展,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已经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与传统农业技术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调控基因的表达,实现作物生长的“人为”调控。目前,国内外已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和应用作为21世纪农业实现超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一种散布到环境中的农用化学物质,其本身或降解产物是否危害非靶生物,产生不利的环境后果是人们更加关心的问题。笔者阐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定义和类型,及生产中应用的几种主要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土壤、水和作物的残留问题,及其对人类和动物的安全性,并对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了应用展望,旨在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参考。
- 赵敏邵凤赟周淑新崔彦宏
- 关键词:环境污染物农作物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被引量:32
- 2006年
- 为提高病虫害防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依据植保知识、专家经验,采用人工智能、自行开发的具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及决策支持系统(DSS)的相关技术,研制了基于Internet网络传输的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本系统能够对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高粱和谷子6种主要粮食作物的60余种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诊断、提供植保知识,能够对年度间同期病情、虫情做出图形比较,可将抽象的预警数据转化成清晰简明的点图式电子地图,直观明了地显示病虫害发生点数及地域分布,可根据品种的抗病虫性、病虫害发生基数和未来天气预报等信息对小麦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马铃薯晚疫病、麦蚜、小麦吸浆虫和玉米螟9种重要病虫害做出短期防治决策,系统的运行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管理的科学水平。
- 司丽丽曹克强刘佳鹏杨军玉甄文超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病虫害防治
- 缺磷胁迫下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及其杂种F_1的磷吸收利用特性被引量:19
- 2006年
- 在缺磷胁迫下,对磷低效、磷吸收高效和利用高效3个小麦品种及其杂种F1的磷吸收、利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磷低效品种Nc37相比,磷吸收高效品种81(85)单株次生根数较多、次生根直径较大、根系干物质重量较大、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还原力较高和单株全磷量较多。其对磷索吸收量的增加,是根系形态和根体构型改变和对土壤中难溶性磷素利用能力增强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高效品种(蚂蚱麦)具有较高的旗叶酸性磷酸化酶活性和较高的磷利用效率,对于改善植株体内磷的代谢周转和再利用能力,进而提高植株的磷利用效率可能具有较重要作用。在F1-1[Nc37×81(85)],F1-2(Nc37×蚂蚱麦)和F1-3[81(85)×蚂蚱麦]3个杂种F1中,单株次生根数、次生根粗度、单位土体根系干重、根系TTC还原力、植株成熟期全磷量和旗叶酸性磷酸化酶活性的离中优势(Hm)和超高亲优势(Hh)多为正向优势。其单株籽粒产量的Hm和Hh均为正值,分别变化在31.7%-32.8%(Hm)和18.5%-29.6%(Hh)之间。用高效吸收、利用2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作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充分利用F1代在磷吸收利用上的杂种优势,对于改善在磷胁迫下小麦的磷索营养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李宾兴郭程瑾王斌肖凯李雁鸣
- 关键词:磷效率AESTIVUM杂种F1磷胁迫
- 锰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3
- 2005年
- 刘建凤崔彦宏王荣焕
- 关键词:幼苗生理玉米种子叶尖玉米苗叶绿体缺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