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51004)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卜亚丽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3篇艺术

主题

  • 5篇影戏
  • 2篇剧本
  • 1篇叙事
  • 1篇折子戏
  • 1篇中国影戏
  • 1篇田野调查
  • 1篇写意
  • 1篇写意性
  • 1篇结构特点
  • 1篇口述
  • 1篇故事
  • 1篇故事性
  • 1篇本戏
  • 1篇传统叙事

机构

  • 6篇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

  • 6篇卜亚丽

传媒

  • 1篇大舞台
  • 1篇戏曲艺术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文化遗产
  • 1篇中国古代小说...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套本戏的成因探析被引量:2
2015年
套本戏的演出形式非常特殊,中国戏曲写意性特征是套本戏形成的土壤;中国传统叙事结构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影戏的穿插间演的做法,为套本戏的出现,提供了依据和前提;戏曲创作中的同类做法为套本戏的出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元素;现实的演出环境是套本戏出现的外部动因。
卜亚丽
关键词:写意性传统叙事
探析影戏的发展进程
2015年
宋代影戏不是成熟的戏剧,而是技艺游戏,是说书加影偶表演,处于泛戏剧阶段;经过诗赞体戏剧阶段的过渡,各地影戏于明末清初,纷纷完成戏剧化进程。
卜亚丽
关键词:影戏
影戏折子戏探源
2014年
影戏折子戏的概念存在着学术界和民间使用不一致的情况。影戏折子戏是影戏经典化的体现,在发展较为充分的足本影卷中产生,且以足本形态存在;发展不够充分的提纲本、无本形态影戏,很难从自身产生折子戏。影戏折子戏的来源有三:别种艺术(大戏、民间曲艺)引进、自身折选、艺人专门创作。处于重故事阶段的影戏无法从自身产生折子戏,研究影戏中的折子戏可展现出影戏故事性元素的变化轨迹。
卜亚丽
中国影戏剧本原始形态初探
2016年
中国影戏产生较早,流传下来的影戏剧本相对却晚很多。宋代的零星资料又引起后人的争执和猜疑,影戏剧本的原始形态一直是个谜。本文试图以田野考察资料为依据分析中国影戏剧本原始形态。影戏剧本的原始形态可称之为"泛剧本"形态,当影戏艺术处于蒙昧期时,其底本是借来的,借用其他艺术的底本,即所谓的"借本",被影戏借用的大体有话本小说和说唱文本、戏剧剧本等,这也是"泛剧本"的真正面目。
卜亚丽
关键词:田野调查
影戏剧本三种形态间的关系
2014年
我国影戏剧本有三种形态:无本之本、提纲本、足本。这三种形态的剧本之间既存在历史的关联,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影戏剧本形态的演进历程:原初的无本(游戏阶段)—原初的足本(借用讲史话本或宝卷等作底本)—无本、提纲本—足本。各形态影戏剧本在话语程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结构方式、场次安排、审美特征等方面有内在相通之处。
卜亚丽
口述本影戏的结构特点被引量:1
2015年
口述本影戏的结构包括情节结构、音乐结构和排场结构,在这三个层面上,都体现出结构程式定型化和结构细节自由随意、不固定的特点,程式定型源于实用的考虑,细节灵活也是为了适应实际需要。
卜亚丽
关键词:结构特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