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082304)

作品数:3 被引量:24H指数:2
相关作者:朱聪李兴虎吕江毅宋凌珺苏金伟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电气工程

主题

  • 2篇电池
  • 2篇锂离子
  • 2篇锂离子电池
  • 2篇离子电池
  • 1篇电池组
  • 1篇电动
  • 1篇电动汽车
  • 1篇电动汽车用
  • 1篇电极
  • 1篇多孔
  • 1篇多孔电极
  • 1篇汽车
  • 1篇汽车用
  • 1篇热边界层
  • 1篇热模型
  • 1篇锂离子电池组
  • 1篇离子
  • 1篇脉冲
  • 1篇脉冲功率
  • 1篇可逆

机构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北京电子科技...
  • 1篇交通部公路科...

作者

  • 3篇李兴虎
  • 3篇朱聪
  • 2篇吕江毅
  • 1篇宋凌珺
  • 1篇苏金伟

传媒

  • 3篇汽车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组脉冲功率能力的估计
2013年
为估计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组的脉冲功率能力,首先基于多孔电极和浓溶液理论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模型,以便根据电池充放电电流和运行温度预测电池端电压的变化,并估计锂离子电池组当前状态下可接受的最大脉冲充放电功率。然后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在Arbin台架上分别测量了3.6V/8A.h锂离子电池在不同等级电流下进行10s脉冲充放电时电池端电压的动态响应过程,和144V/8A.h锂离子电池组在不同SOC和温度下可接受的10s最大脉冲充放电功率。试验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脉冲充放电时间大于1s后,电池端电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电池组10s最大脉冲充放电功率估计值的相对误差不超过±3%。最后采用电化学模型分析了负极孔隙率对电池脉冲功率能力的影响。
朱聪吕江毅李兴虎
关键词:多孔电极脉冲功率
方形锂离子电池组热模型被引量:10
2012年
首先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方形锂离子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比热容、流道材料的导热系数和自然冷却条件下的综合换热系数进行了估计;然后根据热边界层理论确定了强制冷却条件下电池冷却流道表面局部综合换热系数的计算式;最后根据电池组的结构特点和冷却方式,建立了电池组的一维瞬态传热模型。该模型能根据电池组当前的环境温度、运行负荷、冷却强度和初始荷电状态实时预测电池组中各单体电池的运行温度。在Arbin试验台架上测量了144V/8A.h方形锂离子电池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单体电池的温度分布,并与模型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型仿真的最大误差不超过1℃,满足混合动力系统性能仿真和电池组管理策略优化的精度要求。
朱聪吕江毅李兴虎苏金伟
关键词:热模型参数估计热边界层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生热速率模型被引量:14
2014年
首先在考虑锂离子电池极片中反应电流密度、活性物质浓度等参数空间差异的前提下,建立了电池热生成速率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模型对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充放电电流和荷电状态(SOC)下的生热速率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可逆热与非可逆热的生成速率均随充放电电流的增大而增大;SOC的变化主要影响可逆热的生成速率,对非可逆热的生成速率则无显著影响;锂离子电池在相同SOC和电流下进行充放电时,非可逆热的生成速率基本相等且均表现为放热,可逆热的生成速率也基本相同但分别表现为吸热和放热。最后在Arbin台架上测量了锂离子电池以不同电流进行恒流充电、恒流放电和循环交替充放电时电池温度的瞬变过程,并与相应工况下电池温度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生热速率模型能合理模拟锂离子电池温度的动态变化;锂离子电池持续进行充放电时可逆热对电池的温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尤其在电池充放电电流较小时更为明显,但锂离子电池在某一SOC附近交替充放电时可逆热对电池的温度变化则无明显影响。
朱聪李兴虎宋凌珺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