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6030)

作品数:14 被引量:123H指数:8
相关作者:李安春徐方建李铁刚陈世悦操应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科研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陆架
  • 6篇内陆架
  • 5篇东海内陆架
  • 5篇全新世
  • 5篇末次冰消期
  • 5篇冰消期
  • 4篇中全新世
  • 4篇末次冰消期以...
  • 4篇季风
  • 3篇冬季风
  • 3篇海槽
  • 3篇冲绳海槽
  • 2篇东亚冬季风
  • 2篇粒度
  • 2篇古环境
  • 2篇GEOCHE...
  • 2篇沉积速率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东中国海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三峡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海洋出版社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作者

  • 9篇李安春
  • 6篇徐方建
  • 5篇李铁刚
  • 4篇操应长
  • 4篇陈世悦
  • 2篇邱隆伟
  • 2篇林承焰
  • 2篇万世明
  • 2篇董春梅
  • 1篇李传顺
  • 1篇孟庆勇
  • 1篇蒋富清
  • 1篇刘建国
  • 1篇肖尚斌
  • 1篇江波
  • 1篇郑旭峰
  • 1篇瞿成利
  • 1篇路波
  • 1篇刘刚
  • 1篇黄杰

传媒

  • 3篇Chines...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Journa...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进行了探讨。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附近的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岩性、粒度、常量元素、矿物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层位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60.20~28.06 m层主要受岩性控制,28.06~8.40 m层主要受早期成岩还原作用的影响,8.40 m以上层位可能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岩心底部60.20~41.00 m层磁化率的逐渐降低对应气候暖湿化、湖泊逐渐扩张的过程,这与以往磁化率高值对应于暖湿气候条件的观点不符,说明由于研究区不同,其蕴含的信息也会有所不同;对不同研究区磁化率作为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应用时要慎重,应该对其指示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徐方建李安春李铁刚孟庆勇陈世悦林承焰操应长
关键词:东海内陆架末次冰消期磁化率成岩作用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被引量:46
2009年
通过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岩性、粒度以及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沉积环境演化,认为是湖水或海水深度、气候变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岩芯底部60.20~41.00m(17.3~13.1ka BP)为湖泊三角洲沉积序列,可划分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三个沉积亚相,物质来源主要是湖盆流域物质的输入。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海水自13.1ka BP开始侵入研究区,形成了41.00m的海相沉积地层,可划分为前滨—近滨—浅海三个沉积亚相,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具有良好的对应。自12.3ka BP开始,研究区受到沿岸流影响,长江物质开始影响研究区,7.3ka BP以来主要是来自长江的悬浮体在沿岸流作用下输送沉积而形成,稳定的泥质沉积物开始形成。全球性重要气候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8.2ka冷事件在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中也得到了良好揭示。
徐方建李安春肖尚斌万世明刘建国张永超
关键词:古环境末次冰消期粒度东海内陆架
Cold event at 5500 a BP recorded in mud sediments o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被引量:8
2009年
A 700-year record (1.0-1.5 a res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based on grain-size analysis and AMS14C dating of Core EC2005 from the inner-shelf mud wedge of the East China Sea (ECS),was compared with the Dongge stalagmite δ18O record during the mid-Holocene.The upper muddy section of Core EC2005 has been formed mainly by suspended sediments derived from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mouth since 7.3 ka BP.High precipitation and a strengthened EAWM might have played key roles in the high sedimentation rate (1 324-1 986 cm/ka) between 5.9-5.2 ka BP.The EAWM strengthened whe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weakened,especially around 5500 a BP,which corresponded to a worldwide cold event.The EAWM during the mid-Holocene show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olar periodicities at 62 and 11 a.The 5500 a BP cold event might be resulted from orbital forcing and changes in solar activity.
徐方建李安春胥可辉李铁刚陈世悦万世明刘建国
关键词:东中国海冷事件BP内陆架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
Sedimentary evolution since the late Last Deglaciation in the western North Yellow Sea被引量:4
2012年
To decipher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the late Last Deglaciation, two gravity core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western North Yellow Sea (NYS). The two cores (B-L44 and B-U35) were sampled for grain size, clay minerals, detrital minerals, and 14C dating. They are comparable in lithofaies, and the observed succession was divided into four depositional units based on lithology and mineral assemblages, which recorded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Depositional unit 4 (DU 4) (before 11.5 ka) was characterized with enrichment in sand, and was interpreted as nearshore deposits in shallow water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 Event. DU 3 (11.5-9.6 ka) displayed a fining-upward succession composed of sediments from local rivers, such as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and from coastal erosion, which clearly were related to the Early Holocene transgression. Stable muddy deposition (DU 2) in NYS began to form at about 9.6 ka, which received direct supply of fine materials from the Shandong subaqueous clinoform.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Yellow Sea circulation system played a major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fine sediment deposition in DU 1 (after 6.4 ka) after the sea level maximum.
李艳李安春黄朋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北黄海新仙女木事件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速率及其气候环境响应被引量:9
2011年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岩性、粒度以及AMS14C年代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速率变化,划分出4个大的沉积阶段和4次快速沉积事件。千年时间尺度上大的沉积阶段主要受控于物源供应、海平面变化以及可容空间的大小。百年时间尺度上揭示的4次快速沉积事件主要受控于东亚冬季风的增强或是气候的变冷,与中国湖光玛珥湖沉积物Ti含量以及北大西洋浮冰碎屑具有良好对应,与世界范围内存在的新仙女木事件、7300 a BP冷事件、第二新冰期(5500 a BP强降温事件)以及北大西洋1400a BP浮冰事件也均有良好的对应。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百年时间尺度上的沉积速率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变化的沉积学代用指标。
徐方建李安春李铁刚陈世悦操应长董春梅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气候事件沉积速率全新世
中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来源被引量:11
2011年
利用判别函数、Eu异常与稀土元素总量关系(δEuN-ΣREEs)图解以及物源定量识别方法,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常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进行分析,利用14C测量加速器质谱仪(AMS14C)进行年龄测定,探讨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来源。结果表明:EC2005孔泥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其平均贡献量为93.7%,没有识别出黄河物质;历史时期黄河物质可以影响到29°N甚至于更为偏南的区域(南界为27°25'N),台湾海峡西北部则可以接受台湾物质的输入;浙闽沿岸泥质区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徐方建李安春李铁刚陈世悦操应长董春梅邱隆伟
关键词:泥质沉积物内陆架
Geochemistry of the lava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Musicians Seamounts
2008年
在南部的 Bach 理兹和北意大利语挖出的熔岩样品的化学、同位素的数据音乐家海底山省隆起,夏威夷的东北。尽管大多数分析的样品通常被改变,一些是新鲜的。后者展出类似的 geochemical 和同位素的特征到正常 MORB (海中央理兹暗岩) 。从热点有系统的 geochemical 趋势到在省的海中央山脉。不兼容的元素和同位素的变化建议流动地有至少二不同父母岩浆,与更高并且有更低的 MgO 集中的。二父母岩浆能被混合模型的岩浆联系。当模特儿的专业和踪迹元素证明二父母岩浆不能被同类的披风来源融化的不同的度生产了,但是他们与包含充实的嵌入的充实的异质的可变体积的一个通常弄空的披风融化历久不渝内部床。
李传顺潘玉成李安春Rodey Batiza
关键词:地球化学火山岩
17000年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物源演化及其古环境记录被引量:9
2013年
基于AMS^14C高精度测年,采用粒度与黏土矿物分析方法,对冲绳海槽中部岩心OK104沉积物的物源以及古环境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17000a以来,岩心陆源物质为多方物源混合的结果,而主要物源供应区为中国东部长江与黄河等主要河流入海物质以及台湾东西部主要河流入海物质。但是不同时期.各物源相对贡献量有所不同.17~13.4ka期间,长江与黄河入海物质输送以及台湾河流物质均对研究区有一定的影响;13.4~u.3ka时期,长江与黄河物质输入开始降低,台湾河流入海物质有所增加;11.3~7.5ka以来,长江与黄河入海物质的影响有所加强;7.5~5.5ka,台湾物质影响占据主导地位;5.5ka至今,沉积物主要来自台湾东部地区以及长江入海沉积物。同时识别出高岭石主要来源于中国大陆东部河流入海物质。此外,通过提取沉积物中对沉积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优势粒级组分,发现沉积物主要以悬浮方式发生运移。而中国东部河流入海物质向海槽的输运主要与冬季风引起的环流相关,因此,以具有相对单一物源的高岭石含量作为指示东亚冬季风演化的指标,并识别出自17ka以来中国东部地区5个冬季风主要加强期。
王佳泽李安春黄杰
关键词:黏土矿物东亚冬季风冲绳海槽
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气候演化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6
2010年
从盛冰期到全新世之间的末次冰消期经历了地球表层系统的一次巨变,期间发生了一系列气候突变事件,在全球不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这些事件的变化过程。末次冰消期转暖的过程和机制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气候/季风演化研究成果,指出海陆交界敏感地带的陆架区对全球环境变化十分敏感,陆架区沉积物蕴含了丰富的气候/季风演化信息,对陆架区沉积物中古气候代用指标的提取,东亚季风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季风的差异和交互作用、季风在各个时间尺度上的驱动机制等问题的分析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地区及全球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徐方建李安春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古气候季风陆架
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与物源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冲绳海槽西南端作为黑潮路径下一个高速沉降中心一直受到地球科学界的关注.在实验室对2005年5月中法合作航次在冲绳海槽南部取得的原状无搅动的深海沉积柱状样MD05-2908岩芯进行了沉积通量与沉积特征分析,并对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样品在分割后分别进行了AMS14C分析、粗颗粒组分(>63μm)的提取及含水量的测定.结果显示,该34m长柱状岩芯底部年龄仅为6.8kaBP,其平均线性沉积速率达到了5m/ka,揭示出冲绳海槽西南端自中全新世以来具有非常高的沉积速率;结合含水量数据,其沉积通量也与研究区现代沉积通量相符合.根据17个AMS14C数据识别出了5期快速沉积事件(6790~6600,5690~5600,4820~4720,1090~880以及260~190aBP),其持续时间为70~200a不等,快速沉积期间其最大沉积速率可以达到21.2m/ka.通过与相邻的ODP1202站对比后发现,研究区沉积物皆以细颗粒的黏土与粉砂质为主,粗颗粒组分所占比重总体不到5%.台湾岛东北部丰富的降雨量使得宜兰境内的兰阳溪可以携带大量陆源物质进入宜兰陆架并进一步向冲绳海槽输运,成为研究区重要的物质来源.这5期快速堆积事件主要是与气候变化引起的区域性降水增加有关,另外岩芯也记录到由地震、风暴等因素引起的小时间尺度的沉积增强事件.由地震、风暴等引起的侧向与底层传输使得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更为复杂,但同时也为冲绳海槽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供应.
李传顺江波李安春李铁刚蒋富清
关键词:中全新世沉积速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