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082)

作品数:7 被引量:198H指数:7
相关作者:贺纪正张丽梅朱永官郑袁明沈菊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土壤胶体
  • 2篇微生物
  • 2篇文库构建
  • 2篇文库筛选
  • 2篇基因组学
  • 2篇宏基因组
  • 2篇宏基因组学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原位杂交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学研究
  • 1篇生物生态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土
  • 1篇土壤环境
  • 1篇微生物生态
  • 1篇污染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贺纪正
  • 4篇张丽梅
  • 3篇郑袁明
  • 3篇朱永官
  • 2篇沈菊培
  • 1篇曲久辉
  • 1篇蒋新
  • 1篇刘世亮
  • 1篇王代长
  • 1篇谭金芳
  • 1篇葛源
  • 1篇刘新展
  • 1篇王慎阳
  • 1篇衡利沙
  • 1篇曹永鲜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application rates of Cd and Pb被引量:31
2007年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changes of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potenti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on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 at different application rates of Cd and/or Pb. The soil used for experiments was collected from Beijing and classified as endoaquepts. Pots containing 500 g of the soil with different Cd and/or Pb application rates were incubated for a period of 0, 2, 9, 12 weeks in a glasshouse and the soil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individual enzymes, including catalas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dehydrogenase, and the change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Results showed that heavy metals slightly inhibited the enzymatic activities in all the samples spiked with heavy metals. The extent of inhibi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level of heavy metals, and varied with the incubation periods.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s determ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s, was different in the contaminated samples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he highest community change was observed in the samples amended with high level of C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three enzymatic activities, bu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amounts of the heavy metals and the enzymatic activities.
KHAN SardarCAO QingHESHAM Abd El-LatifXIA YueHE Ji-zheng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被引量:67
2008年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以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又叫宏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宏基因组学通过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利用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研究环境样品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在短短几年内,宏基因组学研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海洋、土壤、热液口、热泉、人体口腔及胃肠道等,并在医药、替代能源、环境修复、生物技术、农业、生物防御及伦理学等各方面显示了重要的价值.对宏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热点内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建议在我国尽快启动有关宏基因组学的研究,从国家层面上开展联合攻关,拓展当前的研究领域,发展相关研究策略和技术,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使我国在宏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占据有利地位.
贺纪正张丽梅沈菊培朱永官
关键词:宏基因组学基因组文库构建文库筛选
水稻土中硫酸盐还原微生物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9年
硫是水稻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硫酸盐还原是硫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关键步骤,在稻田土壤表层和水稻根际都十分活跃。介导硫酸盐还原过程的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是稻田土壤中重要的功能菌群。它们不仅是硫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力量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综述了稻田土壤中微生物参与的硫酸盐还原过程、SRB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目前研究稻田土壤SRB主要采用的分子生态学方法,如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T-RFL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并对水稻土壤中SRB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新展贺纪正张丽梅
关键词:水稻土硫循环硫酸盐还原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荧光原位杂交
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9
2006年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isotopeprobing,SIP),在对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遗传分类学鉴定的同时,可确定其在环境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代谢功能的大量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基本原理是:将原位或微宇宙(microcosm)的环境样品暴露于稳定性同位素富集的基质中,这些样品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能够以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为碳源或氮源进行物质代谢并满足其自身生长需要,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被吸收同化进入微生物体内,参与各类物质如核酸(DNA和RNA)及磷脂脂肪酸(PLFA)等的生物合成,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分析这些微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将微生物的组成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在介绍稳定性同位素培养基质的选择及标记方法、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及提取分离方法的基础上,举例阐述了此项技术在甲基营养菌、有机污染物降解菌、根际微生物生态、互营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方面的应用。
葛源贺纪正郑袁明张丽梅朱永官
关键词:微生物生态
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39
2007年
传统的基于培养的研究方法只能反映土壤中少数(0.1%~10%)微生物的信息,而大部分微生物目前还不能培养,因而这部分微生物资源尚难以被有效地开发利用.宏基因组学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技术包括土壤DNA的提取、文库的构建和目标基因克隆的筛选.它可为揭示微生物生态功能及其分子基础提供更全面的遗传信息,并已在微生物新功能基因筛选、活性物质开发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对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的方法和应用作了详细介绍.
沈菊培张丽梅郑袁明朱永官贺纪正
关键词:宏基因组学文库构建文库筛选
土壤环境微界面过程与污染控制被引量:24
2009年
土壤环境微界面是土壤组分(矿物和有机质)、植物根系、微生物等微界面的集合体和动态变化的连续体.土壤胶体微界面可理解为土壤固/液界面的双电层结构.这些动态变化的异质微界面,按其表面结构特点可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型表面和有机物表面.环境污染物在土壤胶体微界面的迁移转化是污染物在土壤固-液界面反应的动态平衡过程,包括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络合/螯合、氧化/还原等反应.植物根际是植物与土壤组分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活跃区域,根际微界面决定着污染物向植物根系的运输、植物吸收及转运,为污染物经土壤向食物链传递的主要通道.根际微生物在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氧化、还原、转化,以及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中起重要作用.这些异质微界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土壤环境中构成微界面的连续体,决定着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赋存形态、生物有效性和向其它环境介质(如水体和植物)的迁移,因而在土壤污染控制和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土壤环境微界面过程的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的研究前沿,值得引起土壤环境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贺纪正郑袁明曲久辉
关键词:土壤胶体根际微生物污染物污染控制
可变电荷与恒电荷土壤胶体对DNA吸附与解吸特征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平衡法研究了红壤胶体、砖红壤胶体、潮土胶体和褐土胶体在不同pH值条件下DNA吸附与解吸特征.结果表明,在NaCl和KCl电解质体系中,4种土壤胶体在吸附过DNA后,溶液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H增加的幅度为红壤胶体〉砖红壤胶体〉潮土胶体〉褐土胶体;NaCl电解质体系〉KCl电解质体系.土壤胶体对DNA的吸附量均随着pH值的升高而降低,在pH为2~4,不同胶体对DNA的吸附量保持最大值,约为13.1~14.8μg·mg^-1当平衡溶液pH值从4.2开始上升至8.6,在NaCl体系中,砖红壤胶体和红壤胶体上DNA的吸附量下降幅度约5.5μg·mg^-1而在KCl体系中,DNA的吸附量下降幅度约2.1μg·mg^-12种电解质体系,潮土胶体与褐土胶体上DNA的吸附量下降幅度约为8.3~12.2μg·mg^-1DNA吸附量下降幅度为恒电荷土壤(潮土和褐土)胶体〉可变电荷土壤(红壤和砖红壤)胶体.用NaOAc和NaH2PO4对土壤胶体吸附DNA的解吸时,可变电荷土壤胶体与恒电荷土壤胶体解吸规律有明显差异.在3种溶液pH值为3、5和7时,可变电荷土壤(红壤和砖红壤)胶体上NaOAc解吸率约10%~24.5%,NaH2PO4解吸率约23.5%~40.2%;而恒电荷土壤(潮土和褐土)胶体上,NaOAc解吸率约为72.3%~85.9%,NaH2PO4解吸率约8.8%~21.6%.这表明可变电荷土壤胶体吸附DNA时键合作用较大,恒电荷土壤胶体静电引力较大,这是DNA在不同电荷类型土壤胶体表面的吸附差异.
王代长王慎阳蒋新衡利沙谭金芳刘世亮曹永鲜
关键词:土壤胶体DNAPH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