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072)

作品数:4 被引量:318H指数:4
相关作者:巨晓棠张丽娟刘新宇袁丽金万云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2篇运移
  • 2篇土壤剖面
  • 2篇硝态氮
  • 2篇后效
  • 1篇氮水平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平衡
  • 1篇冬小麦
  • 1篇氧化亚氮排放
  • 1篇玉米
  • 1篇施氮
  • 1篇施氮水平
  • 1篇施肥
  • 1篇施肥方式
  • 1篇土壤氨挥发
  • 1篇土壤氮
  • 1篇土壤氮素
  • 1篇土壤氮素平衡
  • 1篇夏玉米

机构

  • 4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张丽娟
  • 4篇巨晓棠
  • 2篇袁丽金
  • 2篇刘新宇
  • 1篇彭正萍
  • 1篇张福锁
  • 1篇刘楠
  • 1篇刘树庆
  • 1篇王珏
  • 1篇李鑫
  • 1篇万云静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68
2008年
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和静态箱法对不同施肥方式(撒施后翻耕、条施后覆土、撒施后灌水)下的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中的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撒施后灌水处理明显促进了氨挥发,其最大氨挥发速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氨挥发累计达2.465kgN.hm-2.不同施肥方式下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峰值出现时间也不同.施肥后第2天,撒施后灌水处理达到峰值,为193.66μg.m-2.h-1,而条施后覆土处理在施肥后第5天才出现峰值,为51.13μg.m-2.h-1,且其排放峰值在3种施肥方式中最低.撒施后灌水处理的氧化亚氮累积净排放量达121.55gN.hm-2,显著大于撒施后翻耕和条施后覆土处理.撒施后翻耕和条施后覆土处理能有效抑制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损失,是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李鑫巨晓棠张丽娟万云静刘树庆
关键词:施肥方式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
耕层施磷对土壤剖面深层累积NO_3^--N运移及后效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在华北平原,研究前茬小麦耕层施磷对土壤深层累积NO3--N运移及后效的影响。【方法】采用15N微区注射技术,耕层设3个不同的施磷水平,布置田间微区试验,将15N标记于110cm土层处。【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小麦收获后标记15N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P60处理
袁丽金巨晓棠刘新宇张丽娟王珏
关键词:夏玉米硝态氮后效
不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季化肥氮去向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05
2010年
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冬小麦季化肥氮去向及土壤氮素平衡。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肥力水平和生产条件下,N 150 kg/hm2的施肥量已达到较高产量,再增加氮肥用量小麦产量不再增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地上部吸氮量有所增加,氮肥的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持续下降,而生理利用率则表现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低施氮条件下,小麦主要吸收土壤氮的比例高于化肥氮;在高施氮条件下,小麦吸收土壤氮的比例下降。冬小麦收获后,仍有26.7%4~0.6%的氮肥残留在0—100 cm土层中,17.4%2~4.8%的氮肥损失。残留在土壤剖面中的氮肥主要分布在表土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氮素总平衡由亏缺转为盈余;土壤根区硝态氮也由播前消耗转为在播前的基础上累加,两个小麦品种表现为相同的趋势。
刘新宇巨晓棠张丽娟李鑫袁丽金刘楠
关键词:冬小麦氮素平衡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的运移及其后效被引量:51
2007年
【目的】以北方半干旱湿润区潮土为对象,探讨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硝态氮(NO-3-N)的运移及其后效。【方法】采用外源标记微注射法,设置田间微区试验。【结果】在试验水氮管理条件下,15、45、75cm3个标记处理分别向下迁移了65、35、25cm,但均未移出作物根区(1m)。播后至冬前3个标记处理100cm处土壤溶液NO-3-N浓度变动较小,生长后期小麦15、45cm标记处理出现上升,而菠菜则有所降低,两种作物的75cm标记处理在整个生长季持续上升,说明作物对75cm标记硝态氮利用程度较低。夏玉米对前茬标记氮的利用率为2.1%~5.6%,其中以标记45cm土层处理残效最高;15cm和45cm2个标记深度前茬小麦京411显著高于前茬小麦小偃54。【结论】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累积硝态氮在作物生长季内未发生强烈的淋洗,但表现出上层标记硝态氮移动距离长,下层移动距离短的规律;100cm处土壤溶液NO-3-N浓度的动态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物根区内氮素利用的状况;后茬作物对标记于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的硝态氮的利用是很有限的,与前茬作物吸收、土壤剖面硝态氮的运移及残留密切相关。
张丽娟巨晓棠张福锁彭正萍
关键词:^15N菠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