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6028)

作品数:5 被引量:56H指数:4
相关作者:范代读李从先赵娟刘曙光徐过冬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全新世
  • 2篇孢粉
  • 2篇孢粉组合
  • 2篇环境演变
  • 2篇古环境
  • 2篇古环境演变
  • 1篇东海北部
  • 1篇灾害
  • 1篇台风
  • 1篇气旋
  • 1篇全球变化
  • 1篇全球变暖
  • 1篇热带
  • 1篇热带气旋
  • 1篇重现期
  • 1篇相互作用
  • 1篇历史文献
  • 1篇变暖
  • 1篇CHANGJ...
  • 1篇DELTA

机构

  • 5篇同济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范代读
  • 2篇张玉兰
  • 1篇徐过冬
  • 1篇刘曙光
  • 1篇赵娟
  • 1篇李从先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Scienc...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Monazite age spectra in the Late Cenozoic strata of the Changjiang delta and its implication on the Changjiang run-through time被引量:15
2005年
The Late Cenozoic strata are 313 m thick, revealed by the drilling core PD-99 in the south Changjiang delta. Monazite chemical dating shows that 350-500-Ma monazites predominate in the Pliocene and 100-275-Ma monazites in the Quaternary, indicating a great change of their provenance. The first presence horizon of monazites younger than 25 Ma is just above the Matruyama/Gauss boundary (~2.58 Ma), whch is exactly when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egan to influence deposi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Variations in contents of monazites younger than 25 M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Early-Middle Pleistocene with less <25 Ma monazites corresponds with rapid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Late Pleistocene with more <25 Ma monazites parallels the peak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chemical dating of monazites in the river-mouth strata is a useful method to explore changes of river drainage basins, and deconvolute multistage tectonic and magmatic activity histories in the provenance areas.
Yokoyama Kazumi
关键词:UPLIFT
东海北部陆缘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演变
通过对东海北部陆缘地区 NH0504孔和东海(DH1)井2口钻井全新世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5个孢粉组合带和2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和古环境演变的5个阶段:第1阶段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
张玉兰
文献传递
古风暴学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7年
古风暴学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研究风暴活动的地质记录和历史文献资料,恢复器测之前几百年至数千年前的热带气旋活动规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包括研究领域、方法、技术与手段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和过去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风暴学研究的替代指标包括:文字记载、特征的风暴事件沉积、海相化石组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等。这些指标单独使用时都有一定局限性。寻找新的替代指标,并运用多种指标综合分析方法提高古风暴事件的分辨率和可信度,是今后该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古风暴频数的研究,今后应充分利用现代风暴潮理论的新进展,通过数值模拟与替代指标研究相结合,更准确地恢复古风暴强度。同时,应加强古风暴活动的全球对比研究,以揭示风暴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为在全球不断变暖背景下台风活动的情景预测提供依据。
徐过冬范代读Kam-biu Liu
关键词:热带气旋历史文献
东海北部陆缘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演变被引量:3
2008年
对东海北部陆缘地区NH 0504孔和东海Dh1井全新世地层的孢粉进行了研究,划分出5个孢粉组合带和2个亚带,恢复了该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和古环境演变的5个阶段,为该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科学的证据,为全新世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划分的5个阶段为:第1阶段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以温凉略湿为特征(前北方期);第2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阔叶混交林,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以温和略干为特征(北方期);第3阶段为以常绿栎类和栲属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出当时气候以热暖潮湿为特征(大西洋期);第4阶段是以栎、松和禾本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以温暖略干为特征(亚北方期);第5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特征(亚大西洋期)。
张玉兰范代读
关键词:东海北部全新世孢粉组合古环境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相互作用的若干问题被引量:6
2005年
长江三角洲人地相互作用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人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强.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主要依附于三角洲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活动场所也受制于三角洲发育的影响.之后人们逐渐采取适应自然变化的措施,力争能与自然协调发展.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过度的人类活动已使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的问题包括地面沉降、洪涝灾害、污染、盐水入侵和海岸侵蚀等,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脆弱区之一.由于影响长江三角洲环境的因素众多,关系复杂,以及人类的主动适应能力,目前难以确定三角洲系统的气候变化阈值,即超过它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衰退.
赵娟范代读刘曙光李从先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全球变化脆弱性
全球变暖是否导致台风增强:古风暴学研究进展与启示被引量:28
2008年
近年来台风活动异常,它是全球变暖的结果,还是处在年代际变化的活跃期,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争论的焦点和热点.由于台风器测年限太短,对台风生成、发展和演化的复杂过程和机制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破坏力巨大的超强台风活动规律的认识更是有限,因此亟需延长台风资料的时间序列."古风暴学"便是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学科,始于20世纪90年代,通过研究地质记录和历史文献,重建器测时代之前几百年至数千年的古台风活动规律.在对近十几年来古风暴学主要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代用记录在古风暴学研究中的发展和前景.古风暴学研究开始由比较单一地依靠典型风暴沉积特征,逐步发展为综合运用微体化石、有机元素比值和同位素等方法,进行风暴事件沉积的判识.近年来又发展了树轮、洞穴石笋和珊瑚礁等年生长微层的氧同位素分析法.历史文献资料也得到比较系统的整编和分析.已有的研究表明,台风登陆频数与全新世气温长周期波动不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台风活动与ENSO的关系是长期的、稳定的,LaNia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数和登陆中、北美洲的飓风数明显多于ElNio年,这与现代台风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另外,台风路径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但二者之间的长周期关系仍不清楚.这些认识对于理解全球变化与台风趋势性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风暴学研究今后需加强:(ⅰ)代用记录形成和保存机制的研究;(ⅱ)不同代用记录的对比验证;(ⅲ)区分风暴沉积与海啸等其他高能事件沉积;(ⅳ)古风暴强度的重建工作;(ⅴ)数值模拟;(ⅵ)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古风暴学对比研究,增强台风发生机制与周期性的研究.
廖淦标范代读
关键词:台风灾害重现期全球变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