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2068)

作品数:9 被引量:155H指数:6
相关作者:金振民余日东章军峰王璐郑伯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榴辉岩
  • 6篇辉岩
  • 3篇电子背散射衍...
  • 3篇岩石
  • 3篇组构
  • 3篇超高压榴辉岩
  • 2篇电子背散射衍...
  • 2篇流变学
  • 2篇绿辉石
  • 2篇辉石
  • 1篇底侵
  • 1篇底侵作用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岩石流变
  • 1篇岩石流变学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组构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作者

  • 7篇金振民
  • 2篇章军锋
  • 2篇王璐
  • 2篇金淑燕
  • 2篇章军峰
  • 2篇余日东
  • 1篇刘祥文
  • 1篇徐海军
  • 1篇高山
  • 1篇刘惠芳
  • 1篇姚玉鹏
  • 1篇杨文采
  • 1篇欧新功
  • 1篇郑伯让

传媒

  • 2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Scienc...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eaction Infiltration Instabilities in Partially Molten Peridotite and Implications for Driving the Transport of Sulfide Liquid
2020年
Reaction infiltration instability(RII)can cause the formation of melt channels and potentially facilitate the physical transport of sulfide liquid,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chalcophile elements in the lithospheric mantle.This study conducted some two-layer reaction experiment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reaction-driven sulfide migration along high-velocity silicate-melt channels.With increasing duration,the formation of more silicate-melt channels and the transport of more sulfide droplets into a depleted peridotite were observed due to the increase of the local permeability.However,at a longer duration,the presence of some melt-channel relics implies that melt channels are temporary and ultimately closed when the reaction infiltration of silicate melt reached equilibrium in the depleted peridotite.Furthermore,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RII of the system is suppressed,which impedes the formation of melt channels.The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silicate melt in a sulfide-free experiment implies that the Zener pinning of sulfide probably enhances the RII,thereby facilitating the formation of temporary melt channels.Therefore,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ufficient silicate melt disequilibrium with solid phases in a liquid source potentially promotes the mechanical extraction of sulfides during reaction infiltration of silicate melt.
Zhenjiang WangZhenmin Jin
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学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在成分、厚度和力学强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别。因此,现有板块构造不完全适合于大陆构造。大陆地壳和上地幔流变学的综合研究是认识大陆构造最佳途径之一。流变学研究是大陆造山带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大陆岩石圈对构造作用、重力不稳定性和热结构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石流变强度。岩石圈流变性质是岩石圈分层、构造复杂性和塑性流动的主导控制因素。超高压榴辉岩在地幔对流、壳-幔物质循环和俯冲带动力学起着重要作用。榴辉岩的流变性质和变形机制对于阐明大陆造山带和大陆深俯冲的动力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1)岩石流变学研究在地球动力学中地位和重要性;(2)回顾池际尚先生对岩石流变学实验的贡献;(3)近几年来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学研究成果;(4)国外岩石流变学实验研究发展态势和启示。
金振民章军峰刘祥文王璐
关键词:岩石流变学高温高压实验超高压榴辉岩
岩石组构学研究的最新技术——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被引量:56
2007年
岩石组构分析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对理解许多地质过程非常关键。岩石组构学的理论研究和测试技术手段都有很大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最近十几年来,装备在扫描电镜上的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新技术日臻成熟,已经成为地球科学和材料科学组构分析的强有力手段。作为革命性的新技术,EBSD的量化显微构造数据在地质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相鉴定、变形机制、位错滑移系、结晶学优选方位(CPO)和变质过程研究等。本文介绍了池际尚教授在开拓我国岩石组构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贡献,同时阐述了EBSD的仪器组成、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及其与费氏台、X射线衍射、中子衍射和透射电镜优缺点的对比,并展示了该方法在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组构分析中的应用。
徐海军金淑燕郑伯让
关键词:组构EBSDCPO绿辉石
结构水引起的榴辉岩变形组构和变形机制被引量:23
2005年
运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天然超高压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的变形晶格优选方位与其结构水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榴辉岩的主要塑性变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榴辉岩中富结构水的绿辉石具有典型的L或SL型组构,[001]轴极点在面理面上呈大圆环分布,最大极密对应轴向近平行线理,(010)面极点为垂直线理分布的大圆环,最大极密对应晶面近平行面理,表征在剪切为主变形条件下形成;绿辉石中结构水含量变化不会导致绿辉石变形组构特征大的变化,即不改变变形机制和位错主滑移系,但可能是造成绿辉石低流变强度的主因;(2)榴辉岩中结构水含量变化可以造成石榴石流变性质的重大转变,在无水条件下石榴石显刚性,在富结构水条件下颗粒边界过程将主导石榴石的塑性变形并导致流变强度的下降,在这两种情况下石榴石都不显示晶格变形优选方位.该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榴辉岩在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变形过程和机制及相关的流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章军峰金振民HarryW.Green
关键词:结构水变形组构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晶格优选方位超高压榴辉岩折返过程
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被引量:35
2004年
对近十年来全球构造学和构造地质学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 .30年前建立的全球构造理论改变了人们对地球及其演化的认识 .作为固体地球统一理论的板块构造主要涉及刚性板块边界之间的变形、地震活动和火山作用 .至今还没有完整理论阐明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和地幔对流机制 .板块边界和板内变形等许多问题仍然无法回答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在成分、厚度和力学强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别 ,因此现有板块构造不完全适合于大陆构造 .大陆地壳和地幔流变学的综合研究是认识大陆构造和超越板块构造的最佳途径 .流变学是大陆造山带几何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大陆岩石圈对构造作用、重力作用和热作用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流变强度 .岩石圈流变性质是岩石圈分层和塑性流动的主导因素 .大量透入性变形和巨型大陆造山带内部构造显示非刚性特征 .大陆构造和力学行为主要由地壳强度而不是地幔强度所控制 .从大陆岩石圈多层性和力学强度不均匀性表征看 ,现在是抛弃传统“三明治”构造模式的时候了 .面对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动力学新思维发展趋势 ,多学科综合研究大陆构造 (造山带 )
金振民姚玉鹏
关键词:流变学构造地质学
榴辉岩部分熔融与拆沉和陆壳增生关系
大陆造山带动力学研究表明,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壳加厚可导致下地壳镁铁质-超镁铁质麻粒岩相变为榴辉岩。大陆深俯冲过程中部分表壳岩、变基性火山岩和玄武岩质岩石也可以相变为含柯石英(或微粒金刚石)榴辉岩。榴辉岩密度(ρ>3.3...
金振民章军锋高山金淑燕刘惠芳
文献传递
江苏东海县幔源橄榄岩包体及其深部构造意义被引量:18
2003年
东海县境内仅有两个碱性玄武岩火山口(平明山和安峰山)形成于晚新生代,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平明山为4.02~6.38Ma,安峰山为7.3~12.3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包体寄主岩为碧玄岩,岩浆没有经历明显分异和同化混杂作用。平明山碧玄岩含有丰富幔源包体,包括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二辉岩。采用Bertrand等(1985)和Kohler等(1990)的温度-压力计估算了包体平衡温度和压力分别为830~900℃和1.5~1.7GPa。根据温压资料构建的古地温曲线,对应于大陆热流值75mW/m^2和岩石圈厚度55km。氧化缀饰法揭示本区橄榄岩包体经历了高温低应变速率塑性流动变形,形成各种类型的位错构造。高温高压实验测定,二辉橄榄岩Vp速度为8.0~8.2km/s,Vs速度为4.50~4.77km/s。中国大陆科学钻(CCSD)附近幔源橄榄岩包体的发现对东海地区岩石圈厚度、物质组成、热结构和底侵作用动力过程提供了重要约束。
金振民余日东杨文采欧新功
关键词:碧玄岩橄榄岩包体热结构岩石圈底侵作用深部构造
超高压榴辉岩中绿辉石组构和变形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5年
榴辉岩中绿辉石晶格优选方位(LPO)类型主要有S型(压扁型)组构、L型(收缩型)组构、L-S中间型组构、退火型组构,其中L型和S型组构是绿辉石在超高压岩石中最发育的组构类型。矿物组构的产生与变形机制密切相关,目前还无法解释绿辉石LPO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对天然绿辉石变形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了评述,包括位错蠕变产生变形绿辉石LPO的传统观点,以及扩散蠕变伴随晶体各向异性生长和空间群转换两种新观点。使用费氏台对大别山双河地区榴辉岩中的绿辉石组构进行了测量,并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测量结果进行了验证。结合榴辉岩的显微构造和绿辉石组构特征对大别山双河超高压榴辉岩中绿辉石的变形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其变形机制以位错蠕变为主。
王璐金振民章军锋
关键词:绿辉石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超高压
Hydroxyl induced eclogite fabric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被引量:15
2005年
Eclogites from orogens often show strong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high hydroxyl content. We have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ryst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s of garnet and omphacite from natural eclogites with their hydroxyl contents using the electron back-scat- tered diffraction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1) Omphacite has typical L-type or SL-type crystr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s, that is, [001] is distributed in a girdle in the foliation plane with a maximum parallel to lineation; (010) is distributed in a girdle normal to the lineation with a maxi- mum parallel to the foliation plane, suggesting a shear dominant deformation regime. Omphacite fabrics do not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hydroxyl content, although the hy- drous component may cause lower flow strength. 2) Hy- droxyl can influence significantly flow properties of garnet in eclogite. Garnets behave as rigid bodies under low tempera- ture and dry conditions. Grain boundary processes will dominate the deformation and lower the flow strength of garnet under high water fugacity conditions. Garnets show no cryst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 in both cases. These results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associated fluid activities during deep subduction and exhumation processes.
ZHANGJunfengJINZhenminHarryW.GreenII
关键词:榴辉岩流变学微观结构
蛇纹石脱水与大洋俯冲带中源地震(70-300km)的关系被引量:14
2006年
蛇纹石脱水致裂作用是诱发大洋俯冲带中源地震(70~300km)的一种重要成因机制,它与中等深度双地震带的形成有很密切的关系。双地震带在冷俯冲带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它由上下相距20~40km的两个平行地震层组成。上地震层位于俯冲洋壳中,可能是洋壳蓝片岩脱水形成榴辉岩的系列脱水反应诱发了地震;下地震层位于大洋俯冲地幔中,可能是部分交代的地幔橄榄岩脱水控制着中源地震的分布。蛇纹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变形实验证实蛇纹石在脱水过程中引起岩石弱化和脆性破裂,这已经得到了对蛇纹石脱水过程中岩石物理性质和变形后样品的显微构造等理论研究上的支持。在蛇纹石脱水过程中,产生的流体与固体残留物分离,形成了大量的Ⅰ型(张性)微裂隙,最终导致岩石破裂和形成断层。根据叶蛇纹石脱水反应相图,理论上在大洋俯冲带中蛇纹石脱水位置会出现双层结构,但只有平行于俯冲板块顶层等温线的一支才可能脱水诱发地震,并对应于双地震带的下地震层。下地震层所处的位置具有低的vp/vs值,暗示岩石圈大洋地幔顶层发生了部分交代。但它的交代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海水通过洋底转换断层和/或沿着在外海沟隆起中形成的断层渗入大洋地幔顶层,并发生了洋壳和大洋地幔交代。双地震带在120-200km深度合一以后,冷俯冲带中所发生的中源地震可能与蛇纹石脱水有关,在热俯冲带中更可能与“湿”榴辉岩脱水有关。
余日东金振民
关键词:蛇纹石脱水反应榴辉岩中源地震俯冲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