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408014)

作品数:32 被引量:221H指数:8
相关作者:高孟潭吴健徐伟进李昌珑许力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4篇地震
  • 5篇震源
  • 4篇断裂带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强震
  • 4篇裂带
  • 4篇库仑破裂应力
  • 4篇反演
  • 4篇值模拟
  • 3篇地形
  • 3篇地形效应
  • 3篇地震危险
  • 3篇地震危险性
  • 3篇地震危险性分...
  • 3篇有限元
  • 3篇数值模拟研究
  • 3篇频率域
  • 3篇汶川地震
  • 3篇危险性分析
  • 3篇发震

机构

  • 30篇中国地震局地...
  • 8篇中国地震局
  • 4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0篇高孟潭
  • 6篇吴健
  • 6篇徐伟进
  • 5篇李昌珑
  • 4篇王虎
  • 4篇廖力
  • 4篇李平恩
  • 4篇许力生
  • 3篇祝爱玉
  • 3篇李永华
  • 3篇张东宁
  • 3篇李春来
  • 3篇郭颖星
  • 3篇严川
  • 3篇张旭
  • 3篇陈立春
  • 3篇石磊
  • 3篇张恩会
  • 3篇刘盼
  • 2篇梁明剑

传媒

  • 13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震灾防御技术
  • 4篇地震地质
  • 2篇地震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13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抛物线密度模型的频率域三维界面反演研究
<正>密度界面反演作为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长期以来都是重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多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指数型、二项式型和双曲线型等变密度模型界面反演方法。1993年Visweswara Rao等发现抛物线模型能更...
张恩会石磊李永华
文献传递
龙门山断裂南段天全段的新活动特征与1327年天全地震的关系被引量:6
2016年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之后,仅过5a时间,2013年在汶川以南的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成为关注的热点。通过地震地质调查和古地震研究,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双石-大川断裂(芦山地震震区以南段)在全新世有过新活动,主要表现为断续展布的槽谷地貌,探槽揭露断层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综合历史地震史料分析认为,1327年天全地震震中应在四川天全一带,与双石-大川断裂新活动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其震级可定为6^(1/2)~7级。
梁明剑陈立春冉勇康王虎李东雨
关键词:历史地震发震构造
基于地震动参数的RC框架结构易损性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以某典型的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地震动参数的RC框架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首先采用静力pushover分析判定结构薄弱层,并确定结构性能(capacity)参数;然后应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估计结构地震反应,研究以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周期加速度反应谱作为地震动参数结构反应的不确定性,并进一步分析结构地震需求(demand)参数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该结构基于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的易损性曲线,通过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研究场地条件对结构易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场地条件下的结构易损性曲线有一定差异。应用本文方法,根据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或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的地震动参数,可以直接估计结构在未来地震中出现不同破坏的概率,这在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和地震损失预测中有一定意义。
徐超温增平
关键词: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地震动参数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不确定性
利用sPn震相测定芦山M_S7.0级地震余震的震源深度被引量:24
2014年
利用南北地震带南段密集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拾取Pn波走时,应用滑动时窗相关法识别sPn震相,通过sPn与Pn震相之间的走时差测定了芦山地震序列中28个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震源深度集中在10~20km范围内,垂直余震带的北西—南东向震源深度剖面揭示,余震分布表现出西深东浅的特点,倾角大约为39°.这些余震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线性分布特征,推测可能发生在与主震有关的破裂面上或邻近位置,由此推测主震的破裂面倾角大约为39°.根据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并非双石—大川断裂,可能是其东侧的一条隐伏断层.
孙茁吴建平房立华王未来王长在杨婷
关键词:震源深度SPN震相
复杂断层数值建模及程序接口实现被引量:4
2016年
数值模拟计算是地学研究领域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其中一个重点和难点为如何精确快速地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值模型,常用数值计算软件或者建模能力较弱,或者建模方法较为困难,制约着数值计算的准确度和精确性。本研究中,利用油藏地质研究中常用的Petrel软件,针对南北地震带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复杂地质构造进行建模研究,解决复杂断层(如倾斜断层甚至铲状断层)之间连接、切割等建模难点,并考虑地形及地层对网格构建过程的影响,实现复杂地质构造的快速建模。同时,构建Petrel与Adina等软件网格数据之间的接口程序,实现网格数据的相互移植,为进一步进行模型有限元模拟计算创造条件。以龙门山—鲜水河断裂带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为例,通过Petrel软件的快速建模及Adina软件的有限元计算,提供一种模型快速构建与大型有限元计算相结合的新途径。
郭颖星祝爱玉孙丰成张东宁
关键词:PETRELADINA软件接口
基于勒夫波的鲁甸M_s6.5地震震源复杂性分析被引量:36
2014年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了Ms6.5地震,造成600余人死亡,震害之大出人预料.我们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技术从国家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勒夫波提取了视震源时间函数,通过分析其方位依赖性获得了关于震源结构与能量辐射复杂性的认识,进而讨论了它们与震害之间的关系.对视震源时间函数的分析表明,能量释放的时间过程比较简短,83%的能量集中释放于前10 s,但这次地震发生于两个走向分别为60°和150°左右的相互交叉的断层,破裂开始于60°取向的断层,起初以双侧破裂为主,后来向60°方位的传播占优势,但很快触动了150°取向的断层,同样,起初以双侧破裂为主,后来向150°方位的传播占优势.由于两条断层同时参与了这次地震,近场能量辐射具有较强的方位复杂性,其中60°-210°方位能量辐射较强.所以,能量释放时间过程之简短但交叉的震源结构和依赖于方位的能量辐射应该是造成如此震害的主要原因.
许力生张旭严川李春来
一种基于有限动态源的烈度估计方法被引量:3
2016年
首先,基于地震烈度与震级和震中距或震源距的经验关系,考虑实际地震断层的有限性以及几何学和运动学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动态源模型的烈度预估方法.然后,利用数值实验讨论了体现几何学和运动学特性的参数的作用以及断层的倾角和破裂速度的影响;最后,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近年来发生的两次破坏性地震,讨论了这种方法的实用性与不足之处.在实时获取破裂过程图像成为可能的今天,用这种方法预估烈度对于震后救援十分重要.
许力生张旭魏强李春来
关键词:地震烈度估计方法实际应用
一种地方与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广义极性振幅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被引量:18
2014年
基于数十年来已有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种地方和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并通过一系列数值实验检验了这种技术的可行性和抗干扰能力.首先,从地震波场概念出发,利用P波初动极性与广义震相振幅构建矢量,建立反演系统,并给出求解技术;然后,考虑影响反演结果的各种因素,包括台站布局、台站数目、随机噪声、震中位置误差、震源深度误差和速度模型误差,分别进行了单一因素影响测试;最后,同时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测试.实验结果表明,GPAT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在众多影响因素中,速度模型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最大.
严川许力生
欧亚板块运动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底部地幔对流速度场和水平剪切应力场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笔者建立了基于地震层析成像的热地幔对流模型,并分别计算了有、无地表板块运动约束下的中国大陆岩石圈底部的地幔对流速度场和水平剪切应力场。结果表明,欧亚板块运动速度对中国大陆地幔浅部的对流速度场影响较大,而对对流应力场的影响较小。在岩石圈底部(约100km深度),对流速度方向差异基本上达到了50%,幅度差异达到了80%以上,而地幔对流应力场的差异在方向上基本上小于10%、幅度上基本上小于20%。因此,如果仅研究岩石圈底部地幔对流应力场,则可以采用无板块速度约束的热对流模型。但如果要研究地幔浅部的对流状态和格局,则需要考虑板块运动速度。
朱涛
关键词:地幔对流热对流地震波速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古地震事件与大震复发行为被引量:12
2017年
鲜水河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和川滇2个强烈活动次级块体的边界带,为全球近代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近300a就记录有9次7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_S8和2013年芦山M_S7大地震,南边界带西段玉树-甘孜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年玉树M_S7.1地震,东段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了2014年康定M_S6.3地震。研究其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大震复发行为是认识鲜水河断裂带乃至川西地区未来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文中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在离逝时间相对较长的乾宁段上选择龙灯地点进行了组合探槽开挖,获得了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距今约9 000a以来的5次(古)地震事件序列:8070—6395BC、5445—5125BC、4355—4180BC、625—1240AD和1893年乾宁地震,其大震复发行为并不遵循准周期复发模式,早期复发间隔1000~2000a,至4355—4180BC事件后,有过5 000a左右时长的平静期,之后又进入活跃期,1 000a BP左右以来发生了2次地表破裂型大地震。1893年乾宁地震在探槽地点一带的同震左旋位错量约2.9m。
李东雨陈立春梁明剑高帅坡曾蒂王虎李彦宝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古地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