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J09052)
-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 相关作者:吴承祯陈灿林勇明洪伟李键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闽北森林对持续性强降雨作用的反馈与恢复对策被引量:6
- 2011年
- 为了查明强降雨对闽北森林造成的灾害形式及原因,促进灾区的生态修复,笔者以受灾最严重的福建省南平市为研究区,系统分析了森林受灾的特征、背景条件和形成原因,进而提出受灾森林的恢复对策。研究表明,极端降雨条件下,森林受灾与土体失稳关联性强,表现出在强降雨区沿河谷与道路分布、坡度>25°分布、浅根性森林受灾严重的特点。花岗岩风化土、持续性强降雨、浅根性人工林及人为扰动、危害认识不足是导致森林受灾的主要原因。最后,笔者提出清理倒木及折木、种植地表蔓生植物、深根性树种更新、森林受灾危险性分区的恢复对策。
- 林勇明陈建忠吴承祯陈灿刘剑斌肖应忠林帅
-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
- 极端天气干扰下闽北人工林林隙形成方式及其特征
- 2012年
- 对福建省顺昌县宝庄村人工林在极端天气干扰下形成的林隙进行调查,研究人工林林隙分布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宝庄村人工林中,树木倒伏形成的林隙最为常见,占林隙总数的32.98%;其次是树木翻兜形成的林隙,占27.66%。林隙形状不规则,林冠空隙(CG)和扩展林冠空隙(EG)面积主要集中在600~800 m2;形成木数量组成以100~150株为主,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0~15 cm,构成形成木的主要树种是马尾松、杉木、毛竹。以林隙形成特征为参照,对受灾人工林的恢复提出建议。
- 林勇明俞伟刘奕吴承祯洪伟陈灿李键
- 关键词:林隙极端气候人工林
- 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以北川县苏保河、魏家沟流域为例被引量:11
- 2012年
- 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灾害受损程度间的关系,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川县苏保河与魏家沟流域4种植被类型(未受损林地、受损林地、灾后恢复草地和灾后裸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种子密度、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样地中,土壤种子库密度为212.5-1 758.3个·m-2,每样带(200 m2)平均物种数为4.3-14.7个。4种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物种多为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土壤种子库与相应地上植被的物种数仅受损林地与灾后恢复草地中呈显著相关;物种组成的Sorensen相似指数除裸地低于0.250外,其余均高于0.250。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在灾区进行植被恢复,需要考虑次生灾害对植被的持续破坏可能性,采用工程措施及人为引种的方式增加成活率和延续性。
- 林勇明吴承祯洪伟游巍斌陈灿李键林珊
- 关键词: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