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00012)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兰春慧房殿春黄增荣樊丽琳陈东风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幽门螺
  • 7篇幽门螺杆菌
  • 7篇螺杆菌
  • 6篇细胞
  • 5篇凋亡
  • 5篇胃癌
  • 5篇胃癌细胞
  • 5篇癌细胞
  • 4篇线粒体
  • 2篇嘌呤
  • 2篇嘌呤核苷酸
  • 2篇细胞凋亡
  • 2篇腺嘌呤核苷酸
  • 2篇核苷
  • 2篇H.PYLO...
  • 1篇片段
  • 1篇侵袭力
  • 1篇肿瘤
  • 1篇肿瘤侵润
  • 1篇外膜蛋白

机构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兰春慧
  • 5篇黄增荣
  • 5篇房殿春
  • 4篇樊丽琳
  • 2篇王建华
  • 2篇陈东风
  • 1篇刘重阳
  • 1篇刘开云
  • 1篇孟庆庄

传媒

  • 2篇重庆医学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胃肠病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幽门螺杆菌对人胃癌细胞株AGS侵袭力的影响
2009年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为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但其在胃癌演进中的作用仍未完全阐明。目的:体外观察H.pylori对人胃癌细胞株AGS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将AGS细胞与H.pylori标准菌株NCTC11637共培养72 h,光学显微镜观察12~72 h时细胞形态变化,扫描电镜观察24 h时细胞形态变化。侵袭小室实验检测共培养24 h后AGS细胞的侵袭力。结果:AGS细胞与H.pylori共培养12 h后,细胞渐出现变形,伪足增多、伸长,24 h和48 h时细胞间相互离散,伸出细长伪足,呈"蜂鸟"表型,60 h和72 h时细胞出现空泡样变,死亡逐渐增多;扫描电镜下可见H.pylori黏附于AGS细胞表面,细胞变形明显,伸出细长伪足。侵袭小室实验显示与H.pylori共培养24 h的AGS细胞,每200倍视野下穿膜细胞数显著高于PBS对照组(130.4±11.5对87.1±9.3,P<0.01)。结论:H.pylori感染可影响人胃癌细胞株AGS的细胞形态,增加细胞侵袭力。
樊丽琳房殿春刘开云兰春慧
关键词:胃肿瘤肿瘤侵润
幽门螺杆菌对胃癌细胞线粒体外膜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作用于胃癌细胞后VDAC1、VDAC2和VDAC3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HP通过线粒体途径致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HP分别作用于胃癌细胞,0、12、24、48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应用RT-PCR检测各时相点VDAC1、VDAC2和VDAC3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HP与胃癌细胞共培养12h后,VDAC1、VDAC2和VDAC3 mRNA的表达均增加,24、48h仍呈上升趋势。各时相点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P可能通过上调VDAC基因的表达,使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引发凋亡。
兰春慧房殿春陈东风刘重阳樊丽琳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线粒体凋亡
幽门螺杆菌重组空泡细胞毒素A片段对人胃腺癌AGS细胞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1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重组空泡细胞毒素A(VacA)片段对人胃腺癌AGS细胞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1(ANT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HPVacA基因片段重组质粒转染AGS细胞后,分别于0、24、48、72 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和总蛋白,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各时相点ANT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重组VacA基因片段质粒转染AGS细胞后,ANT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均随时间呈逐渐升高趋势,各时相点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P可能通过上调ANT1基因的表达,使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凋亡。
黄增荣王建华兰春慧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细胞凋亡
H.pylori对胃癌细胞线粒体外膜蛋白VDAC1表达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ylori)作用于胃癌细胞后线粒体外膜蛋白VDAC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H.pylori通过线粒体途径致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H.pylori分别作用于胃癌细胞0、12、24、48 h后,收集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时相点VDAC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H.pylori与胃癌细胞共培养12 h后,VDAC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增加,24 h增加更明显,48 h达到高峰。VDAC1 mRNA及蛋白各时相点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pylori可能通过上调胃癌细胞线粒体外膜蛋白VDAC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引起线粒体外膜通透性改变,导致凋亡发生。
兰春慧孟庆庄房殿春黄增荣樊丽琳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凋亡胃癌细胞线粒体
线粒体内膜蛋白ANT在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细胞凋亡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H.pylori作用于胃癌细胞后线粒体内膜蛋白ANT1、ANT2和ANT3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H.pylori致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H.pylori分别作用于胃癌细胞0、12、24、48 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应用RT-PCR检测各时相点ANT1、ANT2和ANT3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H.pylori与胃癌细胞共培养12 h后,ANT1和ANT3 mRNA的表达增加,24 h增加更明显,48 h达到高峰。各时相点的表达量明显高于0 h(P<0.05)。ANT2的表达较弱,与0 h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pylori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内膜蛋白ANTmRNA的表达,改变线粒体膜通透性,诱发细胞凋亡。
兰春慧房殿春樊丽琳黄增荣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细胞线粒体凋亡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P58亚单位在酵母系统中的表达
2009年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VacA)P58亚单位酵母双杂交诱饵表达载体,为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空泡毒素P58亚单位相互作用的蛋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方法,从幽门螺杆菌s1/m1型标准毒株NCT11637基因组中扩增空泡毒素P58亚单位,经EcoRⅠ和BamHⅠ双酶切后克隆入经同样酶切处理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中,构建pGBKT7-VacA P58重组质粒,并将其转化E.coliDH5α,提取质粒经BamHⅠ、EcoRⅠ双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入宿主酵母菌AH109,色氨酸(Trp)缺陷压力筛选,对阳性转化酵母菌扩大培养,提取总蛋白进行Western-blot鉴定,同时检测重组蛋白有无毒性、渗漏和自激活活性。【结果】成功扩增长度为1202bp的空泡毒素P58片段,重组质粒pGBKT7-VacA P58经BamHⅠ、EcoRⅠ双酶切可得到1202bp大小的片段,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序列与参考序列完全匹配。重组质粒pGBKT7-VacA P58成功地转化至酵母细胞AH109中。表达的诱饵蛋白无毒性、无渗漏及无自激活活性,Western-blot分析证实酵母菌AH109细胞正确表达了重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P58亚单位酵母诱饵表达载体,其可在酵母菌系统中成功表达,且表达产物正确。
黄增荣王建华兰春慧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酵母双杂交空泡毒素
H.pylori对胃癌细胞线粒体膜蛋白ANT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ylori,HP)作用于胃癌细胞后线粒体膜蛋白ANT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H.pylori致胃癌的分子机制。方法HP分别作用于胃癌细胞0、12、24、48h后,收集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时相点ANT1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HP与胃癌细胞共培养12h后,ANT1 mRNA的表达增加,24h增加更明显,48h达到高峰。各时相点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NT1蛋白表达在各时相点均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P可上调胃癌细胞线粒体膜蛋白ANT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影响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这可能是HP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发凋亡的分子靶点之一。
兰春慧陈东风房殿春黄增荣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凋亡胃癌细胞线粒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