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9YBB345)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蒋天平欧红燕纪琳陈夫龙陈小红更多>>
相关机构:南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主题

  • 4篇疯癫
  • 2篇异化
  • 2篇权力
  • 2篇小说
  • 2篇美国小说
  • 2篇疯狂
  • 1篇性别权力
  • 1篇叙事
  • 1篇意蕴
  • 1篇战场
  • 1篇战争
  • 1篇拯救
  • 1篇深层意蕴
  • 1篇尼采
  • 1篇女性
  • 1篇气质
  • 1篇青年形象
  • 1篇屈从
  • 1篇种族
  • 1篇主人

机构

  • 5篇南华大学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蒋天平
  • 1篇陈夫龙
  • 1篇陈小红
  • 1篇欧红燕
  • 1篇纪琳

传媒

  • 2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天津外国语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6篇2012
  • 3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种族和性别权力下的疯子——美国三部小说中女性的疯狂被引量:5
2011年
有针对性地选取白人女性、黑人女性和白人男性作家的作品《钟形罩》、《最蓝的眼睛》、《赫索格》为解读文本,从权力的角度探讨二战后美国小说中女性被疯狂化以及疯狂女性的反抗问题。父权和种族权力通过妖魔化女性,在女性身上内化权力意识以及隐性暴力和强化暴力等方式将女性逼至精神崩溃,女性利用主动性爱、暴力复仇和精神分裂等方式来进行反抗。女性疯狂有不同的隐喻含义。
蒋天平
关键词:疯狂女性黑人女性
疯癫:文化的反叛和文化的拯救——20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中的青年形象被引量:1
2012年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青年经历了"沉默一代"和"反叛时代",他们追求自我、本能体验和社会反叛,疯癫构成三者间的共同特性,但各群落所负载的"疯癫"有不同内涵。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神经症人群、垮掉一代和嬉泼斯特等三类青年群体,厘清三者在表征、价值观念和命运之间的联系和衍变,同时挖掘他们疯癫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差异,并发现疯癫概念的内在演化过程。
蒋天平
关键词:疯癫垮掉一代
《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男性气质研究
2012年
《土生子》的诞生否定了黑人文学传统意义上逆来顺受的汤姆叔叔型黑人形象,树立了新黑人形象——主人公别格的形象。别格野蛮、残忍,用暴力的方式挑战传统以证明他的男性气质和力量,具有明显的霸权性男性气质。他对白人社会充满挑衅和憎恨,但又对白人充满了惧怕,在恐惧中杀了人。他抛弃黑人文化,被黑白两种文化拒之门外,成为一个边缘人,并导致了自身的毁灭,体现了其从属性男性气质和边缘性男性气质。本文从男性气质理论入手,深入研究主人公别格所表现出来的黑人男性气质,并探析了主人公黑人男性气质形成的原因。
陈小红
关键词:《土生子》男性气质
金庸小说的情感系统及其深层意蕴被引量:2
2011年
在文化层面上,性爱是一种人性和生命状态的诗意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描写性爱是为了把人写好,以发掘和丰富作品的思想意义与精神价值。金庸在物欲横流的殖民地背景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神话,在这个生死相许的诗性空间里,由情圣、情痴、情魔这三种价值形态所构成的情感系统,既突出了人性的本质或真相,也以鲜明的平等意识体现了金庸的现代女性观。
陈夫龙
关键词:金庸小说深层意蕴
战争与疯狂:美国二战小说中“疯狂”策略运用
2012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战后小说重要主题之一。小说作者从狂欢理论、人格理论、偏执妄想狂病理特征、异化等角度多样性地描述"疯狂"的形象和本质,表述了理想主义者反对战争、反对权力和人格异化、追求人性的愿望,以及试图改造现实和理想破灭带来的绝望。精神疾病已超越病理学、美学和道德范畴,进入政治和种族领域,被符号化、功能化、政治化,成为政治斗争最顺手的修辞学工具。小说中疯狂成为隐喻意象,表现为嗜血狂、双重人格、偏执妄想狂以及人格异化,各种疯狂形态都隐含着尼采的非理性哲学精神。
蒋天平
关键词:异化权力尼采
反战:冯尼古特两部小说中的疯癫叙事
2011年
20世纪50、60年代的文学中疯狂成为一个政治符码。疯狂的内涵在20世纪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混乱演变为救赎。冯尼古特参战的亲身经历迫使他在《茫茫黑夜》和《五号屠场》中塑造了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这两种疯狂形态。尽管疯癫者形态各异,但是他们的存在就是反战。
蒋天平欧红燕
关键词:疯癫
西方文学中的疯癫现象研究综述被引量:3
2012年
基于西方哲学中理性与非理性之争日益激烈,以及现代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原因,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疯癫形象及其研究日益增多。国外研究中性别疯癫研究、男性研究逐渐取代女性疯癫研究,断代史中的疯癫研究成果丰富,少数族裔研究成为特色;国内多隐喻研究和女性疯癫研究,同时在理论运用、研究深度以及研究文本创新方面存在不足。针对国内研究现状,需要加强男性疯癫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此外尝试运用新理论进行文本阐释。
蒋天平
关键词:西方文学疯癫
异化中的“屈从性崇拜”——析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中被异化的疯癫被引量:1
2012年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急剧转变。理性与非理性交替影响时代文学的生成。神经错乱或精神失常形象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人物形象的生成方面是个体因为与主流社会的差异而抗议,另一类则因欲望对人性的异化造成欲念狂人。弗洛姆认为异化是致人精神失常的重要因素之一。屈从性崇拜是对自身欲望的顺从而丧失自我。被异化的"疯癫"往往具有恶的品质,折射出其背后的作者所批判的时代文化精神。文章罗列各种被异化的形象,分析其表现以及背后的文化成因。
蒋天平
关键词:美国小说异化狂人
美国二战小说中的隐形战场——性被引量:2
2012年
美国二战小说具有两个主题——反法西斯以及控诉现代社会权力,两个战场——敌我斗争的前线战场和官兵之间阶级斗争的后方战场。根据性的政治属性,本文研究美国二战小说中的性行为,发现性作为隐形战场和写作策略为前两个战场的意识形态服务,并隐含威胁士兵生命的第三条战线。文章揭示了二战小说作者如何通过各种性行为,包括异性、同性和性暴力,谴责战争和抗议权力。当性行为变成政治表述工具时,它失去本身的含义而承载作者和读者过多的期望。
蒋天平纪琳
关键词:战场权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