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DZLXJK200902)

作品数:6 被引量:55H指数:4
相关作者:贺承广朱大岗孟宪刚钱程邵兆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古环境
  • 1篇地层
  • 1篇地貌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新近系
  • 1篇岩层
  • 1篇源区
  • 1篇早更新世
  • 1篇中段
  • 1篇韧性剪切
  • 1篇韧性剪切带
  • 1篇盆地
  • 1篇组构
  • 1篇组构特征
  • 1篇孢粉
  • 1篇孢粉组合
  • 1篇砾岩

机构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沈阳地质矿产...
  • 1篇河南省地质调...

作者

  • 6篇韩建恩
  • 6篇余佳
  • 6篇邵兆刚
  • 6篇钱程
  • 6篇孟宪刚
  • 6篇朱大岗
  • 6篇贺承广
  • 5篇王津
  • 2篇吕荣平
  • 1篇王艳

传媒

  • 4篇中国地质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龙门山构造带中段新近系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2
2011年
通过对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玉堂镇新近系砾岩层的砾组分析,阐述了砾岩层的成因、来源、搬运方式和构造背景等。研究表明,玉堂镇新近系砾岩层为近—中源河流相冲积物,物源为来自北西方向龙门山构造带中的基岩地层,砾石成分复杂,底部砾岩层的砾石成分以盖层沉积岩和浅变质岩为主,中部砾岩层中基底花岗岩砾石成分则大幅度增加,水动力条件不稳定,砾石原始最大扁平面倾向具有向NW转变的趋势。反映龙门山地区新近纪地壳运动渐趋强烈,且古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生过由NWW向NW向的转变。
贺承广邵兆刚钱程韩建恩朱大岗孟宪刚余佳王津
关键词:砾岩新近系龙门山
黄河源地区磁组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内主要为三叠系沉积地层,发育一系列由北向南的推覆构造带,间有早期近直立的韧性剪切带。笔者对黄河源地区巴颜喀拉山群沉积岩进行了磁组构分析,结果显示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值和磁化率百分率各向异性度H值均不大,反映该地区总体韧性变形较弱,较强韧性变形仅发育于局部地段;岩石磁组构具有磁面理发育、磁线理不发育、磁化率椭球呈压扁形椭球体的特点,反映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岩石发生了压扁变形,主应力方位主要为NNE-SSW(近SN)向,其次为NE-SW向。根据岩石磁组构分析认为黄河源地区存在两条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与现今湖泊水体的展布有一定的耦合关系;北部韧性剪切带沿现今黄河河谷分布,控制着扎陵湖、鄂陵湖和玛多"四姐妹湖"的展布;南部韧性剪切带沿岗纳格玛错—野牛沟一线展布,控制着岗纳格玛错和尕拉拉错等残余湖泊的分布。
韩建恩余佳朱大岗邵兆刚孟宪刚钱程贺承广王津吕荣平
关键词:磁组构韧性剪切带
黄河源区河流阶地特征及源区黄河的形成被引量:12
2013年
本文通过对黄河源区河流阶地的系统测量和研究,认为黄河源区黄河阶地主要由堆积阶地组成,少量侵蚀阶地,阶地拔河高度低,阶面比较开阔平坦.黄河自源头至入扎陵湖段仅发育一级河流阶地,从鄂陵湖出水口至黄河乡段发育两级河流阶地,从黄河乡以下至久治县东段发育三级河流阶地.结合ESR测年结果,黄河源区河流阶地形成的时间主要为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T1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1万年;T2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为5.8~1.9万年;T3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为16.1~2.5万年.河流阶地研究表明,黄河在源区形成较晚,可能为晚更新世晚期.
韩建恩邵兆刚朱大岗孟宪刚余佳王津吕荣平钱程贺承广
关键词:黄河源区河流阶地青藏高原
青海黄河源盆地早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被引量:7
2011年
黄河源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的源头地区,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对黄河源盆地中的河湖相沉积物进行了孢粉分析,获得丰富的孢粉数据,结果显示孢粉组合以菊科、蒿科、藜科、禾本科、松、桦等草本和木本植物花粉为主。通过对各类植物的孢粉组合特征分析,揭示了黄河源地区早更新世以来古植被、古气候的演替和变化。其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223.9~90.1万年,为森林草原环境,反映了温暖潮湿的气候;第二阶段90.1~35万年,为灌丛草原环境,反映了总体干冷的气候;第三阶段35~2.8万年,为稀树草甸草原环境,属湿润寒冷的气候;第四阶段2.8~0.8万年,为荒漠草原环境,反应干冷的气候。
韩建恩余佳朱大岗邵兆刚孟宪刚吕荣平钱程贺承广王津
关键词:早更新世孢粉组合古环境
黄河源地区优云湖相地层环境代用指标反映的古环境变化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对黄河源地区优云湖相地层剖面的研究,综合分析了剖面的粒度、碳酸盐含量、磁化率、TOC、N和C/N比值环境代用指标,获得了这一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古湖泊环境变化记录。结果显示该古湖泊465~219 kaB.P.期间可能经历了深湖-滨浅湖-深湖-浅湖-深湖5个湖泊演化过程。465~435.2 kaB.P.期间,降水量较多,入湖径流多,气候比较冷湿,为深湖环境;435.2~367.3 kaB.P.期间,入湖径流减少,湖水水动力减弱,环境温度较低,湖泊营养状态较差,有机物主要是陆源物质,为浅湖环境;367.3~284.6 kaB.P.期间,环境温度逐渐增高,湖泊的营养状态好转,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大,为深湖环境;284.6~228.2 kaB.P.期间湖泊为浅水环境,但环境温度低,湖泊的营养状态差,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加,后期向深湖转变;228.2~219.0 kaB.P.期间,环境温度低,湖泊的营养状态差,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加,为深湖环境。优云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的环境代用指标在约370 kaB.P.和约250 kaB.P.发生突变,这两次突变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11向MIS10转变时期和MIS8向MIS7转变时期相对应,反映该区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具有全球变化特征。
韩建恩朱大岗邵兆刚余佳贺承广钱程孟宪刚王艳
关键词:湖相地层古环境变化青藏高原
基于ASTER-GDEM数据的黄河源地区构造地貌分析被引量:24
2012年
基于ASTER-G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地势起伏度、地表坡度、高程和平均坡度剖面及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等手段,对黄河源地区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源地区为一NW-SE带状盆地地貌,平均海拔4 473 m,平均起伏度为60 m,平均坡度为9.5°,为高海拔盆地,盆内地势平坦,盆缘山势险峻。黄河源盆地内部(4 200~4 300 m)湖相地层发育,地势略有起伏,为古大湖湖底地貌后经河流改造形成;盆内发育三级阶梯状层状地貌面,高程分别为4 400 m、4 500 m和4 600 m,为古大湖作用形成的三级大型湖积阶地;盆地两侧发育山地地貌,沟壑纵横,为山体隆升、构造剧烈活动和强烈风化剥蚀作用形成。黄河源地区的地貌特征受构造作用控制较为明显:盆地边缘的昆南断裂、布青山山前断裂和巴颜喀拉山前断裂对盆地的展布形态和整体地貌特征具有控制作用;盆内玛多断裂、巴颜河前断裂和麻多—野牛沟断裂破坏了古湖积阶地的层状地貌,控制了盆地内部的地势起伏变化和黄河源区水系的整体展布。黄河源流域地貌整体处于壮年期,为构造活动和水流作用的综合结果。4 200~4 800 m高程范围内的流域面积最大,占总流域的90.6%,为长期内流作用形成的区域平坦的地形,推测为古湖期湖泊作用的结果;盆地两侧的山前地区,构造活动剧烈、风化作用显著,呈现老年期地貌;盆地东南切口为河谷地貌,处于幼年期,由黄河源的地貌发育特征推测黄河源水系为发育较为年轻的水系。
钱程韩建恩朱大岗贺承广孟宪刚邵兆刚王津余佳
关键词:构造地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