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卫生厅面上基金

作品数:237 被引量:1,191H指数:14
相关作者:顾民王易韩志坚陶俊胡绍燕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3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5篇细胞
  • 22篇基因
  • 17篇肿瘤
  • 16篇干细胞
  • 15篇动脉
  • 14篇化疗
  • 12篇蛋白
  • 12篇肾移植
  • 12篇糖尿
  • 12篇糖尿病
  • 12篇腹腔
  • 11篇淋巴
  • 9篇紫杉
  • 9篇晚期
  • 9篇肺癌
  • 8篇移植术
  • 8篇预后
  • 8篇紫杉醇
  • 7篇术后
  • 6篇护理

机构

  • 56篇南京医科大学
  • 55篇江苏省人民医...
  • 27篇苏州大学
  • 16篇江苏大学附属...
  • 13篇江苏大学
  • 11篇江苏省肿瘤医...
  • 9篇南通市肿瘤医...
  • 8篇东南大学
  • 8篇江苏大学附属...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 7篇南通大学
  • 5篇江苏省原子医...
  • 5篇连云港市第二...
  • 4篇南京大学医学...
  • 4篇中国药科大学
  • 4篇徐州医学院附...
  • 4篇江苏省血液中...
  • 4篇南通市第三人...
  • 4篇泰州市人民医...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8篇顾民
  • 15篇韩志坚
  • 15篇王易
  • 14篇陶俊
  • 10篇胡绍燕
  • 10篇谭若芸
  • 9篇陈建国
  • 8篇吴晨光
  • 7篇王子杰
  • 7篇殷长军
  • 7篇王丽
  • 7篇陈宇宁
  • 7篇居小兵
  • 7篇王胜军
  • 6篇乔淑敏
  • 6篇陈广华
  • 6篇黄万中
  • 6篇许化溪
  • 6篇蒋华
  • 5篇卞兆连

传媒

  • 33篇南京医科大学...
  • 19篇江苏医药
  • 8篇中华实验外科...
  • 7篇中华器官移植...
  • 6篇实用临床医药...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5篇现代医学
  • 4篇江苏大学学报...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中国当代儿科...
  • 3篇山东医药
  • 3篇实用老年医学
  • 3篇细胞与分子免...
  • 3篇中国血液流变...
  • 3篇现代肿瘤医学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肿瘤研究与临...
  • 2篇临床超声医学...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年份

  • 2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9篇2019
  • 12篇2018
  • 18篇2017
  • 19篇2016
  • 34篇2015
  • 31篇2014
  • 20篇2013
  • 14篇2012
  • 25篇2011
  • 23篇2010
  • 11篇2009
  • 8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2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续断皂苷抗白血病作用的机制探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续断皂苷(akebia saponinD,ASD)抗白血病细胞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剂量(10、30、50、100μg/mL)皂苷处理人急性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采用MTT比色法观察ASD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以Annexin-Ⅴ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并以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P53蛋白的变化。采用Griess分光光度法检测样品中一氧化氮(NO)的代谢产物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与未处理组相比,50μg/mLASD能明显抑制U937细胞和HL-60细胞的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同时伴随bcl-2mRNA表达的明显下调。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53蛋白的表达水平随ASD作用而升高。另外,ASD可以促使U937细胞和HL-60细胞中NO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 ASD对U937细胞和HL-60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bcl-2基因的下调,p53蛋白上调,以及促进白血病细胞内NO含量提高相关。
周鹏马亮周珺国风
关键词:白血病细胞凋亡P53一氧化氮
瘦素对主动脉瓣间质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8年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体外刺激对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VICs)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并培养猪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采用100 ng/ml Leptin刺激细胞24 h,提取细胞RNA以及蛋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以及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分别测定成骨标志物核心结合因子α1(RUNX-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NF)-κB总蛋白及磷酸化NF-κB蛋白(pNF-κB)的表达情况。在Leptin刺激的同时,采用NF-κB特异性抑制剂SN50干预VICs,再次检测RUNX-2的表达情况。结果 Leptin刺激导致Runx-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同时p-NF-κB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而SN50干预后Runx-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均<0. 05)。结论 Leptin可致VICs成骨标志物RUNX-2表达增加,SN50干预可致RUNX-2蛋白表达下调,表明其能够诱导VI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且这种作用是通过NF-κB相关信号通路实现的。
胡国栋李明科周景昕唐义虎刘翔朱锦富吴延虎
关键词:瘦素核心结合因子Α1核因子-ΚB
星形细胞胶质瘤中IDH1基因突变及DNA甲基化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分析星形细胞胶质瘤患者IDH1基因突变分布与病理级别、预后的关系;探讨DNA甲基化是否为IDH1基因调控的模式之一。方法直接测序法检测91例星形细胞胶质瘤组织样本中IDH1的突变分布;重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9例星形细胞胶质瘤中IDH1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结果91例星形细胞胶质瘤患者中35例存在IDH1突变(38.5%),均为R132H突变。WHOI级肿瘤中未检测到IDH1突变;WHOⅡ-Ⅳ级原发性星形细胞胶质瘤中IDH1突变率分别为70.6%、62.1%、12.5%,突变率与病理级别呈负相关(r=0.522,P〈0.001);7例继发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有5例(71.4%)发生突变,突变类型与原发肿瘤一致。IDH1突变型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期较IDH1野生型患者明显延长(P〈0.05)。9例胶质瘤患者IDH1启动子均未检测到DNA甲基化改变。结论IDH1突变在星形细胞胶质瘤中发生频繁,是预后改善的指标;DNA甲基化可能未参与IDH1基因表达的调控。
施金龙陈建倪兰春施炜徐锋朱剑虹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突变DNA甲基化
结直肠癌组织中GITRL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检测人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配体(human glucocorticoid 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ligand,hGITRL)mRNA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探讨hGITRL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构建含hGITRL基因片段的标准质粒,通过实时荧光PCR检测20例结直肠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中GITRL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建立的hGITRLRT-PCR基因定量检测方法准确可靠(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83);在20例结直肠癌组织细胞中,GITRL表达水平较之对应的癌旁组织有所升高(P<0.05),且与肿瘤组织分型和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结论:成功建立了检测hGITRLmRN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GITRL在结直肠癌组织细胞中表达量升高,且与癌症的严重程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邹晨陈锁成吉均祥蒋鹏程王胜陈建国杨先知王胜军
关键词:结直肠癌实时荧光定量PCR
LC-MS/MS法测定人尿液中索法酮的浓度及其尿药排泄研究
2014年
目的:建立测定人尿液中索法酮浓度的LC-MS/MS方法,用于研究健康受试者口服索法酮后药物在体内的尿药排泄特征。方法:尿液经甲醇处理后,进行LC-MS/MS分析。色谱柱为Poroshell 120 SB-C18柱,柱温为30℃。流动相为甲醇∶2 mmol/L 醋酸铵(85∶15),流速为0.20 ml/min。负离子模式下使用电喷雾离子化和多反应离子监测。2名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索法酮胶囊200 mg后,测定尿药浓度并研究尿药排泄特征。结果:索法酮的最低定量限为1 ng/ml,在1-5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高中低3个浓度的批内。批间差均小于6%,基质效应在93.1%-114.8%范围内,提取回收率为84.7%-93.6%。尿液中索法酮的累积排泄率小于0.01%。结论:所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测定尿液中索法酮的浓度。
陈安九李浩王源园孙鲁宁唐茜张宏文方云茜王永庆
关键词:MS尿药排泄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β-tubulin Ⅲ表达水平对化学治疗敏感性的影响
2013年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β-tubulin Ⅲ的表达水平与化学治疗(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以1:2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基因型组:对照组使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基因型组根据ERCC1及RRM1的表达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检测病理标本中β-tubulin Ⅲ的表达水平,比较β-tubulin Ⅲ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基因型组最终有118例NSCLC病例可评价,均可成功检测β-tubulin Ⅲ的表达情况。对照组有效率(37.5%)与基因型组有效率(4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组中各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β-tubulinⅢ低表达组有效率(55.1%)显著高于β-tubulin Ⅲ高表达组(36.7%,P<0.05)。结论:在晚期NSCLC腺癌亚型中,β-tubulin Ⅲ低表达患者疗效较好,β-tubulin Ⅲ高表达可能意味着对多西他赛耐药。
陈佳何松王淼舟郭燕张晓东吉志固朱亚芳陆俊国陶玉朱兴华王建红杨书云尹海兵谭清和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Β-TUBULINERCC1基因
经口径路切除内中上型咽旁间隙肿瘤24例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经口径路切除内中上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口径路切除的24例内中上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9例混合瘤,4例脂肪瘤。肿瘤大小4.0cm×3.0cm×3.0cm至11.0cm×9.1cm×8.5cm。结果24例咽旁间隙肿瘤均经口径路完整切除,所有患者均痊愈。术后随访8个月-4年,经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经口径路切除内中上型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是该类型肿瘤较为理想的手术径路。
张伟强周涵董伟达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60例免疫抑制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评价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免疫抑制治疗(IST)过程中病毒活化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01例重型及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NSAA)患者接受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或单用CsA行IST时HBV感染情况,评价治疗前后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和血液学疗效。结果共60例(29.8%)AA患者伴HBV感染(SAA 15例,NSAA 45例),其中HBsAg阳性12例(20.0%);HBsAg阴性48例(80.0%)。所有患者应用IST前肝功能正常、HBV-DNA定量低于检测下限。IST后,5例(8.3%)出现HBV激活,均为HBsAg阳性(含合并HBe抗原阳性1例)且未预防治疗者,抗病毒药物治疗后4例HBV-DNA控制于检测范围内。7例HBsAg阳性使用抗病毒预防未出现病毒复制。抗-HBc抗体阳性者未使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IST后无病毒激活。HBV感染组与无HBV感染组的IST治疗有效率各为43.1%和37.6%(P=0.469);HBV感染组中,使用抗HBV治疗者IST有效率为50.0%,未用者为39.5%(P=0.496)。结论 AA合并HBV感染,若HBsAg阳性者,不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有病毒激活风险;AA合并HBV感染不影响对IST疗效,抗HBV治疗不影响IST的疗效。
王素丽何广胜沈文怡卢瑞南朱雨朱华渊缪扣荣洪鸣王帅王莉张建富乔纯吴雨洁吴雪梅陆星羽李建勇
关键词:贫血免疫抑制乙型病毒性肝炎
血清游离DNA甲基化检测对胶质瘤的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DNA甲基化水平检测对胶质瘤的意义.方法 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BSP)法检测65例胶质瘤患者血清、组织和30例正常血清Alu甲基化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血清中Alu平均甲基化水平为47.30%[(35.40±54.25)%],正常血清是57.90%[(55.25±61.45)%,P<0.01];肿瘤组织Alu平均甲基化水平为40.30%[(36.80±54.20)%],与血清中一致(r=0.882);另外,高级别组的甲基化水平都低于低级别组(P<0.01);Alu甲基化水平越高预示更高的生存率(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0.789 ~ 0.933,P<0.01).结论 血清游离DNA中Alu低甲基化的检测有助于胶质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龚铭杰陈建戚菁施金龙夏亮施炜
关键词:胶质瘤血清甲基化
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一线治疗晚期胃癌效果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26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26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给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第1天,奥沙利铂130mg/m^2缓慢静脉滴注2h;第1~14天给予替吉奥40mg]m^2,口服,2次/d,于餐后服用,21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亚叶酸钙联合治疗(第1天,5-氟尿嘧啶400mg/m^2静脉滴注,奥沙利铂130mg]m^2缓慢静脉滴注2h,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点滴,第2天给予5-氟尿嘧啶600mg/m^2持续静脉泵输注,连续输注24h,14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为42.19%和62.50%,对照组RR和DCR为35.48%和54.8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获益率为67.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94%(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0.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03%(P〈0.05),其他各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2个疗程后CD4^+和CD4^+/CD8^+均有显著上升(P〈0.05);观察组化疗2个疗程后CD4^+和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TTP)为8-42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65个月(P〈0.05);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M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可延缓疾病进展时间,具有临床获益率高、毒副作用较小、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董瑞祥李刚孔庆霞
关键词:晚期胃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