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820067)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林曦马建标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形象学
  • 3篇跨文化
  • 1篇单向度
  • 1篇电信
  • 1篇电信网
  • 1篇电信网络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生活
  • 1篇治生
  • 1篇清末
  • 1篇清末民初
  • 1篇情理
  • 1篇权力
  • 1篇全球主义
  • 1篇主义
  • 1篇自由民
  • 1篇自由民主
  • 1篇外交
  • 1篇向度
  • 1篇面孔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林曦
  • 1篇马建标

传媒

  • 1篇东南学术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单向度的政治生活
2012年
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生活,存在一种"单向度化"的趋势,即将人的愿望和诉求扁平化。同时,考虑到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输出他们自己的"自由民主政治生活"的范式,这种"单向度化"同时还意味着其他国家在有关政治生活的想象方面被一种单一的模式给规制,从而没有办法和能力去意识到并主动地打破这种范式的规制。这种被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生活"输出,倘若换一个角度来看,会成为我们创新的一个起点。比如,"情理"这一概念本身包含了在地化和生活情境具体化的诉求,从而为我们在规范层面上进行政治生活的想象和创造开放出多元的可能性。
林曦
关键词:自由民主政治生活单向度情理
跨文化形象学的二律背反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在归纳"跨文化形象学"中包含的四个命题的基础上,借助康德式辩证法,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四个与之针锋相对的反题,以及各自正题、反题的证明路径。这四个二律背反使得我们能够讨论跨文化形象学如何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去实现建设性的"路径突破"。
林曦
关键词:二律背反
形象建构的“镜像—溢出”效应——论跨文化形象学的认识论原则被引量:8
2013年
"跨文化形象学"讨论国家形象在异域中的建构性表达与传递,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归结为形象建构的"镜像—溢出"效应。其中"镜像"效应针对表达,包含了"想象动机污染"、"事实无涉"、"具体情境"和"主观置信"四条原则,涉及对西方国家建构"中国形象"的分析与阐释;"溢出"效应针对传递,含有"霸权"、"形象差序"、"合谋"和"多元排除"四条原则,涉及西方"中国形象"建构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界流动的问题。这些原则源自康德的知性范畴论,在逻辑上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为解读跨文化形象学提供明确的范畴体系。
林曦
在批判与建构之间:跨文化形象学的两张面孔被引量:3
2014年
在批判西方中国形象中隐含着"东方主义"情结的同时,周宁尝试着提出了两种建构性的解决方案,笔者称之为"与权力联姻"及"超脱于权力"的进路。之所以提出这样两个貌似相互对立和矛盾的解决方案,其原因是在于周宁本身在建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本文从对"同情式理解"的视角出发,对跨文化形象学这两张相异面孔进行了一个评述。
林曦
关键词:民族主义权力全球主义
近代外交的“通信变革”——清末民初国际宣传政策形成之考察被引量:1
2013年
清末民初的国际宣传活动得益于两个历史条件:其一是晚清时期所形成的国际电信网络,这促使中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也改变了时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观念。其二是民初出现了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外交决策群体。北京政府在一战之后已经把国际宣传政策提上议事日程,并在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上推行积极的宣传计划。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国际宣传效果非常有限,但由此折射出来的国家认同意识却是引领中国走向国际社会的精神动力。
马建标林曦
关键词:电信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