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G075)
- 作品数:21 被引量:323H指数:8
- 相关作者:张士闪李海云刘铁梁李生柱李向振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化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 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的表达——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个案被引量:5
- 2013年
- 作为村落社会中"非常"态的生活事件,庙会及献戏活动更多表现为参与者对生活体悟和理解的表达。对村民来说,庙会献戏也许并非"非常"态生活的唯一表达,但对于庙会献戏来说,生活现场却是其存在的根本依据。可以说,没有合适的生活现场,就不会有庙会及献戏活动,所以我们要理解庙会献戏就必须回归到参与者的生活现场,解读村民基于生活体悟赋予献戏的多重意义,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
- 李向振
- “非遗”传承人认定与集体性乡民艺术的保护——以冀南GY村“捉黄鬼”活动为个案被引量:7
- 2015年
- 乡土社会生活为乡民艺术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乡民艺术的展演既反映了村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意念,又折射出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非遗"及传承人认定和保护制度介入乡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一方面有利于通过自上而下的认可提高村民参与乡民艺术的热情;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践中造成乡民艺术内在价值的部分失落和参与村民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失衡。鉴于此,我们在"非遗"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传承人认定时,有必要注意一些乡民艺术的集体性特点,而从具体实践层面,或许可以尝试建立集体传承人制度。
- 李向振
- 关键词:乡民艺术传承人
- 孙膑崇拜的正统化脉络与地方化过程——以山东潍北地区瓦城大庙为个案
- 2017年
-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经历了由历史人物进入神灵谱系的过程。明代以前在国家正祀中的边缘状态与进退的反复,以及明清以来沉降民间的地方化表达,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策略和地方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史中关于孙膑记载的简略,为后世留下了巨大想象空间。孙膑的神奇经历与非凡军事才华,是其得以神化的基础。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良臣择主而事"的战国时期社会观念,与自身的残疾特征,以及难言善终的结局,是导致官方叙事对其多元评价的主要原因,并最终使其在国家正祀中撤废。在地方祠神信仰中,不仅体现出国家礼仪自上而下的渗透与推行,更是地方精英迎合国家大一统观念的主动援引并化为己用。山东潍北瓦城大庙的神主更替与"孙膑封地说"的在地化进程,有助于推进对国家正祀传统与地方化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
- 李海云
- 关键词:正统化地方化
- 灵的皈依与身的证验--河北永年县故城村梅花拳调查被引量:16
- 2012年
- 河北故城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比较重视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诸多传统礼仪,在精神生活领域呈现出一定的自足特征。长期以来,村民崇尚"武教天元",一直传承着梅花拳"文场"的信仰系统,并将之贯穿于村落日常生活之中。村民立足于现实社会土壤,出于生活互助与精神充实之需,在将梅花拳祖师化入法王宝殿神系的同时,也将多种民间信仰融入梅花拳的叙事系统,成为村落公共领域中的重要文化资源。21世纪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自上而下展开的背景下,梅花拳获得进入村落信仰体系的合法性,其武场与文场都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故城村信仰活动中最富生机的部分。
- 张士闪
- 关键词:梅花拳武场文场信仰
- 民间武术的“礼治”传统及神圣运作——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梅花拳文场考察被引量:29
- 2015年
- 梅花拳作为民间社会的一种武术传统与信仰组织,在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有着长期稳定的传承。梅花拳文场组织形态的自秘性与社会实践的灵活性,是其在乡村社会中的立身之本。作为一种乡村自治方式,它是对中国社会礼治传统的承接与活用,并试图以"在野之礼"的角色对国家政治有所助益,因而能够不断地焕发生机。深描其文化形态与实践运作机制,对于如何在当代国家治理与地方民俗发展之间建立良性的共生互动关系,促进中国礼治传统的合理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 张士闪
- 关键词:民间武术礼治冀南梅花拳文场
- 乡村梅花拳的公益观念与生活实践——冀南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调查被引量:8
- 2015年
- 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过去曾广泛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等一带的乡村。清末义和团运动期间,梅花拳一度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在河北省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属于名副其实的"庄稼拳"。近百年来,当地村民不仅注重和热衷于梅花拳的文场、武场修炼,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借助乡村梅花拳独特的组织管理和运作机制,使其在推行基层村落社区的公益观念、净化社区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张兴宇
- 关键词:梅花拳文场公益
- 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的互构——基于冀南两村白猫黑狗传说的田野考察被引量:6
- 2012年
- 新时期以来,学界关于传说的研究逐步从文献资料的梳理和类型学的分析转向在田野语境中进行考察,关注传说与民众生活、地方历史的关联,呈现出一种"民俗文化整体观"的研究范式。流传于冀南广宗县刘家庄、夏家庄的白猫黑狗传说,便应置放于两村相邻但老死不相往来的特殊村际关系中加以理解。这一传说是以两村庙宇的兴修改建及相关阐释为工具,以村民对现实功利的考量为依据而不断建构而成,最终成为比较稳定的村落传统。
- 李生柱
- 关键词:口头叙事
- 港澳台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被引量:2
- 2013年
- 虽然同样处于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之中,但是中国传统节日在香港、澳门、台湾的传承发展情况与内地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港澳台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相对完整,节日的神圣性仍然存在,政府介入传统节日的方式总体偏于柔性,社会力量在传统节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特点和他们面对传统节日传承发展问题时采取的策略和方式对于内地的传统节日文化保护非常富有启示意义。
- 王学文
- 关键词:港澳台节日文化保护
- 从梅花拳“拜师礼”看近现代华北村落中的礼俗互动被引量:6
- 2018年
- 中国乡土社会的礼俗传统久已有之,基于礼俗互动而构建的多元社会关系框架是观察与认知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在近现代华北村落社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梅花拳,植根乡土,长期影响着乡村生活实践。盛行于冀南北杨庄一带的梅花拳,围绕拜师礼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师徒社会结构,保障着当地乡村社会中层次分明、显隐兼具的礼俗互动机制的运行。
- 张兴宇
- 关键词:梅花拳村落
- 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被引量:6
- 2013年
- 城市化过程要求民俗学改变以往一味寻找和保护传统民俗的习惯,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城市化的结果并不只是城市的扩张和村庄的减少,而是城乡关系的重新建构,这使得城市和乡村中人们的日常劳作模式、休闲模式、交往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生的社会群体和边缘生活文化现象;同时也促成了可以称作"村庄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全民性文化实践。所有这些情况都意味着民俗学研究将大有可为,而且可以在参与文化发展实践中发挥特殊作用。在有关这些文化变化的调查、研究和参与过程中,民俗学正在反思和重树自身的学术理念、问题与方法。民俗学将进一步把田野作业作为文化对话的过程,把民俗志作为交流生活感受的文化媒介;还将强化身体文化的视角,以应对高科技发展对于人的行为模式和交往方式的巨大影响。
- 刘铁梁
- 关键词:城市化民俗学城市记忆身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