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10-1561]) 作品数:19 被引量:340 H指数:11 相关作者: 李昌晓 马朋 杨予静 马骏 魏虹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南大学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教育部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更多>>
前期水淹对水杉树苗响应干旱胁迫的影响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明三峡库区库岸消落带植物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的水分生理响应特性,为消落带种群构建和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土壤水分变化格局,以2年生水杉树苗为试材,设置对照组(C)、半淹组(HS)、全淹组(FS)以及对照-干旱组(CD)、半淹-干旱组(HSD)、全淹-干旱组(FSD)等6个不同处理,通过先后进行的水淹处理、干旱处理、恢复供水试验,研究水杉树苗在不同条件下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超氧根离子(O-·2)含量及抗氧化酶(SOD、POD、ASP、CAT)活性的变化,分析前期水淹对水杉树苗后期干旱胁迫响应的影响。【结果】半淹使水杉树苗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超氧根离子(O-·2)含量显著升高,全淹使水杉树苗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POD活性显著升高。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水杉CD与HSD组的SOD、POD活性均显著升高,而FSD组的CAT活性显著高于C组;干旱胁迫也导致3个干旱处理组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但CD与HSD组之间脯氨酸、可溶性糖、MDA、O-·2含量和SOD、POD、CAT活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前期水淹并未影响水杉树苗后期对干旱胁迫响应的敏感性,恢复正常供水后,各处理组的脯氨酸含量、CAT活性都可达到对照组水平(FSD组的CAT活性除外)。【结论】水杉树苗不仅耐水湿,而且有一定的耐旱性,可以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重建的候选树种之一。 白林利 韩文娇 李昌晓关键词:水分胁迫 水杉 生理生化 消落带 枫杨与池杉对不同配置及水分的生理生化响应 被引量:5 2012年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设置了常规生长水分条件、轻度干旱水分胁迫和水淹3个不同水分处理组,通过构建人工植被体系,对消落带适生树种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池杉(Taxodium ascendensBrongn)进行不同比例的配置处理,研究枫杨、池杉在不同配置和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配置对枫杨和池杉的叶绿素a、叶绿素b、SOD、POD、CAT、ASP、O2.—、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水分处理及时间对枫杨和池杉SOD、POD、CAT、ASP、O2.—和可溶性蛋白有极显著影响。配置×水分、配置×时间以及配置×水分×时间对枫杨和池杉的叶绿素a、叶绿素b、SOD、POD、CAT、ASP、O2.—和可溶性蛋白也没有显著影响,然而水分×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枫杨SOD、POD、ASP和O2.—有显著影响,对池杉SOD、CAT、ASP和脯氨酸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枫杨、池杉对水分逆境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存在差异,但都能较好地适应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水分环境。 王朝英 李昌晓 王振夏 魏虹 耿养会 蒋宣斌关键词:三峡库区 水分胁迫 生理响应 枫杨 池杉 基于PSR框架模型的三峡库区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24 2013年 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作为研究方法,以2005~2009年的数据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有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构建三峡库区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该流域各指标的权重值,运用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模型对该流域进行综合健康评价分析。研究表明:5a间,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平均综合指数为0.509 7,整体上处于较健康的状态。2005~2009年,该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处于波动状态,其中,2007年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最佳,但2006年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较差。研究表明,对三峡库区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影响较大的有生物第一性潜在生产率、人口密度,以及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等指标。总体上,2005~2009年忠县汝溪河流域在社会、经济、自然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整体上保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基本上能实现本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们仍需将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保持三峡库区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杨予静 李昌晓 丽娜.热玛赞关键词:压力-状态-响应 三峡库区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可持续性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变化——以汝溪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3 2013年 以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为例,选取了马尾松林地、退耕柏木林地、退耕草地和耕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实地采样的方法研究了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土壤肥力指标选取了土壤含水量、粒径组成、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这些指标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耕地土壤有机质要显著低于另外3种土地利用类型.养分间的相关分析发现,有机质和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pH值与全磷、pH值与有效磷、pH值与全钾、全氮与全磷、全钾与全磷、全钾与有效磷间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养分间存在耦合作用.退耕还林还草对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有机质具有很好的效果. 陈伟 魏虹 李昌晓 雷明 高伟 周珺 王振夏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肥力 三峡库区岸坡消落带草地、弃耕地和耕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28 2014年 为研究不同用地方式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性质的影响,选取三峡库区重庆忠县汝溪河流域典型消落带为研究区域,研究不同用地类型(草地、弃耕地、耕地)、不同土层间(0—10 cm、10—20 cm)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各自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旨在为该地区消落带生态恢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除蛋白酶活性、全磷含量、碱解氮含量外,不同用地类型对土壤各生化特性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与之不同,土层仅对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其他生化性质影响不显著;用地类型与土层两者的交互作用仅对蔗糖酶活性影响显著。同时,弃耕地土壤的细菌数量在3种用地类型中最高;真菌、放线菌数量在草地中最高,耕地次之,弃耕地最低。弃耕地中的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与其他两种用地类型相比较高,而耕地中磷酸酶活性则显著高于弃耕地和草地土壤。草地土壤全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耕地,而草地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却显著高于弃耕地和耕地;3种用地类型的全磷、全钾、碱解氮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弃耕地的pH值显著高于另外两种用地类型。另一方面,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的各生化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H值和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与弃耕地和耕地相比,草地在稳定消落带土壤环境、固持土壤营养元素、提高土壤肥力方面作用更为显著;相对而言,耕地的土壤微生态环境较差,故在消落带实施退耕还草、恢复草本植被等具有重要意义。 马朋 李昌晓 雷明 杨予静 马骏关键词: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消落带 农事活动 三峡水库消落带柳树(Salix matsudana)种植初期对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14年 以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165-170m和170-175m两个海拔段的人工种植柳树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两个海拔段土壤的化学性质在一个淹水周期前后的变化特征,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OM)、碳氮比(C/N)、全氮(T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并设置裸地土壤作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三峡水库消落区不同海拔高程的柳树生长状况良好,水淹后生长于高海拔的柳树较低海拔的柳树冠幅和胸径分别高出22.2%和48.8%;对于裸地土壤,经过淹水后其pH值趋向中性变化,全氮和铵态氮含量增加,硝态氮含量下降;与裸地相比,栽植柳树的土壤全磷含量显著升高,碳氮比、有效磷、有机质、铵态氮含量显著下降.研究表明,柳树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大量存活,但是由于其土壤N,P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产生存在一定的贡献潜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马朋 李昌晓 任庆水 杨予静 马骏关键词:消落带 土壤营养 柳树 水体富营养化 水淹-干旱胁迫对南川柳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3年 三峡工程建设完工后在坝前高程上形成了垂直落差达30m的消落带(罗芳丽等,2008)。库区水位大幅度涨落导致消落带内原有物种大部分因不能忍受其生境的剧烈变化而逐渐死亡,其“冬蓄夏排”的反季节水位调度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剧消落带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现象, 王朝英 李昌晓 张晔关键词:水分胁迫 保护酶 膜脂过氧化 三峡水库城区消落带人工草本植被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被引量:8 2015年 为研究三峡水库城区消落带人工植被种植后,经不同淹水时间土壤的化学特性变化规律,及探讨城区消落带植被重建对库区水质的潜在影响,分别对2012年6月、2013年3月、2013年5月、2013年7月、2013年9月城区消落带扁穗牛鞭草(Hc)、狗牙根(Cd)、小巴茅(Ss)和裸地土壤的 pH 值和养分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 pH 值、碱解氮(AN)、有效磷(AP)、全磷(TP)含量有显著影响。综合而言,与裸地相比,人工草本植被土壤 pH 值和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该区土壤 pH 值在6.5~8.5间波动。不同淹水时间的城区消落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间存在较大差异。随取样时间的延长,裸地和人工植被土壤 pH 值、有机质含量呈波动变化。AN 含量在2013年3月、2013年9月消落带刚开始落干时较高。然而,AP 含量在2012年6月最大,此时,裸地、扁穗牛鞭草、狗牙根、小巴茅土壤 AP 含量分别为(2.62±0.30),(3.92±0.34),(1.08±0.16),(1.24±0.06)mg/kg。土壤全磷、全钾含量则在研究后期有所增加。研究表明,除地表植被、水文因素外,城市污水排放、强烈人为干扰、地表径流带来的点/面源污染等也影响该城区消落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对于三峡库区长江重庆主城区河段而言,由人工草本植被构建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限。 杨予静 李昌晓 马朋关键词:土壤养分含量 三峡库区 水淹对水杉苗木耐旱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14年 三峡水库“冬蓄夏排”的反季节水位调度管理方式,使库区水位(在海拔145~175m之间)呈现周期性消涨变化,这导致消落带岸生树种处于水淹与陆生的周期性交替变化环境之中,受到相应的水分胁迫(Lieta1.,2006;Jiang et a1.,2006)。研究岸生树种对消落带多种水分逆境条件的生长与生理响应,对于建设和保护消落带生态植被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有关三峡库区岸生树种对消落带多种水分胁迫的响应的研究报道还较少。 白林利 李昌晓关键词:水分胁迫 水杉 生物量 三峡库区 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40 2015年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选取18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对2001—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对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生态脆弱性指数,将生态脆弱性划分为5个等级: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通过统计不同脆弱性等级面积,求算得到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2001—2010年生态脆弱性指数标准化平均值为4.23±1.29,整体处于中度脆弱。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高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低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近10年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最小值为2002年的2.37,最大值为2008年的2.99,三峡水库蓄水后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逐年递增,2008年到达峰值后有所降低。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生活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状况等为主要的驱动因子。研究时段内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脆弱性呈现两极化趋势,高度脆弱地区的脆弱性显著增加,低度脆弱地区脆弱性明显降低。 马骏 李昌晓 魏虹 马朋 杨予静 任庆水 张雯关键词:生态脆弱性 压力-状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