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YY032)
-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月婷艾红娟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工商大学广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从古汉语异读看“名物化”的形式标志被引量:1
- 2012年
- 动词、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包括动词作定语)的时候跟作别种成分时性质不一样,可用"名物化"这一术语称说之。从古汉语异读来看,动词、形容词发生"名物化"时,一般由非去声变读为去声,这是"名物化"在语音形式上的标志。动词"名物化"后可以用来指称动作,但与表示动作发出者、承受者、工具等的一般名词不同。在现代汉语中,有些动词"名物化"后进一步发展为名词。由此来看,"名物化"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它体现了"动词—指称—名词"的发展历程。在少数民族语言中,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也有形式上的标志。
- 王月婷
- 关键词:古汉语异读名物化现代汉语少数民族语言
- 古汉语中位移动词的变读问题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文章采用Talmy等分析运动事件提出的语义要素,研究古汉语中位移动词读音的改变跟句法、语义的关系,发现了三种颇具特色的变读类型:[-有界]动词,聚焦域在运动过程,增加[向量到达/经过]义素、增带处所宾语,变读为[+有界]动词;[+有界]动词,如果聚焦域在界,则该动词涉及动作的完成:瞬间可以完成的,有使动/致使变读,即增加[使动/致使]义素、增带致事主语、改变读音;持续一段时间后完成的,有完成体变读,即增加[完成]义素、改变读音。
- 王月婷
- 关键词:古汉语位移动词变读
- 山西闻喜方言子变韵来源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文章从文献、方言两方面的论证闻喜方言的"子变韵"很可能是早期的"儿化韵",与现在的儿化韵是不同的层次;同时,这种底层形式是u的早期"儿化韵"与读l类音的"儿"有关系。
- 艾红娟
- 关键词:儿化韵
- 古汉语“及物”系列变读规则解析被引量:6
- 2014年
- 古汉语变读系列中有一部分动词沿着"不及物-及物"、"及物-双及物"的方向变读。就"不及物-及物"变读而言,有如下规则:不及物、自主、动作动词,变读时带受事、对象或处所、原因等宾语,成为及物动词;不及物、非自主、状态动词,变读时增加致事,成为由动作主体充当宾语的致使词。就"及物-双及物"变读而言,有如下规则:外向动词,变读时带与事宾语,成为自主的双及物动词;内向动词,变读时增加致事,成为由动作的施事充当宾语的使动词。
- 王月婷
- 关键词:古汉语异读及物性
- 关于古汉语“使动”问题的进一步探讨被引量:10
- 2013年
- 使动用例或变读或不变读,有些是可以用规则解释的:1)自主、不及物、动作动词,有使动用法,无使动异读;2)自主、及物、动作动词,在"使动"异读后,语义为致事主语使施事宾语发出某个动作;3)不自主、不及物、状态动词,在"使动"异读后,语义为致事主语使当事宾语具有某种状态。上两种"使动"异读,其原词及变读词的具体句法语义皆有不同,且有些用例可以兼有这两种"使动"异读。鉴于此,当对这两种"使动"予以区别对待。
- 王月婷
- 关键词:古汉语使动异读
- 也谈古汉语变读系统中的动名转类机制——兼及“君君臣臣”不变读的原因被引量:2
- 2015年
- 动名变读以非去-去为主,其中动-名型变读盖由既事范畴引申而来,故对结果格外关注,进而兼及受事。在"施事-动作-工具-结果 /受事"这个认知框架内,人的主观注意力由结果 /受事渐次推至工具、施事,故各类语义角色的转喻频率表现为结果 /受事>工具>施事。这跟认知的凸显原则不一致。而是语法形态、主观注意力、客体凸显度等协同作用的结果。名-动型变读中,动词记录跟名词实体密切相关的特定及物性动作,实体在事件中充当的语义角色有工具>受事>施事等,这一排序同样跟认知的凸显原则不一致,需从认知处理的角度阐释。古汉语变读系统中没有结果转喻事件的用例,这跟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密切相关。另外动名变读亦涉及清-浊交替,其浊声母一读倾向于表状态。
- 王月婷
- 关键词:转喻
- “如字”考辨被引量:3
- 2013年
- 古代注释中常用'如字'标音见义。关于'如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认识:(1)如字指本音,即构词变读中的词根音;(2)如字指当时的习用音。通过用例考察发现,用来标音见义的'如字'可分两类:(1)如字不是词根音,但是习用音;(2)如字即词根音,也是习用音。据此,并结合当时的切语用字以及'如'这个字的意义可以推断:'如字'指当时的习用音,记录相应的习用义;它们跟本音、本义不是同一概念,但时有重合。同一字的两个或以上读音若皆常用,则或不标'如字'、或以本音为如字。
- 王月婷
- 关键词:如字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