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02015)

作品数:16 被引量:502H指数:13
相关作者:李三忠韩宗珠赵国春郝德峰刘建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盆地
  • 4篇中生代
  • 3篇元古代
  • 3篇古元古代
  • 2篇底侵
  • 2篇地块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质
  • 2篇燕山期
  • 2篇深部
  • 2篇深部过程
  • 2篇辽东半岛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球化学制约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特征
  • 1篇地质特征
  • 1篇东部新生代
  • 1篇东营凹陷

机构

  • 14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香港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国...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2篇李三忠
  • 6篇韩宗珠
  • 5篇郝德峰
  • 5篇赵国春
  • 4篇刘建忠
  • 4篇高振平
  • 3篇许淑梅
  • 3篇单业华
  • 3篇郭晓玉
  • 3篇刘怀山
  • 3篇孙敏
  • 3篇周立宏
  • 3篇王金铎
  • 2篇岳云福
  • 2篇于建国
  • 1篇涂齐催
  • 1篇韩晓丽
  • 1篇侯方辉
  • 1篇吴福元
  • 1篇王新红

传媒

  • 3篇岩石学报
  • 3篇西北地质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质科学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山东地质
  • 1篇华南地质与矿...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8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前造山期深部过程的地质与地球化学制约被引量:22
2001年
通过地质与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 ,揭示出胶辽地块古元古代前造山期深部地质过程主要为岩浆底板垫托作用 ,且具有 3个特性 ,即幕式活动性、样式不对称性及空间上向南的迁移规律。受这一深部过程影响 ,在壳内引起了 2 .4Ga的基性岩墙侵位事件 ,古元古代裂谷带中双峰式火山活动 (2 .4~ 1 .9Ga) ,巨量早期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侵位 (主要为 2 .2~ 1 .9Ga) ,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又引发盖层内改造型滑脱变形 (2 .2~ 1 .9Ga) ,伴生顺层伟晶岩脉事件及低压高温变质和垂向顺层递增变质带等特殊拉张变质现象。
李三忠韩宗珠刘永江杨振升
关键词:地球化学古元古代深部过程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变形的关键时限及其对构造的制约——以胶辽地区为例被引量:93
2004年
胶辽地块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的重要组成,处于北倾的大别-苏鲁构造带的上盘。过去近十年来提出的几个关于东北亚构造演化的重要构造模型涉及到了胶辽地块。本文主要利用我们在辽东半岛南部地区获得的SHRIMP U-Pb锆石定年结果,结合华北克拉通东部野外地质调查的野外第一手资料、我们获得的渤海湾盆地中的中生代构造资料以及其它研究人员的SHRIMP定年资料,系统建立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的构造变形过程,并讨论相关构造模型或构造问题。最近SHRIMP定年研究发现,胶辽地块中古元古代地质体经历了~160 Ma的重熔事件。CL和BSE图象显示,在辽南新太古宙地块附近丹东花岗岩体的两个样品LJ023和LJ030中发现一些167~157Ma的自形岩浆锆石和围绕年龄大约为2100 Ma核部锆石的岩浆型锆石环带。这次重熔事件很可能为华北克拉通的下地壳原地重熔。丹东岩体呈NE走向排列,经历了强烈的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和随后NNE走向的褶皱变形。本文以丹东地区为例,准确确定了这些变形的年龄。根据辽东半岛东西向剪切带中白云母K-Ar和^(40)Ar/^(39)Ar年龄,第一幕变形界定在195~193 Ma之间。根据野外侵入体与变形叶理之间的关系,丹东花岗岩遭受的第二幕变形发生于153~145Ma之间。第三幕变形,也即为NNE向走滑作用。
李三忠刘建忠赵国春吴福元韩宗珠杨中柱
关键词:中生代SHRIMP辽东半岛
东营凹陷盐底辟作用与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成因被引量:56
2005年
华北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同生断层非常发育,断层数量较多。主干正断层的下降盘上形成“逆牵引”构造,组成“负花状”地堑断裂系。这些断裂系将中央隆起带分割为一系列小断块。本文将这些断裂系和相关的小断块划分为3个构造,分别称为辛镇、东营和郝家—现河庄(简称郝—现)构造。研究证明,复杂断裂与断块组合构造主要为盐底辟作用的结果,伴生的逆牵引作用形成“包心状”的复杂断裂构造形态,总体上,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成因是区域北北西—南南东向伸展作用下局部底辟作用和逆牵引作用共同形成的,而不是走滑成因。据强度,底辟构造可分为低幅度隆起和隐刺穿构造。其形成时期主要为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开始持续到馆陶组沉积前。底辟物质由盐岩为主的塑性层组成。
于建国李三忠王金铎王新红路慎强
关键词:东营凹陷走滑正断层中央隆起带沙河街组馆陶组
伸展盆地区断裂构造特征与成因被引量:16
2003年
近十年来断裂构造研究进展迅速 ,研究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 ,强调应变与应力在断裂形成过程中的同等重要性。重点论述了断裂位移特征及影响因素 ,断裂位移在断层中部最大 ,端部最小至零 ,具有与断层规模无关的特征 ,但它受断裂分段、连接、近端过程等影响而发生变化。位移作为应变的结果 ,控制着横向褶皱的形成和分布、沉积中心的迁移 (断裂单侧扩展时 )或沉积位置不变但范围扩大 (断裂双侧扩展时 )以及沉积充填结构等。探讨了断裂三维几何形态分类及断裂形成与形态的控制因素 :深部与浅部耦合 (基底构造的活化与沉积盖层的响应 ) ,建造与改造的耦合 ,边界条件与构造应力场 ,沉积压实和埋藏作用等。提出了断裂分级和组合规律 ,总体上伸展区断裂可分五级 ,一级控盆 ,二级控坳 ,三级控带 ,四级控圈 ,五级复杂化 ;不同级别的断裂三维组合规律可分为软连接组合和硬连接组合。伸展区断裂生长史可划分为成核、扩展、释压、连接、消亡和活化 6个阶段。
李三忠岳云福高振平郝德峰单业华许淑梅
关键词:伸展盆地应力
西藏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识别与预测被引量:43
2004年
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的新能源,对它的研究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盆地分布着一套我国唯一的海相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具有丰富的天然气来源和圈闭构造及永久冻土层。在详细论述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羌塘盆地构造及永久冻土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的识别与预测。得出羌塘盆地地质条件较好,是寻找永久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地区的结论。并指出应尽快全方位的开展羌塘盆地及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
刘怀山韩晓丽
关键词: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
缅甸D区块构造特征与油气储层评价被引量:18
2006年
研究区D区块位于缅甸中部,包括钦敦凹陷北部和沙林凹陷南部,面积12384km2。D区块以南分布有许多油田。其中,Letpanto油田紧临该区块,在D区块内还有许多人工井或油苗,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勘探潜力很大。为了研究该区的勘探方向,笔者从区域构造和沉积演化入手,分析研究了该区的生油层、储层和盖层的沉积相带特征和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其中,晚始新世巴当组是始新世地层中产油的储层,为区块主要生油岩系;中新世和渐新世砂岩为良好储层;渐新世尧河组泥岩为较好的盖层;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之间形成的各类局部构造圈闭均可能成为油气聚集场所,展示了良好的油气远景。
陈剑光刘怀山周军涂齐催
关键词:缅甸D区块地质特征油气前景
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成因及对构造演化的制约被引量:56
2004年
条痕状角闪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类是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的主要类型.这两类花岗岩在成因、构造环境上一直存在争议,这使得研究者对该区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不明确.本文着重研究了这两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条痕状二长花岗岩以角闪石、磁铁矿等暗色矿物组成的条痕状构造为野外主要识别特征,具有弱负铕异常(Eu/Eu*=0.47~0.65);tDM变化范围为2.40~2.82 Ga;最新的测年资料表明它形成于2.175Ga左右.斑状花岗岩类以巨斑状和环斑状构造为主要识别特征,样品弱负铕异常(Eu/Eu*=0.30~0.86);tDM变化范围为2.42~2.57 Ga;最新的测年资料表明它形成于1.875Ga左右.统计的N(tDM)-t图解分析表明,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深部地质过程经历了两幕岩浆底板垫托作用,底侵时代的峰值分别为2.5~2.4Ga和2.2Ga左右.利用εNd(t)-t图解,结合Pearce构造图解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晚期底侵加热作用导致了以早期底侵体和太古代老地壳为主的物源的熔融,并在裂谷背景下侵位形成角闪二长花岗岩(A型花岗岩),而斑状花岗岩类则是之后的造山运动进入后造山构造体制转换期时就位的.两幕底侵以及后期的造山运动构成了本地区在古元古代的主要构造演化过程.
郝德峰李三忠赵国春孙敏韩宗珠赵广涛
关键词:古元古代花岗岩构造环境底侵
丹东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33
2004年
新的SHRIMP定年结果表明,原先划归于古元古代的丹东花岗杂岩现在被确定为中生代岩体.其岩浆型环锆石带的年龄代表结晶年龄,为167~157 Ma;但是这些锆石的核部年龄主体为古元古代.本文侧重探讨丹东花岗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论证其起源和产生的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丹东花岗岩体具铕异常(Eu/Eu*=0.59~1.41),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其微量元素特征与安第斯型构造背景下的花岗岩特征一致,其tDM和εNd(t)变化范围分别为1.93~2.30 Ga和-17.95~-21.32.εNd(t)-t图解显示丹东花岗岩的源岩以古元古代中酸性壳源岩石为主.构造环境环境判别结果表明其形成于大陆边缘岩浆弧.结合中生代丹东地区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本文认为丹东花岗岩体的起源和侵位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有关.
李三忠郝德峰赵国春孙敏韩宗珠郭晓玉
关键词:ND同位素辽东半岛中生代
华北板块东部中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地格局被引量:67
2004年
华北板块东部印支和燕山期构造演化差异、盆地分布格局变迁及其空间叠合关系是中国东部构造变化的结果。中生代期间 ,郯庐断裂带应对应依兰—舒兰断裂带 ,它们与兰考—聊城—盐山 -台安—大洼 -敦化 -密山断裂带呈共轭关系。两断裂带将华北板块东部分割为多个三角块体 ,三角块体的构造演化与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有关 ,并控制了华北东部燕山期高原隆升及岩石圈减薄。
刘建忠李三忠周立宏高振平郭晓玉
关键词:盆地中生代燕山期断裂带
张性环境中与断裂相关的褶皱类型及特征被引量:8
2003年
张性环境下与断裂相关的褶皱作用 (包括纵向褶皱作用和横向褶皱作用 )的研究刚刚起步 ,以往的研究都将后者归因于走滑扭动或挤压反转的结果。但最新研究表明 ,横向褶皱多与张性环境下正断层作用相关的位移变化密切相关 ,也即横向褶皱是应变控制的构造 ,而不是应力控制的构造。根据相关断裂级别 ,横向褶皱级别也分为 5类 :盆地级别 (一级 )的横向褶皱、控坳及控隆横向褶皱、控凹及控凸横向褶皱、控制断鼻的横向褶皱、小尺度孤立横向褶皱 ,并与断裂分级对应。对张性环境下褶皱同时的干涉和先后的叠加 (统称复合作用 )进行了系统研究 ,对复合褶皱样式进行创新与探讨。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伸展区发现新的圈闭类型 ,指导油气勘探 ;而且在于可创新性地在平面构造图上进行断裂生长顺序和组合规律的定性分析 ,同时还可对沉积相分布、沉积厚度变化等进行对应分析。
岳云福李三忠高振平郝德峰单业华许淑梅
关键词:褶皱作用大地构造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