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90381-02) 作品数:6 被引量:116 H指数:4 相关作者: 王传宽 孙龙 周晓峰 张全智 冯金朝 更多>> 相关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延边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哈尔滨市青年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四种温带森林土壤氮矿化与硝化时空格局 被引量:65 2009年 利用PVC管原位培养连续取样法测定了东北地区4种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硬阔叶林、蒙古栎林、红松林、落叶松林)土壤氮素矿化、硝化的时间动态及氮矿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4种森林土壤氮素矿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蒙古栎和红松林土壤在6月份表现出强烈的氮矿化和硝化作用,而硬阔叶林及落叶松林7月份氮素矿化强烈。4种森林生态系统上层土壤的氮净矿(硝)化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4种林型土壤的硝化过程在氮矿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NO3--N在无机氮中的比例分别为:79.9%~91.1%(硬阔叶林)、50.7%~80.5%(蒙古栎林)、54.1%~92.0%(红松林)、63.7%~86.5%(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构成决定了土壤氮素的矿化能力。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矿化率大于纯针叶林生态系统。硬阔叶林、红松林、蒙古栎林、落叶松林的平均净矿化率分别为:(0.58±0.01)mg.kg-1.d-1、(0.47±0.19)mg.kg-.1d-1、(0.39±0.11)mg.kg-.1d-1和(0.23±0.06)mg.kg-.1d-1。4种林型氮素矿化作用与地下5cm温度呈正相关,并受土壤表层(0~10cm)水分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氮矿化呈显著正相关。 傅民杰 王传宽 王颖 刘实关键词:森林土壤 氮 Study on Species Diversity of Alpine Vegetation with Different Altitudes in Daban Mountain 被引量:1 2011年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pecies diversity of alpine vegetation in different altitudes of Daban mountain. [Method] Plant communities were surveyed in three different altitudes (3 025 m,3 405 m,3 813 m) of Daban mountain,the eastern Qilian,and the richness or diversity index of vegetation in three different altitudes was comparatively analyzed. [Result] The species richness decreased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altitude,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plant communities was relatively lower in medium altitude. Furthermore,community similarity also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and β diversity of communities had a significant change. [Conclusion] Environmental factor change caused by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human disturbance ar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different altitudes. 周芸芸 赵敏杰 李熙萌 马帅 冯金朝基于全球涡度相关的森林碳交换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5 2008年 森林碳交换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和校验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评价和预测森林在全球碳平衡中作用的基础.近10a来,涡度相关(EC)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在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圈的能量和物质交换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整合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及各区域通量观测网络中森林站点已发表的EC测定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森林碳交换组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总初级生产力(GPP)和总生态系统呼吸(TER)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从全球尺度看,森林NEP具有明显的纬度格局,受TER和GPP联合控制,其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暖温带森林>寒温带和热带雨林>北方森林和亚高山森林.在气候因素中,年均温(MAT)对森林碳交换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SAP)的作用.随MAT升高,GPP呈线性增加,而TER则呈指数式上升,从而使NEP在MAT超出20℃的阈值之后开始下降.SAP小于1500mm时,GPP,TER和NEP的变异性很大,但均呈现随SAP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森林碳交换的时间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因时间尺度而异.NEP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主要是由于气候波动和碳交换组分对环境变化响应的不同步性引起的.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碳交换具有明显的林龄效应.随森林的发育进程,一般表现为:森林采伐初期为碳源,当相对林龄(即实际林龄与轮伐期年龄的比值)达到0.3左右时由碳源转变为碳汇,近熟林或成熟林的碳汇强度达到最大.这一格局与叶面积指数和相应的GPP变化相关.研究结果突出了碳交换组分的时空动态在森林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建议全球碳平衡研究中除了考虑森林类型之外还应兼顾森林碳交换的年际变化和林龄效应. 王兴昌 王传宽 于贵瑞关键词:生态系统呼吸 涡度相关 应用热扩散技术对红松人工林树干液流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26 2007年 以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42年生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优势木、中等木和被压木各3株,2004年5月29日—10月30日应用热扩散技术对不同径级红松树干液流进行测定,并同步测定相关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生长锥获得不同径级红松边材宽度,建立边材面积与胸径的关系方程A=8.032DBH-46.95(R2=0.82,P<0.001)。结果表明:晴天红松树干液流呈明显的单峰曲线,最大值一般出现在12:00—14:00,且优势木>中等木>被压木;而在阴雨天呈不规则曲线,最大值的出现没有规律,夜间也不同程度地出现液流,且优势木、中等木和被压木之间液流密度的差异缩小。日液流通量随着生长季节的进程基本呈现减小的趋势,且优势木>中等木>被压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表明,影响生长季红松树干液流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蒸汽压亏缺和光合有效辐射。由液流通量和边材面积的推算获得,被测红松人工林边材面积为89436.94cm2·hm-2,生长季蒸腾耗水量为678.95t·hm-2;其中优势木、中等木和被压木分别占整个林分耗水量的54.83%、35.68%和9.48%。优势木、中等木和被压木在生长季的日总蒸腾量分别为0.06~1.42、0.014~0.83和0.017~0.25t。 孙龙 王传宽 杨国亭 张全智 周晓峰关键词:环境因子 生长季白桦树干液流密度的特征 被引量:3 2007年 应用热扩散技术测定了帽儿山不同径级白桦样木生长季的树干液流,并初步分析和对比了优势木、中等木和被压木树干液流密度的特征及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白桦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一般呈单峰曲线;白桦优势木液流密度明显大于中等木和被压木,中等木和被压木液流密度值非常接近;不同天气条件下液流密度日变化规律大不相同,阴雨天液流密度值较小且变化曲线十分不规则,波动性较大,甚至出现多峰曲线。生长季,优势木、中等木和被压木日液流通量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初至7月中旬,分别为2623.97、1744.50、1689.82L.m-2.d-1;优势木日液流通量最小值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初,中等木和被压木日液流通量最小值均出现在生长季末期。随季节的推移,生长季各月份液流密度均值基本逐渐减小,白桦优势木6、7月份液流密度平均值较大,8月份和9月份液流密度均值较接近,10月份明显减小;中等木液流密度平均值7月份最大,6、8、9月份液流密度均值较接近,10月份液流密度波动微弱;被压木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7、8、9月份液流密度月均值变化不大。 孙龙 王传宽 孙慧珍 张全智 周晓峰关键词:白桦 科尔沁沙地土壤呼吸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和LI-6400-09土壤呼吸室,对不同地形和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表现出上午逐渐增大,下午逐渐减小、凌晨最小的趋势。沙地土壤呼吸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呼吸由大到小变化依次为:背风坡(1.95±0.21μmolCO2.m-2.s-1)>坡顶(1.05±0.14μmolCO2.m-2.s-1)>迎风坡(0.74±0.08μmolCO2.m-2.s-1)>丘间低地(0.62±0.09μmolCO2.m-2.s-1)。沙地土壤呼吸与植物生长条件具有密切关系,狗尾草(0.86±0.11μmolCO2.m-2.s-1)>小叶锦鸡儿(0.69±0.06μmolCO2.m-2.s-1)。土壤呼吸日变化速率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与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沙丘内部不同地形、植被的Q10差异不大。 柴汉魁 冯金朝 景元霞关键词:土壤呼吸 植被条件 土壤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