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3086)

作品数:5 被引量:203H指数:4
相关作者:吴清张明刘大均吴黎廖天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地理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武汉城市圈
  • 2篇城市
  • 2篇城市圈
  • 1篇地理教学
  • 1篇地理要素
  • 1篇灾害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分布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示范
  • 1篇生态示范区
  • 1篇示范区
  • 1篇农业
  • 1篇农业旅游
  • 1篇气象
  • 1篇气象灾害
  • 1篇区域经济
  • 1篇区域经济空间

机构

  • 5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海南大学
  • 1篇陇南师范高等...
  • 1篇肇庆学院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吴清
  • 2篇张明
  • 1篇吴黎
  • 1篇徐强强
  • 1篇杨磊
  • 1篇潘登
  • 1篇刘大均
  • 1篇廖天

传媒

  • 2篇经济地理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地理教学
  • 1篇热带地理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武汉城市圈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1982-2010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人口经济耦合程度呈现“圈层式”的分布特征,区县人口与经济呈集中化态势,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趋于一致;其人口与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不断向以武汉为核心区的“内圈”方向集聚,这种空间趋同和集聚趋势在不断增强;研究阶段内其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武汉主城区内,并整体往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及其变化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区域交通条件、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发展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细归吴清廖天
关键词:人口武汉城市圈
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被引量:133
2015年
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遗"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是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分布次之。从类型来看,其空间分布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类差异最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空间差异最小;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不同类型"非遗"的高密集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线及黔、藏、新等省会城市周边是次级密集区。进一步分析了"非遗"分布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关系:有84.50%的"非遗"分布在5km河流缓冲区范围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适宜的气候是"非遗"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分布与GDP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省市双高,西部和东北等省市双低;以汉族为主的"非遗"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的"非遗"成块状集中在西南、华北及东北的辽宁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且经济文化发达的燕赵、吴越、中原和齐鲁等文化副区是"非遗"密集区。
吴清李细归张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要素
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演化被引量:18
2015年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生态循环再生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同进化的作用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借助Arc GIS和Geo DA等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其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提升—降低—增强"的趋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多中心、条带式"分布显著,其"核心—边缘"结构开始显现,总体上呈沿胡焕庸线两侧非均衡分布的"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HH和LL集聚区的空间联动性较强,LH和HL集聚区的不稳定突变性显著,局部空间集聚格局的异质性逐步弱化,整体上朝优化协调方向发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集聚重心呈反"S"型轨迹移动,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变迁趋势;标准差椭圆的覆盖范围呈现"缩小—扩大—缩小"的离散特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与表征是社会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差异、政府发展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李细归吴黎吴清张明
关键词: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影响因素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7
2014年
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等分析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圈层分布格局较为明显;2)其总体上属于集聚型分布,但不同区域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分布类型差异显著;3)其在空间分布形态上呈"片状与点状"并存的格局,不同区域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分布格局差异较大;4)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受城市等级、交通、河流以及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对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影响的差异性较大,高速公路对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的作用突出。最后,结合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李细归吴清刘大均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基于西南旱灾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被引量:1
2014年
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1]在初中及高中地理必修课中,学生对我国华北的"春旱"、长江的"伏旱"进行过详细的学习,而对于西南地区的旱灾涉及较少。自2009年秋季以来,西南五省市持续干旱,属于时下的热点问题。因此,将西南旱灾作为案例选入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现实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潘登杨磊徐强强
关键词: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气象灾害持续时间环流形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