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100505)

作品数:37 被引量:235H指数:10
相关作者:白美健许迪李益农顾卫章少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理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1篇灌溉
  • 10篇畦灌
  • 8篇土壤
  • 7篇海冰
  • 6篇灌水
  • 5篇GNSS
  • 4篇地表
  • 4篇地表水流
  • 4篇土壤水
  • 4篇平整
  • 4篇交替灌溉
  • 3篇导航
  • 3篇遥感
  • 3篇撒施
  • 3篇数值解
  • 3篇数值解法
  • 3篇解法
  • 3篇渤海海冰
  • 2篇地面灌
  • 2篇地面灌溉

机构

  • 14篇中国水利水电...
  • 10篇中国农业大学
  • 8篇国家节水灌溉...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教育部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北京农业职业...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黑龙江省中西...
  • 1篇北京京诚嘉宇...

作者

  • 13篇许迪
  • 13篇白美健
  • 10篇李益农
  • 8篇章少辉
  • 7篇顾卫
  • 5篇李宏鹏
  • 5篇李澜涛
  • 5篇许映军
  • 5篇刘成玉
  • 4篇王岩
  • 4篇杜太生
  • 3篇蔡典雄
  • 3篇王小彬
  • 3篇董勤各
  • 3篇陶军
  • 3篇李笑
  • 3篇吴彩丽
  • 3篇刘刚
  • 2篇刘群昌
  • 2篇代快

传媒

  • 7篇灌溉排水学报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排灌机械工程...
  • 3篇水利学报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海洋通报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海洋预报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2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水氮用量对日光温室黄瓜季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于2010年3~7月,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庄农场研究了不同水氮用量对黄瓜季硝态氮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不同生育阶段灌水量使黄瓜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8.7%~22.1%,不仅可以满足黄瓜生长发育对土壤水分的要求,而且可以减少用水量30%。不同处理中以节水灌溉+习惯施氮处理(W2N1)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习惯灌水+减量施氮处理(W1N2)最低。全生育期内,土体95 cm深度硝态氮淋失量与土壤含水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以初瓜期和盛瓜期相关性系数最高。与农民习惯水氮处理(W1N1)相比,节水减氮处理(W2N2)在节水30%减施氮25%的情况下,可以显著降低黄瓜季土壤硝态氮淋失量,整个生育期降低淋失量35.0%。3年连续试验结果表明,节水减氮处理(W2N2)与习惯水氮处理(W1N1)间黄瓜产量结果差异不显著,说明河北省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目前农民习惯施氮和灌水量有很大的节水节肥空间,根据蔬菜不同生育期需肥量和土壤含水量来合理分配水、氮可取得明显的节水节氮效果。
闫鹏武雪萍华珞武其甫李银坤吴会军王小彬蔡典雄张彦才李若楠王丽英
关键词:温室黄瓜硝态氮淋失
地面灌溉田间灌水控制技术与设备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改进地面灌溉田间灌水控制技术与设备是提高地面灌溉田间灌水效率的有效手段。系统地对田间灌水控制技术与设备在近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指出了我国地面灌水控制技术与设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地面灌水控制技术与设备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吴彩丽许迪白美健李益农
关键词:地面灌溉输配水灌水质量
不同水氮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NDVI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被引量:5
2012年
在不同水氮条件下,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ble index:NDVI)和光合速率的变化及两者和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灌水对拔节期与孕穗期的NDVI值以及扬花期与灌浆期的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起身水+孕穗水+灌浆水处理(I3)的孕穗期NDVI值和灌浆期光合速率平均比起身水处理(I1)分别显著增高6.7%和8.0%,起身水+扬花水处理(I2)的扬花期光合速率平均比起身水处理(I1)显著增高5.5%。(2)施氮对NDVI值和光合速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0~270 kg/hm2范围内,增加施氮能显著提高拔节期NDVI值以及灌浆期光合速率,但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增加施氮对NDVI值的提高作用逐渐下降。(3)拔节期NDVI值和光合速率与冬小麦籽粒产量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68和0.864。
冯宗会王小彬代快张晓明张丁辰蔡典雄华珞
关键词:冬小麦灌水NDVI光合速率
旱作农田不同耕作土壤呼吸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被引量:40
2013年
为研究旱作农田春玉米生育期不同耕作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情况,在山西省寿阳县旱农试验基地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了传统耕作(CT)、少耕(RT)和免耕(NT)土壤呼吸速率,并同步测定了各土层土壤水分、温度。研究表明:在春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呼吸速率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传统耕作与少耕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免耕土壤与前两者相比波动幅度较大;土壤呼吸峰值与水分、温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其余时期土壤呼吸与水分、温度因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双因子模型较单因子模型能更好的描述土壤呼吸与水分、温度之间关系,基于水热双因子(10—20 cm)的指数-幂模型能够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81%—87%(P<0.01);3种耕作土壤呼吸对水热因子协同影响的敏感性表现为CT>NT>RT。
张丁辰蔡典雄代快冯宗会张晓明王小彬
关键词:旱作农田耕作措施土壤呼吸土壤温度水热因子
土壤紧实度估算G-A模型参数的空间变异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分析土壤入渗空间变异特征并为灌溉系统设计和管理提供依据,基于土壤初始重量含水率、土壤紧实度、土壤黏粒含量和入渗过程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选用土壤紧实度对简化的G-A入渗模型参数进行估算的合理性;通过半方差函数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畦田规格下土壤入渗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紧实度与土壤质地、结构和含水率关系密切,在与土壤入渗参数的回归关系中达到了系统的显著性要求,采用其对简化的G-A入渗模型参数进行估算是可行的;畦田规格由0.5 hm2扩展到3.0 hm2时,简化的G-A入渗模型参数的变异系数均在0.1~1.0,空间变异程度呈中等,空间结构具有中等相关性,且都可用球状模型进行描述,畦田规格差异对G-A入渗模型参数空间变异程度和空间结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刘姗姗许迪白美健李益农温新民
关键词:土壤入渗土壤紧实度GREEN-AMPT入渗模型
不同地面灌溉方式对制种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优选西北旱区制种玉米适宜的地面灌溉技术模式,对常规沟灌(CFI)、隔沟交替灌(AFI)和小畦灌(BI)制种玉米的生长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种玉米生长期内,其株高的变化基本不受灌水量和灌水方式的影响;制种玉米干物质量变化速率最快的时期为灌浆-成熟期,且AFI可减少干物质累积量,从而减少植株生长过程中的冗余生长;AFI灌水量比CFI减小30.77%时,产量变化幅度为-1.38%~8.96%,其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最大值分别为3.59kg/m^3和5.76kg/m^3,较CFI处理最高值提高6.96%和6.42%。CFI和AFl产量比B1分别提高9.68%~17.1%左右。隔沟交替灌溉是制种玉米田适宜的灌溉模式。
吴迪孟伟超薄晓东佟玲杜太生
关键词:制种玉米灌溉模式隔沟交替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交替灌溉技术设备研究应用现状被引量:1
2012年
交替灌溉作为一种新的灌溉方式,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前提下,不但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还可以刺激作物的根系生长,提高吸水能力。目前对交替灌溉技术的研究集中于交替灌溉对各种作物的生育、产量、品质及微量元素积累、土壤根系中的微生物生长等情况的研究,均属于实验验证类型,而对该技术配套的灌水设备研究较少,致使该技术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介绍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的相关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研发与应用现状,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徐晓峰刘英超孔镭侯书林
关键词:交替灌溉灌溉设备
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智能化精细平地系统优化与试验被引量:21
2015年
农田土地精细平整是中国现代地面精细灌溉的重要基础,能提高农田灌溉均匀度,改良土壤水盐分布,控制杂草,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应用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进行土地精细平整具有不受天气影响、测量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等优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该文结合中国土地平整的实际情况和前期的研究成果,开发了适合国内应用的GNSS控制平地系统,降低了研发的设备成本,优化完善了平地系统的功能。为减少分立设备数量,提高系统集成度,设计了集成控制终端,集成GNSS接收模块、差分电台模块、核心处理平台和阀控制模块,并设计了集成控制终端的外壳,通过可旋转调整支架固定在拖拉机驾驶室内,具有良好的防尘、降温和牢固等优点;为完善地形测量功能,增加了测量轨迹的实时显示,以及农田面积等地势信息的计算,便于指导后续平整作业;优化了基准设计,建立了坡面平整的数学模型,实现了任意坡度坡面平整。优化后的系统主要由集成控制终端、自主差分GNSS接收设备、液压系统以及平地铲运设备几部分构成;以Visual Studio2008为系统软件开发环境,GNSS精细平整集成软件能够实现农田地势测量、基准设计及平整作业等功能。该智能平地系统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站进行了长时间平整实验,平面平整后最大高程差从20.9降到10.5 cm,高程标准差从10.6降到5.5 cm,平地误差小于5 cm的测点累积百分比从77%上升到90%左右,平整效果良好。坡面平整的坡度从0.239%降到0.120%,符合设计要求。结果表明,系统工作稳定可靠,作业精度满足土地精细平整要求,适用于在中国推广应用。
李笑李宏鹏牛东岭王岩刘刚
关键词:土地利用地形测量
渤海平整海冰多角度反射光谱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近些年来,遥感技术在渤海海冰的监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海冰的反射特征是利用光学遥感监测海冰的基础。在晴空条件下,对盛冰期渤海辽东湾东部3种典型的平整海冰的半球-方向反射率因子(hemispherical directional reflectance factor,HDRF)进行了测量,并计算了相应的各向异性因子(anisotropy factor,ANIF),结果表明,只有在太阳光入射主平面内的前向反射方向附近,半球-方向反射率因子与各向异性因子才会迅速增加,而在其他方向上两者的变化不明显。平整海冰的厚度和内部结构等因素会影响HDRF和ANIF随波长变化的特征,在350~1 350nm波段,厚度较小且表面光滑的平整海冰的HDRF值相对较小,而厚度较大的平整海冰的HDRF值相对较大。在350~950nm波段,厚度较小且表面光滑的平整海冰ANIF相对较大,而厚度较大的平整海冰的ANIF值相对较小。以上结果充分说明海冰对太阳光入射辐射的反射是冰-气界面的反射与冰体内部的散射的综合结果。
刘成玉顾卫李澜涛许映军
关键词:渤海海冰遥感
基于空间聚类的农田土地平整区域规划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针对当前农田土地平整作业过程中,常会出现铲车过载或空载造成平地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聚类的农田土地平整区域规划方法。首先,获取农田地势高程数据,通过克立格插值法遍历到空间各个位置;然后,通过改进后的K-均值聚类算法与密度聚类算法,对农田高程数据进行区域标记,去除区域中的离散点和误差点,初步完成区域划分;再结合农田平整时挖填土方量体积和农田面积适中等原则,对区域大小及形状进行修整,完成农田土地平整区域规划。田间试验分析表明,采用所提出的区域规划方法规划后,农田平整过程中铲车过载和空载现象明显减少,有效作业时间提高5%以上,工作效率提升显著;平整后各划分区域地势平整情况得到明显提高,平整度小于6 cm。
牛东岭李笑康熙刘刚
关键词:区域规划聚类分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