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90004)
- 作品数:4 被引量:109H指数:3
- 相关作者:郭斯萍曾红卢川马娇阳苏芳瑞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大学暨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精神性:个体成长的源动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思考被引量:9
- 2014年
- 精神性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从精神性的定义到精神性的测量,心理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精神性已从宗教研究中脱离出来,成为人格的重要维度之一。精神性与自我有着密切的联系。精神性的发展可以促进个体自我认知能力发展并促进个体超越自我局限。作为个体最高层次发展的需要,精神性既是人性本质的发展结果,又受到环境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随着文化因素在心理学研究中重要性的显现,精神性研究也开始凸显其文化烙印。目前精神性的研究仍以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人群为主要范本,中国人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与其精神性发展有相辅相成之关联,故中国人的精神性研究应在汲取西方研究成就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
- 郭斯萍马娇阳
- 关键词:精神性自我本土化
- “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被引量:87
- 2012年
- 中国人的幸福感重视人际与集体的和谐,重视精神的感受。这样的幸福感特点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影响。儒、道、佛三大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儒家既承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现实感性之乐,又强调追求仁义的理性之乐;道家提倡超越现实的顺应自然之乐和祸福相依的幸福观;佛家则讲求进入涅槃和普渡众生之乐。各家在追求理想人格、追求审美的过程中,各自发展又互相融合,形成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深远的三大幸福观:(1)不以个人情感为重点而代之以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幸福观;(2)幸福感与道德感、审美感相连;(3)追求理性之乐。
- 曾红郭斯萍
-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 国外精神性研究述评被引量:13
- 2014年
- 随着精神性对社会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心理学对精神性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本文根据精神性的研究历程将其分为宗教的精神性、人文的精神性以及科学的精神性,同时对目前国外科学精神性的相关研究和方法进行阐述,最后对精神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述评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
- 卢川郭斯萍
- 关键词:精神性宗教人文心理健康
- 中国人精神性结构的跨文化思考——基于儒家思想的视角被引量:3
- 2013年
- 在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性资料与理论的支持下,通过对比西方心理学的精神性概念与相关研究结论,对中国人精神性的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假设:"亲情"是中国人精神性的基础情感成分;"共情"是中国人精神性的高级认知成分。儒家之"仁"与基督之"爱"是中西方精神性各自的核心。
- 苏芳瑞郭斯萍
- 关键词:亲情共情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