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630237)
- 作品数:6 被引量:70H指数:5
- 相关作者:吴泽斌刘卫东范辉张常新罗雅丽更多>>
- 相关机构:江西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稀土资源价值的重新审视及其政策启示被引量:5
- 2014年
- 目前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低估了稀土资源价值以及对其价值的不合理分配。科学系统的认识和评价稀土价值是促进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文章基于自然资源价值学说,结合稀土资源的特殊性,认为稀土资源价值不完全等同于其经济产出价值,其总价值应该包括可在经济交易中体现的市场价值和不能(或很难)在市场交易中实现的非市场价值。基于对稀土资源价值的再认识,提出了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转变成本核算方法,转变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利用方式等相应政策。稀土资源价值的重构可为稀土资源定价及其征税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刘立刚吴泽斌
- 关键词:稀土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的时空演变——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被引量:35
- 2014年
- 借鉴系统科学中的结构-功能关系理论,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1996~2011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的时空演变,探索了土地结构、土地功能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结构与土地功能之间的协调性逐渐增强,但是土地功能一直滞后于土地结构,阻碍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②土地利用目标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的协调性逐渐提高。在研究前期,土地利用目标超前于土地利用强度,而在研究后期,两者的关系则相反。土地利用静态结构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之间的协调性比较稳定。两者之间的相对发展速度却起伏不定。③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结构之间的局部协调性逐渐上升,且所处的协调发展阶段也不断提高。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功能之间的局部协调性也稳步上升,但所处的协调发展阶段却没有明显变化。④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尤其在研究后期提高的速度变大。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结构-土地功能之间的协调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很大。土地结构、土地功能对土地结构-土地功能之间的协调性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土地结构对协调性的影响小于土地功能。
- 范辉刘卫东吴泽斌
-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度
- 中国各省份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及省际差异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文章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区域,在界定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内涵的基础上,采用统一的方法对耕地资源社会价值进行了测算。测算内容主要包括耕地资源的最低生活保障价值、就业保障价值和粮食安全保障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在31个样本中,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平均为14.80万元/公顷,最高北京市43.42万元/公顷,最低黑龙江省2.66万元/公顷。在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构成中,最低生活保障价值所占比重最高,全国平均比重为86.67%。在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的大背景下,耕地资源仍承担着保障农民基本生存的功能。(2)区域发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与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有较强的相关性。(3)耕地社会价值的体现,其中心环节是耕地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开发与整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能忽视耕地资源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土地整治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环境。
- 吴泽斌阮维明
- 关键词:耕地社会价值
- 河南省县域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基于水系流域的视角被引量:5
- 2014年
- 以河南省境内分属于4个水文流域的县域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从县域耕地和县域人均耕地两个视角探索4个流域在不同研究时期耕地规模、耕地非农化数量、耕地非农化率,以及耕地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1)河南省境内的4个流域的耕地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均与流域内的土地面积和地形地貌有关。各流域内部县域耕地面积增减的态势和空间格局不尽相同。(2)在研究前期(1994—1999年),全省大部分县域耕地面积变化率为负,且区间分布集中,而在研究后期(1999—2004年),全省大部分县域耕地面积变化率为正,且区间分布分散。(3)4个流域的人均耕地面积均减少,在不同研究时期各流域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幅度却有差异。(4)全省及其4个流域的耕地非农化均以中产田为主,各流域因耕地非农化而造成的粮食损失都较大。
- 范辉刘卫东吴泽斌
- 关键词:耕地非农化粮食产量
- 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5年
- 梳理国内外农民土地权益领域的研究进展,从农民土地权益的界定、受损的表现形式和原因、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对策等6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研究结果表明:1学术界对农民土地权益的界定没有达成共识;2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地权稳定性、地方政府行为监管、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对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表现形式、原因和对策等进行了探索;3研究方法以规范分析方法为主,还包括计量经济分析、案例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4研究视角以宏微观经济学为主,并包含法学、新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总结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探讨了今后农民土地权益领域研究发展的方向。
- 范辉刘卫东吴泽斌
- 关键词:土地权益失地农民土地产权
- 镇村空间结构重构相关理论研究述评被引量:13
- 2015年
- 当前,中国镇村空间结构正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型与重构。系统总结、梳理镇村空间结构重构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城乡建设理论研究,科学指导镇村空间结构优化活动。采取文献综述法和归纳分析法,着重述评了镇村空间结构基本内涵、镇村空间结构重构的基础理论、镇村空间结构演变规律、镇村空间结构形态和镇村空间结构重构的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从研究内容、研究尺度、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 4个方面分析了今后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 罗雅丽张常新刘卫东吴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