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32001)

作品数:36 被引量:159H指数:8
相关作者:姜楠夏振炎田砚王晋军潘翀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理学
  • 10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4篇湍流
  • 14篇相干结构
  • 13篇壁湍流
  • 13篇边界层
  • 12篇湍流边界层
  • 5篇雷诺应力
  • 4篇多尺度相干结...
  • 4篇数值模拟
  • 4篇湍流相干结构
  • 4篇VORTEX
  • 4篇波变换
  • 3篇射流
  • 3篇拟序
  • 3篇拟序结构
  • 3篇小波
  • 3篇小波变换
  • 3篇减阻
  • 3篇合成射流
  • 3篇壁面
  • 3篇壁湍流相干结...

机构

  • 29篇天津大学
  • 9篇北京航空航天...
  • 9篇中国科学院力...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空间机电...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山东工商学院
  • 1篇沈阳飞机设计...
  • 1篇中国民航大学
  • 1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作者

  • 22篇姜楠
  • 10篇夏振炎
  • 7篇王晋军
  • 6篇田砚
  • 4篇潘翀
  • 4篇杨绍琼
  • 3篇靳秀青
  • 3篇贺丽萍
  • 3篇贾永霞
  • 3篇王玉春
  • 3篇管新蕾
  • 2篇郭爱东
  • 2篇张草
  • 2篇冯立好
  • 1篇田海平
  • 1篇常跃峰
  • 1篇李天
  • 1篇沈为群
  • 1篇王海涛
  • 1篇徐杨

传媒

  • 5篇中国科学:技...
  • 4篇航空动力学报
  • 4篇Scienc...
  • 4篇Scienc...
  • 3篇实验流体力学
  • 2篇天津大学学报
  • 2篇Acta M...
  • 2篇中国科学(G...
  • 2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力学进展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计算机测量与...
  • 1篇Scienc...
  • 1篇Theore...

年份

  • 2篇2014
  • 7篇2013
  • 18篇2012
  • 7篇2011
  • 8篇2010
  • 12篇200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壁湍流能谱局部相似性标度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热线探针测量接近中等Reynolds数的壁湍流流向脉动速度,以Fourier谱分析为基础研究湍流谱中含能区、惯性子区和耗散区之间重叠区的标度特性.实验证实以前报道的高Reynolds数并非是产生-1谱的必要条件,即使在靠近中等Reynolds数时,只要满足高空间分辨率和近壁测量,-1谱标度就会存在;标度范围应以内尺度开始,外尺度结束.实验结果表明近壁含能涡的能谱具有局部相似性;在y+>130的对数律层存在-5/3谱重叠标度区;随着远离壁面,Reynolds数增大,惯性子区向低波数延伸;当k1η0.1时,对数律层湍流谱曲线重合,显示在黏性耗散作用下Komogorov标度区的湍流能分布具有相似性,呈现局部各向同性的特征.
夏振炎姜楠田砚王玉春
关键词:壁湍流
合成射流置于圆柱后驻点对流场的影响
<正>将二维狭缝合成射流出口放置于圆柱后驻点,通过水槽PIV实验研究合成射流对圆柱绕流的影响,对应圆柱绕流雷诺数为950。固定合成射流激励器振幅,通过改变激励频率观测圆柱流场以及绕流结构的变化。合成射流周期性的吹出和吸入...
冯立好王晋军
关键词:合成射流圆柱绕流
尾迹撞击平板诱发旁路转捩前期拟序结构的实验研究
2012年
通过水槽氢气泡流动显示和PIV实验研究了圆柱尾迹与平板前缘发生直接撞击后平板边界层旁路转捩特性,包括边界层旁路转捩前期拟序结构演化及其对流场统计特性影响.结果表明,尾迹撞击平板后能在平板上表面近壁区生成尺度较小展向涡;这些展向涡或者是尾迹涡被平板前缘切割后在近壁区残留部分,或者是由过前缘尾迹涡所诱生成.近壁区展向涡生成使边界层内流向速度脉动最大值在早期即出现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尾迹对平板撞击作用主要体现在圆柱尾迹中发辫涡结构在流经平板前缘时被撕裂,受RDT机制作用在流向上被迅速拉伸形成近壁区流向涡.其后取代展向涡与条带一起成为近壁区主要流动结构,使流向速度脉动最大值出现二次增长.实验中转捩前期近壁区流体同时感受二维动和三维动,使转捩进程相比于尾迹与边界层不发生直接撞击时更加快速.
吴鋆潘翀李天
关键词:圆柱尾迹平板边界层拟序结构
正弦前缘对三角翼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座头鲸因为有着前缘的特殊构造,因此具有比同类海洋生物更好的跃水机动能力,本文基于这一生物学观察,对三角翼气动性能开展仿生研究,通过风洞测力与油流实验研究了不同振幅和波长的仿生前缘对52°三角翼气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陈皇王晋军潘翀
关键词:三角翼气动性能GURNEY襟翼
高效合成射流技术实验研究
合成射流是国际上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与一般的合成射流激励器产生的标准正弦信号不同,高效合成射流激励信号通过改变吸/吹比因子的大小K从而得到一种新型的激励信号。本文利用PIV测量技术,研究了静止水流中高...
单瑞芹王晋军冯立好张草
基于小波及Hilbert-Huang变换提取壁湍流相干结构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研究壁湍流中的相干结构,在直流抽吸式低(变)湍流度风洞的实验段中,应用恒温热线风速仪IFA-300精确测量平板湍流边界层不同法向位置的流向速度信号.分析壁湍流脉动速度的概率密度分布,并与高斯分布比较,验证了壁湍流中相干结构引起的猝发现象的统计规律.提出了一种利用小波变换和Hilbert-Huang(HHT)变换相结合来提取相干结构的方法.对壁湍流脉动速度进行HHT变换,通过变换后各模态的能量分析,分离出主要含能模态对应的相干结构.利用小波重构法继续提取未分离的小尺度相干结构.对剩余湍流信号进行概率统计,并比较提取的全部相干结构与原始湍流信号的波形和HHT边际谱,验证了湍流信号既包含非随机的相干结构信号也包含随机的非相干信号.
夏振炎靳秀青姜楠
关键词:小波变换壁湍流相干结构
湍流边界层Lagrangian拟序结构的辨识被引量:5
2009年
用时间连续二维PIV测量充分发展湍流边界层,对测量得到的(x,y)平面速度场应用有限时间Lyapunov指数方法辨识Lagrangian拟序结构,发现湍流边界层中的典型Lagrangian拟序结构(LCS)是广义马蹄涡结构,其一端延伸至近壁流区,另一端向外层伸展,在头部具有明显的展向旋转趋势.对从FTLE场中辨识出的LCS的空间形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LCS的倾斜角θ的概率密度分布在近壁区符合t分布,而在外层呈现为双峰分布,其概率峰分别对应马蹄涡的头部和颈部.空间相关分析表明,LCS的平均倾斜角θR沿法向先增加后减小,其数值和变动趋势与瞬时LCS倾斜角θ的均值相同.θ的最可几值在y+=100附近达到最大值24°,说明马蹄涡由涡颈过渡到涡头的位置最有可能出现在y+=100附近.最后对FTLE场进行了时间-空间相关分析,发现LCS的平均对流速度沿法向的分布在对数区与当地边界层的时均速度型基本一致,说明在湍流边界层中马蹄涡的对流决定了边界层内的流体输运特性.
潘翀王晋军张草
关键词: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马蹄涡
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研究五十年
对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发现和研究的历史,以及人们对相干结构的认识过程进行了简单回顾,对相干结构研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在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研究的初期(上世纪60-70年代),利用氢气泡和染色线流动显示技术,在湍流边界...
姜楠
关键词: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条件采样子波分析多尺度相干结构直接数值模拟
湍流涡黏性模型方程中相位差的测量被引量:1
2011年
基于理论上湍流相干结构复涡黏性模型对涡黏性系数的分析,应用热线测速技术测量了平板湍流边界层多尺度相干结构动力学方程中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分量与相干结构流向速度流向变形率之间的相位差。分析了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猝发过程中,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分量与相干结构流向速度流向变形率之间的相位差沿湍流边界层法向的变化规律,为建立更加符合实际的湍流模型提供了实验依据。
郭爱东姜楠贾永霞
关键词:湍流边界层多尺度相干结构雷诺应力相位差
The effects of attached flexible tail length on the flow structure of an oscillating cylinder被引量:3
2013年
Particle Imaging Velocimetry (PIV) i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flow structures of an oscillating cylinder attached to a flexible tail. At the same oscillation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the mean streamwise velocity along the wake central-line and the mean vertical velocity around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flexible tail can be greatly increased with the tail length. Meanwhile, the longer the flexible tail is, the larger its deformation is.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lexible tail length on the wake pattern of the experimental mode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wirling strength Aci of vortex structure near the tail end and the velocity of tail trailing edge have been revealed. Moreover, the convection tracks and the Aci of vortex cores for different flexible tails are discussed.
HU YeWANG JinJun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