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WW055)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胡俊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2篇橘子
  • 2篇回归线
  • 1篇羊皮
  • 1篇羊皮纸
  • 1篇耶稣
  • 1篇去中心化
  • 1篇中心化
  • 1篇砖房
  • 1篇无家可归
  • 1篇流动性
  • 1篇美国女性
  • 1篇莫里森
  • 1篇景观
  • 1篇救赎
  • 1篇块茎
  • 1篇后现代
  • 1篇后现代社会
  • 1篇家园
  • 1篇姑娘
  • 1篇故事

机构

  • 5篇北京语言大学

作者

  • 4篇胡俊

传媒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前沿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橘子回归线》中的洛杉矶书写:“去中心化”的家园被引量:1
2015年
日裔美国女作家山下凯伦在其代表小说《橘子回归线》中对洛杉矶这座城市进行了书写,作品表现出她对于一种理想家园,也即"去中心化"家园的期待。山下凯伦对洛杉矶进行了纵向的历史书写和横向的空间书写,历史书写她采用的方式是羊皮纸书写;空间书写她选取的方式是"块茎"书写。羊皮纸式的历史书写旨在揭露历史的多个侧面,多种层次;而"块茎"书写则指向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正是通过这两种方式的书写,山下凯伦给我们勾勒出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家园,一个众声喧嚣的理想乐园。
胡俊
关键词:羊皮纸块茎
对抗记忆: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家》被引量:2
2017年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家》中呈现了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记忆,这段记忆是不同于美国"官方记忆"的"对抗记忆"。在官方的记忆中,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生活安定、富足,然而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却显示,对于非裔美国人而言,无论是关于"家"的记忆,还是个体成长的记忆,都充满了创伤。他们被排斥在"美国梦"之外,身处无"家"可归的绝望中,他们甚至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不得不接受身体被利用和被践踏的残酷现实。不过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并非只是灰暗的,非裔美国人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乐观地生存让人看到这段记忆中的亮色。对于莫里森,在记忆领域展开争夺战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非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中是否被遗忘或者记住。
胡俊
关键词:《家》无家可归救赎
《褐姑娘、褐砖房》中开放的场所精神被引量:1
2017年
在《褐姑娘、褐砖房》中,非裔美国女作家葆拉·马歇尔力图通过人和场所的并置重新探讨场所精神。一方面,她承认场所精神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人们对于存在意义的追求,她尤其通过敏感多思的黑人少女赛琳娜的经历凸显了具有离散背景的巴巴多斯裔美国人对于场所精神的探索;另一方面,她又质疑单一、封闭以及静止的场所精神,借女主人赛琳娜在不同场所中的体验(包括在褐砖房、工厂、公寓等的经历)揭示出场所精神的复杂多变,并通过赛琳娜对于街道这一场所的认同表明她渴望开放的空间,更希望能够参与到场所精神的制造中。在创造新的场所精神的过程中,巴巴多斯裔美国人也在书写新的身份,一种同样处在变化和建构中的身份。
胡俊
《橘子回归线》中后现代社会景观的流动性被引量:1
2017年
日裔美国作家山下凯伦的代表作《橘子回归线》凸显了后现代社会景观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表现为多样的以及变化的景观。多样的景观取决于多元化的人群,变化的景观反映的则是景观的建构性。通过景观的流动性,山下凯伦揭示出后现代社会的特点,那就是人员的频繁流动,正是人们的流动让景观变得丰富多彩;而山下凯伦尤其赋予流动性以深意,期待人们不断塑造新的景观,最终能够建构一个多元和开放的空间。
胡俊
关键词:景观流动性后现代社会
不一样的成长故事:《在耶稣脚下》中底层墨西哥裔美国女性的命运
2013年
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海伦娜玛丽亚维瑞蒙迪斯在她的代表作《在耶稣脚下》中给我们呈现了底层墨西哥裔美国女性的命运,小说见证了作为新一代墨西哥裔美国移民爱斯特拉斯的成长,她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和多重压迫包括种族、阶级以及性别压迫作斗争,然而她的反抗精神却让人看到了新一代墨西哥裔美国女性的觉醒。
胡俊
关键词:美国女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