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07DZW019)
-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卫英王立乔世达姜娜赵伟龙更多>>
- 相关机构:大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宗教学审视被引量:1
- 2009年
- 明代帝王的仙道追求,对神仙崇拜的蔓延推波助澜。道教法器崇拜,是明清小说宝物描写原动力之一。许多宝物及描写套路,来自外域传来的佛经文献和佛教文化。密宗对小说中宝物、斗宝叙事作用巨大。佛教观念与宝物信仰结合,触发了许多具体情节、场面和细节的想像生发。民间秘密宗教,也构成了宝物描写依托的重要故事题材。清代小说多女将运用法宝的描写,因秘密宗教中女性地位突显。女将以其性别特点,更需要在文学表现上突出其宝贝兵器。小说中女性的经历、命运结局,是现实中秘密宗教女大师们的文学写真。
- 刘卫英
- 关键词:明清小说宝物崇拜道教民间宗教
-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文艺美学审视
- 2010年
- 明清小说宝物叙事的常规艺术手法,有想象与夸张、构设悬念或补叙出身、类比与示现、铺叙与渲染等。宝物符号,构成明清小说宝物崇拜描写模式化的核心,而宝物的叙事模式,既是古代小说文体本身的变异——通俗化与史诗化,又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套语,与明清小说中宝物叙述有密切关系。宝物崇拜构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史诗手法"为核心的创作受到市民接受心理欢迎,宝物的价值意义不断增值。
- 刘卫英
- 关键词:明清小说审美表现套语
- 《封神演义》雷震子形象考原被引量:4
- 2011年
- 《封神演义》雷震子形象的突出特征是肋生双翅,即"羽人"能飞。其成因有君权强化后人们对于超验世界的企慕,中古汉译佛经飞翔形象的影响,对殊方异域怪异动物的新奇想象等。仙道隐逸之士的诡异行为,也与羽人有翼飞升的传闻互相生发。唐宋到明清,神仙形象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神仙形象中人性化特征增加,神异功能被愈益用于人世观念的形象演绎。汉代羽人到雷震子形象的演变,正代表了神仙形象世俗化的变化趋向。
- 乔世达王立
- 关键词:羽人《封神演义》神仙观念佛道思想
-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的现实意义被引量:2
- 2009年
-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有利于坚定善必将战胜恶、自强不息的信心,体现了一种正义必胜的理想期盼和价值趋向。也显示了明清尤其明代战争武器或生存器具改进的时代风潮,以及社会体制、国民性同时代现实需要、想像期待之间无可调和的尖锐矛盾。国内外的现实压力促使人们不能忽视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于是,力图不断改革完善之。同时,宝物崇拜也启发我们进行"重技术不重科学"等"国民性"的文化反思。
- 刘卫英
- 关键词:明清小说宝物崇拜文化反思
-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人类学审视被引量:1
- 2009年
- 人类早期工具崇拜和神物传说,是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深远来源。基于原始思维"万物有灵"观念,围绕着英雄崇拜和正义实现、秩序重建等,才有了宝物施展的文学空间。小农经济使华夏民族生成了宠宝信宝、好奇逐异心态。宝物崇拜还昭示出人的主体条件——伦理品格与奋争精神,是具有较多积极意义的掌握世界、体现主体情怀的审美创造方式,体现了人类永恒的进步追求。
- 刘卫英
- 关键词:明清小说宝物崇拜人类学民族心理
- 生命体内生异石母题的源流与认知意义——从《辍耕录》奇石祈雨谈起被引量:2
- 2015年
- 《辍耕录》中蒙古巫师用"动物体中之石"求雨,其行为既源于"圣物"神秘力量崇拜,如同弗雷泽"相似律":同样的"因"可产生同样之"果",或说彼此相似的事物可产生同样的效果。生命体中异石是血液与精气的奇异结晶,正如干旱或灾害是自然之气的异常交合所致。人体中异石生成原因多种,其中因情郁结而成是文本载录的偏爱。比较而言,动物体中异石侧重巫术媒介物功能,而人体中异石侧重于精神存在体功能,后者与佛教舍利子崇拜有关。
- 王立赵伟龙
- 关键词:神物《辍耕录》祈雨
- 近十年国内朝鲜汉文小说研究综论——兼及中朝古代小说比较研究中的缺失被引量:3
- 2015年
- 朝鲜汉文学,作为汉字文化圈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研究者对其关注已久。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大致形成传播与影响之文类研究、传播与影响之母题个案研究、传播与影响之文本内结构元素研究等三大版块,成绩斐然。但相关研究亦存在不足,如名著研究拥挤、"X+Y"模式与有意误读等,可以视为国内某些文本研究传统流弊的延续,有引起足够关注与适度调整的必要。
- 刘卫英
- 关键词: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史
-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社会心理学审视被引量:12
- 2013年
- 在外来先进兵器触发下,明代加速引进和仿制火炮等长距离攻击性武器,并尽快运用于实战。明代中后期兵书丛集,倡扬军械更新,其与明清小说宝物描写至为相关。小说人物借助宝物更加超人化,而宝物也再造了人物形象,使一批平凡人物变成了超凡英雄,构成了系列作品的神奇英雄谱系、群像。时代现实的经验教训使人认识到,战争就是在较量彼此战争武器的装备和运用上,而想像中的文学世界则把观念形象化和趣味化了。明清小说中与战争相关的宝物文学描写,的确都或多或少含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层文化观念。
- 刘卫英
- 关键词:明代社会社会心理明清小说
- 明清小说中的喷火兽母题佛经来源及其异国情调被引量:3
- 2010年
- 在清代历史演义小说中,喷火兽母题大为兴盛,这当属西来佛教故事母题。丝绸之路上的诸多游牧民族国家影响了由印度至华夏中原的佛经传译,给佛经文学注入了一些不可小视的游牧民族因子,而其中以马崇拜为代表的怪兽崇拜即是如此。对火器的热衷,也使得清代小说中的异兽喷火描写成为一种虚拟想象的心理补偿。清代小说家由于实战经验和军事常识的不足,使其在营构文学世界时只好在佛经故事的宝库中搬取材料,从而构成了通俗小说中的喷火兽意象的书写。
- 刘卫英
- 关键词:佛经故事中印交流
- 明清小说宝物功能的范围与禁忌表现
- 2009年
- 明清小说的审美触角十分关注宝物的局限性和禁忌。一是宝物功能有限;二是宝物之间往往相制约相克制;三是特定宝物具有权威性力量,可使对手法宝失效;四是宝物惧怕动物血及类似秽物;五是某些法宝具有使用禁忌。阴阳对应、五行相克,也被广泛地运用。魏晋南北朝时,某些兵器使用即带有口诀,8世纪后密宗流行,其咒语运用是要义之一。密宗咒语与道教法术在后世渐趋融合,成为明清小说斗宝、用宝必施加咒语的文学表现模式。宝物局限与禁忌,带有儆世教谕意旨,其宣扬了宝物尊严,提高了其可信度和灵验度,增强了其在具体文学作品中表现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 刘卫英
- 关键词:明清小说密宗中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