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3BA613A03)

作品数:2 被引量:34H指数:2
相关作者:高振中穆朋飞旷红伟刘静安志渊更多>>
相关机构:长江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盆地
  • 2篇准噶尔盆地
  • 2篇下白垩统
  • 2篇白垩统
  • 1篇三角洲
  • 1篇凸起
  • 1篇物源分析
  • 1篇辫状河三角洲

机构

  • 2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2篇高振中
  • 1篇张春光
  • 1篇姚鹏翔
  • 1篇旷红伟
  • 1篇饶政
  • 1篇安志渊
  • 1篇刘静
  • 1篇穆朋飞

传媒

  • 2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2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准噶尔盆地夏盐凸起石南31井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一段物源分析被引量:22
2008年
准噶尔盆地夏盐凸起石南31井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1套砂泥岩互层沉积,前人关于清一段沉积相和物源方向的研究成果较少。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以及岩屑录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研究,从碎屑百分含量、砾岩厚度分布以及锆石-电气石-金红石指数(ZTR指数)、泥岩颜色分区等方面对物源方向进行了判断。综合分析表明:石南31井区清一段沉积时期的物源不是单一方向的,而是随时间推移,物源方向有所变化。碎屑百分含量分析发现清水河组一段第二砂层组第1砂层(K1q21-1)和清水河组一段第一砂层组第3砂层(K1q11-3)沉积时期的物源主要来自东南方和北方;清水河组一段第一砂层组第1砂层(K1q11-1)沉积时期物源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南方的物源消失,物源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清一段晚期地层发生掀斜运动,导致古地理面貌由早期的南高北低变为北高南低。砾岩的厚度分布、重矿物ZTR指数分析及泥岩颜色分区也反映了相似的特征。综上所述,石南31井区在清一段沉积时期主要存在两个方向的物源:一为东南方向,一为北方,而且在一定时期,两个方向的物源各有一定的影响范围。由早到晚,北方物源由北向南逐渐深入,到晚期影响了整个研究区,早期东南方物源也为主要物源,到晚期退出了研究区范围。
旷红伟高振中穆朋飞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下白垩统物源分析
准噶尔盆地石南31井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一段辫状河三角洲相及沉积演化被引量:17
2008年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31井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一段三角洲相沉积的不同认识,根据砾岩的成层性、组构、结构成熟度、孔隙发育等特征,以及砂岩的结构、构造、粒度特征、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笔者认为清水河组一段是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牵引流沉积的产物,其沉积环境属辫状河三角洲。通过对岩心的详细观察与描述,结合测井相分析,以石南31井区211口井的单井相分析为基础,依据连井相剖面分析和平面沉积相综合研究,认为该区辫状河三角洲的各亚相发育齐全,并识别出了辫状河道、河漫、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前三角洲泥、前三角洲沟道砂等微相。在清一段早期(K1q12),研究区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仅东南部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后,研究区南北两个方向的辫状河三角洲相向推进(K1q11-3-4、K1q11-3-3);继而,东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消失,研究区内仅见三角洲前缘(K1q11-3-2)沉积;K1q11-3-1沉积时期以细粒沉积为主,而沉积相格局则大致同前。同样,K1q11-2沉积时期,北方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及前缘,东南方仅发育三角洲前缘。清一段晚期(K1q11-1),由于湖平面快速上升,全区均演化为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主要由前三角洲泥构成,并且发育条带状分布的沟道砂沉积。
饶政姚鹏翔张春光刘静安志渊高振中
关键词:辫状河三角洲下白垩统准噶尔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