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LFE-2011-19)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齐占会黄洪辉戴明胡维安史荣君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原甲藻
  • 2篇溶藻细菌
  • 2篇溶藻效应
  • 2篇甲藻
  • 2篇海洋原甲藻
  • 1篇中肋骨条藻
  • 1篇嗜盐
  • 1篇锥状斯氏藻
  • 1篇理化特性
  • 1篇N3
  • 1篇赤潮
  • 1篇赤潮藻

机构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戴明
  • 3篇黄洪辉
  • 3篇齐占会
  • 2篇田梓杨
  • 2篇史荣君
  • 2篇胡维安
  • 1篇吴风霞
  • 1篇黄珺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嗜盐杆菌HSQAY1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物质特性被引量:1
2016年
研究嗜盐杆菌菌株(Halobacillus sp.HSQAY1)发酵液在不同p H、温度和反复冻融条件下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溶藻活性的环境稳定性;并采用乙醇沉淀、硫酸铵沉淀、超滤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等方法对溶藻物质的理化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生的溶藻物质在强酸性条件下(p H=3)丧失活性,p H5~11时的溶藻率在83.4%~98.4%之间;30~110℃时溶藻率在71.7%~94.5%之间,表现出一定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且不受反复冻融(-20℃)影响。溶藻活性物质具有被乙醇和硫酸铵沉淀的特性,其活性组分是多种分子质量〉10k Da的蛋白类物质,溶藻活性蛋白粗提物的SDS-PAGE电泳显示,在15~50 k Da间有3条明显的特异蛋白条带。
黄珺黄洪辉吴风霞戴明齐占会
关键词:中肋骨条藻理化特性
一株溶藻细菌对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效应被引量:5
2012年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爆发海域的表层海水中分离得到1株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具有溶藻活性的海洋细菌,菌株编号为N10。利用液相感染法研究了该溶藻细菌的溶藻效果和溶藻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10能使藻细胞失去运动活性,并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藻细胞最终破裂死亡。菌悬液接种到藻液中的量越大,初始细菌密度越高,其溶藻效果越强。菌悬液以1∶10的体积比接种到藻液中时,藻细胞在24 h的死亡率为83%,至72 h全部溶解死亡;体积比为1∶20的藻细胞在24 h的死亡率为71%,之后藻细胞密度略有波动,120 h时死亡率达77%;而体积比为1∶100的藻细胞密度在前24 h有所下降,死亡率达39%,之后藻细胞密度又开始明显上升;对照组的藻细胞密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菌悬液过滤液和高温加热处理后的菌悬液过滤液对海洋原甲藻均无溶藻活性,表明菌株N10的溶藻方式为直接溶藻。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数据进行同源性检索,并结合细菌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菌株N10隶属于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中的Muricauda sp.。
史荣君黄洪辉齐占会胡维安田梓杨戴明
关键词:溶藻细菌海洋原甲藻溶藻效应
海洋细菌N3对几种赤潮藻的溶藻效应被引量:10
2013年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暴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株海洋溶藻细菌(编号N3),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和常见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为实验藻种,利用液体感染法研究了该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效应及溶藻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3对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均无溶藻活性,而菌悬液的体积分数为2%和10%时分别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有较好的溶藻效果,但溶藻现象不同.菌株N3可使锥状斯氏藻的细胞变形,胞内物质分布不均匀并最终死亡;使海洋原甲藻的藻细胞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最终藻细胞破裂死亡.菌株N3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方式相同,均以直接溶藻为主.菌株N3的菌悬液以2%、1%和0.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锥状斯氏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处理组中藻细胞在120 h内全部死亡,而1%和0.1%处理组藻细胞的增长率略低于对照组.菌株N3的菌悬液以10%、5%和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海洋原甲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呈下降趋势,10%和5%处理组中藻细胞至120 h时死亡率分别为78%和70%,而1%处理组的藻细胞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电镜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3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
史荣君黄洪辉齐占会胡维安田梓杨戴明
关键词:溶藻细菌锥状斯氏藻海洋原甲藻溶藻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