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S072) 作品数:35 被引量:73 H指数:6 相关作者: 杜靖 刘金梅 李娟 孙春蕾 唐伟华 更多>> 相关机构: 青岛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社会学 经济管理 历史地理 哲学宗教 更多>>
两块“节孝碑”的沉默与复出 被引量:1 2015年 由于守节与孝道,宣统年间的两位寡妇被君王旌表并赐予"节孝碑",其所在宗族倍感荣耀。但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两块节孝碑却从集体记忆中隐喻性地消失了,直到最近一次偶然的祭祖机会,二碑得以复出。复出后的节孝碑,其宗族成员有的把它们当成祭祖仪式上的装饰物,有的当成为传家宝,还有的当成为魇胜物,而地方文物部门和官方媒体却作"文物"理解,韩国闵氏宗亲则当成了解中国同宗历史的媒介物。这里通过两块碑刻的文化遭遇,试图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以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行动者对历史或传统的态度,并以此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变迁历程。 刘金梅 杜靖关键词:历史评价 华北地区缺乏宗族之刻板印象与文献的关系 被引量:5 2015年 长期以来,中外学术界认为,华北地区缺乏宗族现象。通过文献学的统计和分析证明:这一刻版印象是区域性宗族文献塑造的结果。其实,这只是一个学术语言世界,与事实并无多大关联。因为宗族文献的不同区域分布是学者们的宗族观念的学术实践的结果,学者的理论预设与由此制造出来的文献共同打造了人们对华北无或少宗族的印象,彼此构成了一个循环论证与文化合谋的关系。本文通过这一议题之分析揭示了语言文献具有制造世界的能力。 刘金梅关键词:刻板印象 语言世界 作为独立认知体系的黄河流域宗族--知识道路上的一次反思 被引量:2 2022年 长期的学术实践,使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在研究黄河流域宗族时与华南-东南宗族作比较,无论是顺承其思路,还是将华南-东南作为一个对话对象,建立在华南-东南地域经验基础上而提炼出的宗族概念与研究思路,都深刻影响了我们对黄河流域宗族实践的认知。我们应该暂时先搁置这种“华北与华南”或“南方与北方”的比较研究框架,将黄河流域宗族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或单元予以审视。该流域独特的自然资源环境、数千年的儒学思想、丰富的族学理论和宗族实践,以及近几十年来所取得的一批学术成果,为把该流域宗族视作一个独立认知体系加以研究而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 杜靖关键词:黄河流域 宗族研究 文化体系 甘肃凉州达氏宗族的文化实践:“边汉社会”的又一类型及概念再思——兼与石峰教授讨论 被引量:7 2020年 甘肃凉州达氏宗族的祖先是畏兀儿人,明初来自哈密。他们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初年在军事领域里取得了成功,并将这种成功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兼象征资本投入到宗族建设中,使得宗族制度及其实践延伸到河西走廊,在那里创造了中心地区汉人移民边疆之外又一类型的"边汉社会"。宗族制度是汉人社会的一套符号表征系统,它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意味着被汉化的可能。达氏世系群通过军功与宗族建设,参与了帝国的边疆变成华夏或中华的历史叙事和过程。客观而言,宗族制度及其实践是军事之外的一个配套工程。宗族制度是汉人社会的核心特征,是判断边汉社会存在与否的关键。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又可以超越种族而生存和发展。 杜靖 李耕关键词:宗族制度 意义的历史和历史的意义——庄孔韶人类学实践中的“历史观” 被引量:2 2012年 庄孔韶的历史观,经历了早期进化论线性时间观、中期文化变迁论历史观和后期反对现代性线性思维的"意义的历史"观之变换。他对传统与现代性关系的思考也经历了从学院派人类学向应用人类学领域之衔接。他的整体历史人类学主张是中国人类学未来发展中一份不可多得的学术资源。当然,也存在进一步理论提升的空间。庄孔韶人类学实践中的"理念观"、"文化观"和"历史观"三者之间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必须从内在深层关联上予以把握。 杜靖关键词:文化变迁 明代品官家庙制度在山西的礼仪实践——给David Faure(科大卫)教授的一个补充和对话 被引量:3 2017年 David Faure(科大卫)非常看重宗族制度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价值,其一生主要精力都用于考察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借助推行宗族祭仪而融入帝国一体化的进程。作为一个学人,他希望自己在华南社会所获得的经验和理论也适宜于中国其他地区,尽管他一再申述中国地方社会具有多样性历史进程。但是,在考察山西时却并没有找到严格按照品官家庙制度实践的案例。本文给他提供了一个支持,希望能弥补其缺憾。另外,本文从实践主体追逐象征意义角度出发,认为科举仕宦宗族之所以坚守品官家庙制度而不做"百世不迁"之宗,乃是追求一种身份,一种文明化手段,并向帝国表达忠诚。由此,笔者提出"文化配套工程"概念来解释汉人宗族祭仪。 杜靖 李颖清代青岛城阳汉人孙氏宗族的建造与实践 被引量:1 2017年 历史演化论认为,不同历史时段宗族整合的手段不太一样。但青岛城阳孙氏宗族在清代的实践表明,闹宗族就像造房子,手头有什么建筑材料就用什么材料造宗族,族谱、族产、祖茔、祠堂及祭仪等都是很重要的宗族建材,他们在收族方面的价值并不是"各领风骚三五天"。又,许多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大礼议"活动以来的宗族实践主要受理学家影响,但城阳孙氏宗族的实践却拥有多种思想源头。我们应该看到,宗族实践的多样性、主体性、灵活性和连贯性。 杜靖 李颖 唐伟华 刘金梅 孙春蕾关键词:清代 宗族 实践论 明清至民国时期五台山十方禅院的理念及其实践--从碧山寺出发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2022年 对碧山寺和其它庙宇的考察表明,明清至民国时期,五台山十方禅院存在四种发育演变模式:第一种固守在十方禅院性质上,未作历史的改变;第二种从十方禅院演变成十方禅院与子孙庙兼备的修行之处;第三种从十方禅院演变成十方禅院与子孙庙兼备的修行之处后又退回到十方禅院;第四种从十方禅院变成了子孙庙。造成五台山十方禅院多样态实践的原因,除了人的自然性、道德性、认知图式、社会的集体意识和宗教固有发展模式等原因外,还与明清国家的政策、皇族的宗教偏好等特定历史情境有关。尽管子孙庙与十方禅院存在制度和组织设计上的不同,但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又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明清至民国时期五台山佛教的经验对中国当下宗教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杜靖再议五服与宗族的关系问题——与历史学家钱杭教授的再讨论 2016年 五服与宗族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中国宗族研究领域里的争论热点之一。或认为"五服以内为家族,五服以外称宗族";或坚持不能以"‘五服’标准来确定家族、宗族范围。"作者也是这股争论中的一员。过去作者在山东费县闵村的田野工作发现,五服不能向上发育为宗族,但最新的调查资料表明:山东滕州闵楼村的宗族的确是建立在五服基础上的,并由五服发育而来。其思想植根于宋代"欧苏谱法"。因此,可以把五服作为一个参照标准来理解中国宗族。 杜靖关键词:五服 宗族 家族 从系谱宗族到实体宗族:明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宗族的发育与演化——以山东滕阳闵氏宗族为例 被引量:5 2017年 以往中国宗族研究多从要素主义角度入手,或者突出若干项因素,或者仅注重一项因素,故有宗族是系谱性还是功能性之争论。前者把系谱当做唯一要素,后者把系谱连同祠堂、族产、组织等理解为构成宗族的诸平等要素。山东滕州闵楼村闵氏宗族自明朝中后期开基以来,在明清两代以迄民初,经历了从系谱宗族到实体性宗族的发育与演化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不同历史阶段,农人在实践不同宗族概念:一种是系谱宗族,一种是实体性宗族(即功能宗族)。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造族运动而言,一般是先造一个系谱宗族,待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条件具备以后,就赋予其各种功能,从而变成具有实际作用的架构。系谱不应该被简单理解成一项造族因素。 杜靖关键词:要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