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05011)

作品数:12 被引量:180H指数:8
相关作者:朱锦红王绍武闻新宇濮冰慕巧珍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气候
  • 4篇降水
  • 3篇夏季
  • 3篇夏季降水
  • 3篇环流
  • 2篇年代际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全新世
  • 2篇厄尔尼诺
  • 2篇大气环流
  • 1篇东亚大气环流
  • 1篇沿岸
  • 1篇振荡
  • 1篇中国东部夏季...
  • 1篇岁差
  • 1篇涛动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年代际振荡
  • 1篇年代学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朱锦红
  • 10篇王绍武
  • 4篇闻新宇
  • 3篇濮冰
  • 2篇蔡静宁
  • 2篇慕巧珍
  • 2篇黄建斌
  • 1篇李振华
  • 1篇谢志辉
  • 1篇周天军

传媒

  • 4篇自然科学进展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Advanc...

年份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ENSO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7年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在古气候学、古海洋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跨学科交叉领域中崭露头角的热点问题——古ENSO研究的前沿进展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回顾.从观测和气候模拟两方面对集中于不同时间尺度的焦点问题进行展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时段:早-中全新世的厄尔尼诺的减弱;末次冰期中的ENSO循环及其与高纬气候的联系;以及末次间冰期的ENSO现象.其中对早-中全新世时期的ENSO减弱的相对成熟的“岁差”机制做了详细总结,而对另两个时段的矛盾和问题做了简要整理和概括.建议在今后的古ENSO研究中,除观测外,要注意提高对古ENSO进行动力模拟研究的比重,两者相互配合来增加对ENSO循环和气候背景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从而为今后全球变暖背景下的ENSO预测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闻新宇王绍武朱锦红
关键词:厄尔尼诺古气候全新世
ENSO变率的不规则性被引量:10
2003年
根据SST及SOI观测资料及代用资料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ENSO变率 ,主要结果如下 :(1)根据ENSO有代表性的指数Nino 3 4区SST及SOI近一个半世纪的观测记录 ,ENSO变率以年际变化为主 ,集中在 3个谱段 ;2~ 3a、3~ 4a及 5~ 6a。 (2 )ENSO变率有年代际变化 ,192 0— 195 0年出现过 3~ 4a典型ENSO变率的减弱。近 5 0 0年的ENSO代用资料表明 ,每百年内至少有 1次类似的减弱。 (3)大量的代用资料如冰芯 ,树木年轮、史料等证实小冰期ENSO的变率与 2 0世纪没有很大差别。 (4 )考古资料表明大约从 5kaBPENSO才活跃起来 ,在此之前ENSO的频率很低。ENSO气候模拟研究支持了ENSO变率这种长期变化与岁差有关的观点。
王绍武朱锦红蔡静宁闻新宇
关键词:静止期岁差
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的一种东亚遥相关型被引量:6
2008年
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500hPa高度场资料和1951—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东亚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自北向南的正-负-正环流模态,即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存在一种同向变化、而它们之间区域的高度场为反向变化的遥相关关系;同时分析了这种大气环流模态与1880—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在年际尺度上,正-负-正的环流模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的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当夏季的环流处在阻塞高压偏强,且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日本及其以东地区上空高度场偏低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降水偏多。
濮冰王绍武朱锦红
关键词:东亚大气环流夏季降水年际变化
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振荡的年代学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综合分析了近10a来世界上发表的10个高分辨率全新世气候变化代用资料序列。比较北大西洋冷事件及亚非季风区弱季风事件年代学,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一致性。全新世北大西洋共发生9次冷事件,也是弱季风事件。但有的资料表明北大西洋发生冷事件时,中国东北夏季风降水增加。
王绍武朱锦红
关键词:全新世年代学
近500年ENSO时间序列的建立与分析被引量:12
2004年
根据1861~2000年的年平均(3月至次年2月)Nino 3.4区SST及ENSO综合指数△I把ENSO分为7级.暖事件(E)分3级即3,2和1,大约相当SST距平1.5℃,1.0℃及0.5℃.冷事件(A)也分3级,-3,-2和-1,对应的SST距平大体如E,绝对值稍小.正常年为0级.然后利用与ENSO有密切关系的代用资料重建1501~2000年逐年的ENSO级.对1874~1973年100年根据观测的综合指数所划分的级与代用资料得到的结果比较.代用资料能反演出80%以上的E年及A年.这样建立的500年ENSO序列,显示出2年多、3年多及5年多左右以及10年的EN-SO变率,说明包括小冰期及现代暖期内的近500年中ENSO变率仍相对稳定.在小冰期冷期A年频率稍高,气候变暖的20世纪则E年频率较高.
王绍武朱锦红蔡静宁闻新宇
关键词:变率南方涛动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大气环流基本模态被引量:24
2003年
利用 NCEP/NCAR REANALYSIS 1948年1月~2001年2月1000~100 hPa的高度场资料研究全球纬圈平均大气环流的变化。EOF1显示全球纬圈平均大气高度场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呈明显的反向变化,这一变化特点解释了总方差的一半左右。从时间系数上看,近53年低纬度高度上升,高纬度高度下降。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流层中纬度西风有明显的加强趋势。与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变化比较证明这种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全球平均地面气温的变化有显著的相关。用观测海温强迫运行大气环流模式积分两个50年(1900~1950年和1950~1999年),EOF1与再分析资料所得的EOF1特征十分相似,解释的方差大小也基本一致。伴随着近20年的全球气温的剧烈上升,低纬度高度场升高,高纬度高度场降低,两个半球中纬度西风显著加强成为全球大气环流变化的最主要特征。
朱锦红王绍武张向东慕巧珍谢志辉
关键词:大气环流全球气候变暖环流模式
与热盐环流相关的海温异常对大西洋沿岸气候影响的诊断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THC(热盐环流)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在大西洋地区最为显著.Manabe利用淡水强迫THC引起海温变化的信号也主要集中在大西洋,并呈dipole(耦极)模态分布.文中根据Manabe淡水强迫THC实验结果,给定北大西洋冷,南大西洋暖的海温距平分布代表弱THC,以相反海温距平分布代表强THC,利用大西洋这两种异常海温来驱动大气环流模式,研究这两种海温异常分布所代表的THC强弱变化对大西洋沿岸气候的影响,并且选出5个降水对THC变化敏感的地区,利用这些地区观测的降水资料拟合一个反映THC强弱变化的综合指数THCI,该综合指数能有效反映近100年THC变化的主要特征.
黄建斌周天军朱锦红王绍武
关键词:热盐环流海温异常
用区域气候模式对1951—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被引量:7
2007年
为了检验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51—2000年的夏季中国区域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初始值及边界值取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中心(NCAR)的全球再分析资料。每年的模拟积分时段从5月1日开始到9月1日结束,但是每年降水量的分析只使用6—8月的模拟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从全国平均总降水量看,该区域模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比较接近,明显好于NCEP的降水资料,但模拟的降水量空间分布不理想;(2)从降水量距平的空间分布来看,该区域模式对我国的东北夏季降水的模拟结果明显好于全国其他地区,黄河中下游最差;(3)从时间分布上看,该模式模拟能力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及90年代模拟较好,也比较稳定,70年代及80年代的模拟能力呈大起大落不稳定状态;(4)模式未能模拟出70—80年代我国降水偏少的观测事实,说明模式对我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率的模拟能力不足。
黄建斌朱锦红李振华
关键词:气候模拟区域气候模式夏季降水
华北夏季降水80年振荡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被引量:30
2003年
根据1470~1999年共530 a中国东部25个站旱涝等级资料和1951~1999年共49 a中国160个站降水的观测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对中国华北地区降水的年代际振荡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降水的80 a振荡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长期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CCM2.0 30a模拟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东部降水与东亚夏季风之间的密切关系.
朱锦红王绍武慕巧珍
关键词: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振荡小波分析功率谱分析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ince 1880被引量:37
2004年
Reconstruction of a homogeneous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series for China is crucial for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over China.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omaly series of ten regions are found from 1880 to 2002. Positive anomalies over China during the 1920s and 1940s are noticeable.The linear trend for the period of 1880-2002 is 0.58°C (100a)-1, which is a little less than the global mean (0.60°C (100a)-1). 1998 was the warmest year in China since 1880,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estimation of the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The mean precipitation on a national scale depends mainly on the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China.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in West China show som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independent of those in the east. However, the 1920s was the driest decade not only for the east, but also for eastern West China during the last 120 years. The most severe drought on a national scale occurred in 1928. Severe droughts also occurred in 1920, 1922, 1926, and 1929 in North China.It is noticeable that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China was generally above normal in the 1950s and 1990s;severe flood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1954, 1991, and 1998 only occurred in these two wet decades.An increasing trend in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s observed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 West China, but a similar trend is not found in East China, where the 20- to 40-year periodicities are predominant in th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王绍武朱锦红蔡静宁
关键词:温度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