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S006)
-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裴传永裴植更多>>
- 相关机构: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大同·《礼运》大同·大同主义被引量:9
- 2015年
- "大同"一词始见于《尚书·洪范》,本是指决断重大疑难问题时所出现的最高统治者的想法与卜筮结果、百官观点、庶民意见完全一致的情况。《礼记·礼运》借用这一概念指称"大道之行"的理想社会,并用107个字的篇幅对"大同"之世作了全面阐述。"《礼运》大同"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完整、最系统和最具空想色彩的社会政治理想。孙中山的"大同主义"在充分借鉴和吸收"《礼运》大同"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立足当时的社会现实并着眼于未来发展,精心设计和描绘了近代中国实现富强文明、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可行路径和美好前景。如果说"《礼运》大同"是传统政治理想成熟的标志,那么孙中山的"大同主义"可视为近代条件下"《礼运》大同"的升级版。
- 裴植鲁德平
- 关键词:孙中山
- “大同”“小康”的概念传承与意涵衍变——兼及中国共产党人对“大同”“小康”的承古开新被引量:3
- 2017年
- "大同"的概念首见于《尚书》,后来相继被道家经典《庄子》和《列子》、杂家名著《吕氏春秋》、儒家要籍《礼记》和《孔子家语》,以及汉代以降各种文献广泛使用。就意涵而言,先秦典籍中它所表征的基本都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至《礼记》而终成最高社会理想的代名词。"小康"的概念首见于《诗经》,本义是"稍安",后被《礼记》用以指称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中古以降,诸多史籍和文学作品多从民生或社会状况的角度使用"小康"的概念。毛泽东对"大同"概念不仅经常加以使用,而且基于全球视野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目标,且赋予"大同"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全新意蕴。邓小平对于"小康"的传承之功集中体现在其多达40多次的频繁使用上,而他围绕"小康"所提出的一系列论断和所进行的深入阐发,生动体现了其对这一古老概念之意涵的丰富和开新。
- 裴传永
- 关键词:传承衍变
- 唐代官箴名著《臣轨》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臣轨》是唐代武则天敕令编撰的一部旨在"发挥德行,镕范身心,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绳准"的官箴名著。它在阐明君臣之间的"同体"关系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臣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包括忠诚、守道、公正、诚信、慎密、廉洁等等。关于人臣的基本职责,该书除对推能荐贤、公平执法、出谋划策、恪尽职守等明确述及之外,还用两个专章的篇幅分别论述了人臣的谏诤和富民之职。书成之后,武则天不仅将它"普锡具僚",而且"令贡举人为业",就连当时的蒙学读物也都大量抄录其中的文字,可见其社会影响之巨。该书具有对象明确、体系严整、引经据典等显著特点,至于存在的缺憾和不足,则主要表现在:一是"概要论述+辑缀前人语事"的撰述方式颇嫌呆板,特别是各章用较大的篇幅罗列前人的言论或行事,给人以一种拼凑、杂纂的印象;二是文字不甚讲究,思路时或游移;三是实务性、可操作性不强。
- 裴传永
- 关键词:武则天官箴
- 汉代“太平”社会理想的理论建构——从“太平”概念的初源谈起被引量:1
- 2016年
- "太平"一词产生于战国时期,到东汉中后期而终成人们观念世界中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其标志便是王充所著《论衡》和王符的《潜夫论》。王充在赞同五帝三王的时代为"太平"之世的同时,并不认为"太平"是遥不可及的一种社会政治局面,在他看来,判断一个时代是否属于"太平"之世,首先要看统治体系中的成员是否具有良好的政德和作风,其次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风气的好坏,而社会安定有序和民众安居乐业是"太平"之世的根本标志和征验。如果说王充的《论衡》执着于对古往今来"太平"之世的如数家珍和对"太平"之世基本特征的阐述,那么王符则在此基础之上扮演了"接着讲"的角色,即着重围绕何为"太平之基"及何以"致太平",展开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探索。
- 裴传永
- 关键词:社会理想
- 中国历代官箴书中的扛鼎之作——元代官箴名著《牧民忠告》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张养浩为人刚直、为官廉明,他结合自己的从政经历所著《牧民忠告》一书,堪称中国历代官箴书中的扛鼎之作。传统观点认为该书系张养浩任堂邑县令时所著,然而书中的有关文字表明,其成书时间当不早于张养浩任监察御史之时。《牧民忠告》阐发了非常丰富的官德思想和为政之道,前者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戒除贪欲,清廉为官;二是爱民如子,除暴安良;三是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四是宠辱不惊,保全名节。后者可分述为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就任——摸清五情,持重亮相;其二,理讼——把握原则,公正裁断;其三,劝农——不夺农时,全力救灾;其四,治民——惩恶扬善,敦重教化;其五,居官——敬上礼下,包容同僚;其六,卸任——看淡去就,主动交接。
- 裴传永
- 关键词:张养浩为政之道
- “有官者之龟鉴”:吕本中《官箴》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吕本中所著《官箴》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官箴书,但却称得上是早期官箴典籍中最富特色和最具代表性之作。《官箴》的开篇语"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堪称全书之警策,道出了吕本中对于踏入仕途、临民理政且志在有所作为的官员所应具备的官德作风与修养的基本观点和主张。书中的诸多论断,既是他本人和前修时贤为官从政经验的总结,同时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并且由于言简意赅、论述精辟,对后世产生了持久而巨大的影响。1990年以来,习近平同志的多次引述和创造性阐发,对于实现吕本中《官箴》及其当官"三事"的价值再发现和推动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可谓居功至伟,同时也为各级领导干部能动、自如地以史为镜、鉴古知今作出了表率、提供了示范。
- 裴传永
- 关键词:吕本中《官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