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302)

作品数:20 被引量:1,197H指数:15
相关作者:丁维新蔡祖聪吕宪国王起超汲玉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辽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湿地
  • 5篇三江平原
  • 4篇沼泽
  • 4篇土壤
  • 3篇氧化菌
  • 3篇沼泽湿地
  • 3篇植物
  • 3篇三江平原湿地
  • 3篇物种
  • 3篇甲烷氧化
  • 3篇甲烷氧化菌
  • 2篇氮肥
  • 2篇有机质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环境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湿地植物
  • 2篇气候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辽宁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8篇丁维新
  • 7篇吕宪国
  • 7篇蔡祖聪
  • 4篇王起超
  • 3篇杨青
  • 3篇汲玉河
  • 2篇刘汝海
  • 2篇王毅勇
  • 2篇王德宣
  • 2篇王国平
  • 2篇赵魁义
  • 1篇李志博
  • 1篇谢周清
  • 1篇麻壮伟
  • 1篇刘景双
  • 1篇高俊琴
  • 1篇刘吉平
  • 1篇董厚德
  • 1篇邵志国
  • 1篇王艳

传媒

  • 3篇地理科学
  • 3篇湿地科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2篇2006
  • 4篇2004
  • 8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有机质和外源有机物对甲烷产生的影响被引量:81
2002年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组分、外源有机物和根系分泌物对甲烷产生的影响作了综述。土壤产甲烷量和甲烷排放量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提高 ,与土壤中易矿化有机碳或沸水浸提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相关。外源有机碳加入促进了土壤排放甲烷 ,刺激效果与外源有机碳的用量和组成有关。还原力强的有机物如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较还原力弱的有机物如类脂和多糖能够产生更多的甲烷。甲醇、甲基化氨基酸等无其它微生物竞争利用的有机物能被产甲烷菌更多地转化成甲烷。植物根系分泌物也促进甲烷的产生 ,促进作用大小与植物种类及分泌物的数量和质量有关。外源有机物通过 3种方式促进土壤甲烷产生 :提高土壤的甲烷底物供应量 ,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
丁维新蔡祖聪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甲烷产生根系分泌物
三江平原湿地冷湿效应研究被引量:28
2002年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效益,冷湿效应是湿地的累积环境效应之一。研究湿地的冷湿效应有助于从水热角度进一步揭示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为湿地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测试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湿地冷湿效应与湿地植被及其积水深度有关。选择漂筏苔草湿地、毛果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以及农田4种类型进行对比研究,其中漂筏苔草积水最深,冷湿效应最大,其次为毛果苔草,小叶章最小。不同下垫面近地面气温和湿度变化不同,但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即随着高度增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6月份和9月份的地温变化趋势明显不同。随着深度增加,6月份地温逐渐下降,9月份地温逐渐上升,这主要与不同季节太阳辐射强度有关。
高俊琴吕宪国李兆富
关键词: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效应
向海湿地孢粉记录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1
2003年
以霍林河下游向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湿地垂直剖面的精细采样,将放射性核素精确计年与孢粉组合特征研究相结合,进行高分辨率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受沉积环境的影响,不同地表水力梯度与不同地貌单元的孢粉组合特征相差较大。典型剖面孢粉图式、A/C比值与麻黄属花粉丰度分析表明,该区域以草甸草原或草原景观为主,流域大环境以半干旱为特征,局部小环境为水流缓慢或静水沉积环境,并受到风沙的影响。240年以来虽然亦存在短暂的温湿期(1851-1861aA.D.及1890-1920aA.D.),但半干旱的气候特征始终没有改变。对照相邻区域研究成果,本区近代气候具有继承性和相似性。
王国平张淑芹
关键词:孢粉组合水力梯度半干旱气候沼泽湿地
若尔盖高原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CH_4排放差异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被引量:61
2003年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和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别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和平原淡水沼泽湿地。通过对二者常年积水的沼泽湿地CH4排放进行的同步观测,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CH4排放通量平均值是若尔盖高原的4.7倍。其中,若尔盖高原木里苔草沼泽的CH4排放通量范围是0.51-8.20 mg/(m2·h),平均值为2.87 mg/(m2·h);乌拉苔草沼泽CH4排放通量范围是0.36-10.04 mg,/(m2·h),平均值为4.51 mg/(m2·h)。三江平原毛果苔草沼泽湿地的CH4排放通量范围是1.32-46.38 mg/(m2·h),平均值为17.29 mg/(m2·h)。水分条件和温度条件的不同是导致两地CH4排放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CH4排放有重要的影响。沼泽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对沼泽湿地CH4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德宣丁维新王毅勇
向海湿地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高分辨沉积记录被引量:40
2003年
以内流河下游漫流区———向海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 ,对其典型剖面沉积物柱状样以厘米级间距采样 ,在多元统计分析基础上 ,结合137Cs、2 10 Pb测年数据对其进行高分辨率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解析 ,以获取现代沉积记录及其与流域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主成分分析提取的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代表性 ;聚类分析将元素按造岩、迁移累积型、强烈迁移型元素归为三类 ;大多数金属元素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 ,并且均与TOC、<63 μm粒径的颗粒呈正相关。典型剖面金属元素的高分辨沉积记录解析表明 :向海的沼泽发育可以追溯至 1885年之前 ;1885年左右区域环境发生过突变 ;近 2 5 0年以来 ,暖湿气候与风沙、干旱交替出现 ;研究区沼泽湿地沉积物表层沉积序列内已明显富集了重金属元素 。
王国平刘景双
关键词: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物聚类分析重金属元素
氮肥对土壤甲烷产生的影响被引量:43
2003年
本文综述了氮肥对土壤甲烷产生的影响,探讨了氮肥影响甲烷产生的机制。氮肥对甲烷产生的影响依据土壤性质呈现出4种不同的效应:(1)当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高时,氮肥对甲烷产生无明显作用;(2)当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中等时,氮肥促进甲烷产生;(3)当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但质地较粗或土壤C/N比较高而有效态氮含量较少使得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含量相对较多时,由于SO42-和NO3-可以被快速还原从土壤中消失,对产甲烷的影响很弱,因此氮肥促进甲烷产生;(4)当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或者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但土壤质地粘重导致活性有机碳含量较少时,由于土壤还原SO42-和NO3-的能力较弱,硫铵和硝态氮肥施入导致SO42-和NO3-对产甲烷的抑制作用强于氮肥对甲烷产生的促进作用,氮肥表现为抑制甲烷的产生。
丁维新蔡祖聪
关键词:氮肥土壤甲烷有机碳
氮肥对土壤氧化甲烷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1
2003年
阐述了N肥用量、品种对土壤氧化甲垸(CH_4)的影响以及高浓度CH_4对这一影响的反作用,土壤可通过固定一定量的外源N确保土壤具有相对稳定的氧化大气CH_4能力,N含量低的土壤适量施用N肥可刺激甲烷氧化菌繁殖和功能的发挥,促进大气CH_4氧化。但当外源N用量超出一定范围时甲烷氧化菌Type Ⅰ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会产生抑制作用并表现为长期和短期2种效应,铵态氮具有短期更具长期效应,其直接结果是引起土壤中甲炕氧化菌尤其是Type Ⅰ数量的减少和作用的减弱,该抑制作用是单向、不可逆的。由于甲烷氧化菌Type Ⅰ和Ⅱ可被高浓度CH_4激活,不易受N肥的长期影响,有些水田土壤施用N肥甚至促进甲烷氧化菌繁殖,即N的影响是双向且可逆的。
丁维新蔡祖聪
关键词:氮肥甲烷氧化菌
汞在泥炭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采用批次法研究了汞在三江平原泥炭和吉林双阳泥炭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及温度、pH值对吸附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三江平原泥炭对汞的吸附速率小于吉林双阳泥炭;温度升高加快泥炭吸附汞的反应速度;两种泥炭对汞的吸附速率受pH值的影响明显且都在pH6.0左右具有最大的吸附量;在酸性介质内,介质的pH值升高,利于泥炭对汞的吸附;两种泥炭对汞的吸附动力学用Hill方程描述最为合适。湿地泥炭土壤较高的吸附容量,以及湿地低温和适当的pH都利于湿地对汞的累积。
邵志国王起超刘汝海张磊李志博
关键词:泥炭吸附动力学理化性质
三江平原小叶章群落近30年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8
2006年
由于生境的改变,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典型植物群落中小叶章群落内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以定点观测和典型湿地植物调查为基础,分析了近30年来小叶章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叶章群落的物种频度符合Raunkiaer频度定律,即5个频度级的关系都具有A>B>C≥D
汲玉河吕宪国杨青赵魁义
关键词:三江平原湿地物种多样性湿地植物小叶章
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42
2002年
综合评述了不同类型沼泽产生、氧化和排放甲烷能力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沼泽水位的变化引起沼生植物种群更替 ,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沼泽及其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进而导致沼泽产生和排放甲烷能力的不同。腐泥沼泽产生和排放甲烷能力最强 ,泥炭沼泽次之 ,森林沼泽再次之 ,苔藓泥炭沼泽最弱。甲烷排放以夏季最多 ,春秋季次之 ,冬季最低。在影响沼泽排放甲烷能力中 ,水位的变化最为强烈 ,底物、植物种类及数量和温度次之 ,pH、外源氮和土壤性质也有一定的作用。
丁维新蔡祖聪
关键词:沼泽甲烷排放自然湿地沼泽土壤气候地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