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9DZ1950102)

作品数:18 被引量:242H指数:10
相关作者:姚礼庆钟芸诗时强周平红徐美东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内镜
  • 14篇黏膜
  • 14篇黏膜下
  • 14篇膜下
  • 10篇内镜黏膜
  • 10篇内镜黏膜下
  • 9篇黏膜下剥离术
  • 9篇内镜黏膜下剥...
  • 9篇内镜黏膜下剥...
  • 9篇剥离术
  • 6篇食管
  • 6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肿瘤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黏膜下肿瘤
  • 3篇内镜切除
  • 3篇病变
  • 3篇肠癌

机构

  • 18篇复旦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作者

  • 18篇姚礼庆
  • 16篇钟芸诗
  • 13篇时强
  • 10篇周平红
  • 8篇徐美东
  • 7篇马丽黎
  • 4篇任重
  • 4篇秦文政
  • 4篇陈巍峰
  • 4篇陈涛
  • 3篇蔡明琰
  • 2篇李全林
  • 2篇陈世耀
  • 2篇王萍
  • 2篇张轶群
  • 2篇郭卫刚
  • 1篇胡健卫
  • 1篇李剑
  • 1篇蔡贤黎
  • 1篇周彩芳

传媒

  • 6篇中华胃肠外科...
  • 5篇中华消化内镜...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消化肿瘤杂志...

年份

  • 1篇2013
  • 1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与评价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交界部(EGJ)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SM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患者资料库.筛选出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间经内镜下超声或CT证实固有肌层来源的EGJ处SMT患者14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内镜切除方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43例患者中男74例,女69例,平均年龄49.1岁。135例(94-4%)病变成功完成内镜下整块切除,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126例,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6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3例:另外8例肿瘤于内镜下部分切除后,基底部尼龙绳套扎。肿瘤平均直径为17.6mm.平均手术时间45.1min.平均出血量50.0ml。术中穿孔6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21例,胃肠间质瘤20例。颗粒细胞瘤1例.肌间脂肪瘤1例。术后经3。48个月的随访,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固有肌层来源SMT治疗中.各种内镜切除方法均安全有效.临床医师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特征具体选择.
钟芸诗李全林周平红徐美东张轶群陈巍峰马丽黎秦文政胡健卫蔡明琰姚礼庆
关键词:黏膜下肿瘤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内镜切除
经口内镜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并发症及其防治探讨被引量:53
2011年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并发症及其防治情况,为该手术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经验指导。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采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19例患者资料,总结术中、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术中并发症包括出血16.0%(19/119),黏膜层破损7.6%(9/119),皮下和纵隔气肿22.7%(27/119),气胸2.5%(3/119)。手术当晚并发症包括疼痛36.1%(43/119)、气胸5.9%(7/119)。术后并发症包括:气胸19.3%(23/119)、迟发性出血0.8%(1/119)、胸腔积液48.7%(58/119)、肺部少量炎症或节段性肺不张49.6%(59/119)、纵隔及皮下气肿63.9%(76/119)、隔下气体或气腹39.5%(47/119)。随访过程中并发症:黏膜层狭窄致进食困难1例和隧道开121裂口,食物蓄积1例。全组无一例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所有并发症经对症、保守治疗痊愈,无一例追加外科手术病例。结论POEM术的主要并发症是纵隔、皮下气肿,气胸,气腹,以及出血等,经对症保守治疗均可及时有效处理。
任重钟芸诗周平红徐美东蔡明琰李亮时强姚礼庆
关键词:食管失弛症并发症
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的内镜治疗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Brenner腺瘤内镜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1年5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29例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为55(29-72)岁。病灶大小(1.7±0.1)cm,其中0.5-1.0cm17例。1.0-2.0cm6例,大于2.0cm6例。无蒂隆起性病灶18例;有蒂病灶11例,其中粗蒂3例,亚蒂2例。内镜治疗中采取圈套电切9例(其中3例外加尼龙绳结扎),内镜黏膜切除术1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例,均获完整切除。术中出血1例约200ml,经多枚金属夹夹闭和尼龙绳圈套后成功止血;术中穿孔1例,予金属夹夹闭:术后第2天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行内镜止血。全组术后随访2。39(中位数13)个月,生活质量较好,未见任何远期并发症。术后1年复发1例。再次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论内镜治疗对于Brunner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时强钟芸诗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马丽黎
关键词:BRUNNER腺瘤十二指肠内镜治疗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价值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在食管胃连接部(EGJ)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ES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2007年11月至2011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的EGJ处GIST患者20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20例EGJ处GIST均起源于固有肌层,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9~67(平均54.1)岁,病灶直径8-20(平均14.8)mm。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内镜切除手术.其中15例接受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4例接受了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1例接受了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15-90(平均47.8)min,术中出血量5-200ml,病灶的完整切除率为100%。术中穿孔4例,气腹3例,气胸1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恢复。20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3-36(平均13-2)个月的随访,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处GIST的治疗中,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李全林钟芸诗周平红徐美东张轶群陈巍峰马丽黎秦文政姚礼庆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食管胃连接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内镜
消化内镜在食管疾病微创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食管疾病包括食管的畸形、运动失调、炎症和肿瘤 有些疾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健康影响不大;有些则影响进食,甚至威胁生命.发现与治疗消化道病变,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1973年Dehle等首先报道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1984年多田正弘等首次将该技术用于诊治早期胃癌,并将之命名为"剥脱活检(strip biopsy)",又称"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EMR切除病变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促使人们思考更新的技术去剥离更大、更完整的组织.
姚礼庆时强
关键词:食管疾病黏膜下层微创治疗食管肿瘤消化内镜食管黏膜
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基础的消化内镜外科微创治疗的进展被引量:16
2011年
发现与治疗消化道病变,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1973年Dehle等发明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1984年多田正弘等首次将该技术用于诊治早期胃癌,并将之命名为“剥脱活检(Strip Biopsy)”。
时强钟芸诗姚礼庆
关键词:内镜黏膜剥离术内镜外科微创治疗消化道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的价值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ESD治疗的57例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切除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手术前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57例患者顺利完成了ESD,中位手术时间为55min(25—95min),中位出血量为74ml(20—300ml)。其中39例患者整块切除肿瘤、18例患者分块切除肿瘤。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57),其中穿孔5例、出血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9/57),其中迟发性出血6例、胃食管交界部狭窄3例。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39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黏膜内癌;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黏膜内癌的18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腺癌。本组患者随访9~27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ESD治疗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疗效。
钟芸诗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陈世耀
关键词: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胸腔镜辅助下隧道内镜切除食管固有肌层肿瘤被引量:7
2012年
近年来.在内镜诊治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e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逐渐在我同开展.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病变、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等.患者避免了常规开腹和开胸手术的创伤。但该手术的技术难度大.且内镜所见局限于腔内.故对于消化道壁巨大的或者向腔外生长的SMT,治疗价值有限。
钟芸诗时强郭卫刚任重陈涛姚礼庆
关键词:食管肿瘤黏膜下肿瘤内镜切除术胸腔镜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异位胰腺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异位胰腺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E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胃异位胰腺的60例病人资料,评价ESE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必要性。结果肿瘤位于胃窦部51例(85.0%),大弯侧34例(56.7%),23例(38.3%)伴明显脐凹。超声内镜检查2例(3.3%)位于黏膜肌层,42例(70.0%)位于黏膜下层(有3例与固有肌层关系密切),16例(26.7%)位于固有肌层。病灶整块挖除率98.3%(59/60),9例(15%)术中出现动脉性出血,需热活检钳辅助止血或金属夹夹闭止血,术中发生气腹12例(20.0%),无术中或术后穿孔和不可控性出血而转外科手术病例。中位随访时间17(4~44)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以ESE为基础的内镜外科治疗,不仅满足了胃异位胰腺局部切除的治疗原则,而且还可获得完整病理结果,避免误诊。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钟芸诗时强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陈世耀马丽黎陈巍峰
关键词:异位胰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内镜超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结直肠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3
2012年
早期结直肠癌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一大小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为黏膜下癌。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指业已证实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腺瘤。
姚礼庆时强钟芸诗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结直肠癌诊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