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10099)

作品数:4 被引量:103H指数:4
相关作者:郑洪波谢昕杨文光王可陈国成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全新世
  • 2篇东亚季风
  • 2篇粒度
  • 2篇季风
  • 1篇东海内陆架
  • 1篇氧同位素
  • 1篇碎屑
  • 1篇太阳辐射
  • 1篇同位素
  • 1篇泥质
  • 1篇泥质沉积
  • 1篇热带
  • 1篇热带辐合带
  • 1篇陆架
  • 1篇陆源碎屑
  • 1篇末次冰期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南海北部陆坡
  • 1篇南海东北部
  • 1篇内陆架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

作者

  • 4篇郑洪波
  • 3篇杨文光
  • 3篇谢昕
  • 2篇梅西
  • 2篇陈国成
  • 2篇王可
  • 1篇成鑫荣
  • 1篇苏翔
  • 1篇贺娟
  • 1篇乔培军
  • 1篇黄恩清
  • 1篇周斌
  • 1篇郑妍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南海的氧同位素3期被引量:32
2008年
以南海北、西、南部3个沉积速率相对较高而且连续的沉积柱状样MD2904,MD2901和MD2897为基础,通过粒度、碳酸盐、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MIS3期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南海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弱暖期,海水表层古温度比相邻的MIS2和MIS4期略高,但是明显比MIS1和MIS5期低。MIS3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气候的不稳定性,发生了多次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在格陵兰冰芯中记录的千年尺度快速气候变化事件(D/O事件和Heinrich事件)基本上在南海北、西、南部都有响应,具有与全球同步的特征。南海MIS3古生产力都显示出较高的特点,这与东亚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部主要受冬季风影响,西部和南部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南海南部MIS3表现出比MIS5更高的古生产力和更强的夏季风强度,这一特点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郑洪波杨文光贺娟梅西陈国成谢昕黄恩清苏翔乔培军
关键词:MIS末次冰期东亚季风
南海东北部MD05-2905站36ka BP以来的陆源碎屑沉积特征与东亚季风的演化被引量:16
2007年
在AMS14C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去除有机质、生物碳酸盐和生物硅之后,对南海北部MD05-2905站进行了陆源碎屑的粒度分析。结果显示,15.5~63.5μm粗粒级成分的含量变化特征可用来指示东亚冬季风的变化,2~9μm细粒级成分含量变化可用于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末次冰期以冬季风为主,全新世以夏季风为主,36 k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有逐渐增强的总体趋势,但也发生多次突变现象,在全新世早期(8 500~11 200 ka BP)达到36 ka BP以来的最大值,可能是在岁差周期的控制下,与较强的太阳辐射有关。
杨文光郑洪波王可谢昕陈国成梅西
关键词:陆源碎屑粒度东亚季风全新世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反映的古环境演化被引量:45
2008年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质沉积体的MD06-3040孔进行粒度及年代测试,重建了东海内陆架1万年以来的古环境。认为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曾发生过3次变化:孔深18·6m至底部(10~10.7kaBP)对应近滨环境;15·13~18.6m(7.1~10kaBP)为过渡带环境;0~15.13m(0~7.1kaBP)是海侵结束后高海平面的浅海环境,自10kaBP以来东海沿岸流开始影响本区并不断输送河流来源物质,7kaBP起形成稳定的泥质沉积体。根据该孔沉积物的沉积速率与粒度组分特征,说明不能简单地应用平均粒径指示冬季风强度,在东海地区,不仅冬季风控制着沿岸流强度,夏季风也会影响河流入海物质的搬运沉积作用。
王可郑洪波Maarten Prins郑妍
关键词:全新世古环境粒度
南海北部陆坡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早期夏季风极强事件被引量:19
2008年
在AMS ^14C精确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南海北部MD05—2905站高分辨率的氧同位素、粒度、元素分析,其结果显示所有指标均在11.2~8.5kaB.P.期间发生异常,根据夏季风指标认为这是夏季风极强事件。将本站位相同纬度(20°N)的夏季平均日辐射量与季风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全新世早期(11.2~8.5kaB.P.)东亚夏季风极强事件对应着夏季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和热带辐合带(ITCZ)的位置向北移动,说明全新世早期夏季风突然增强可能是在岁差周期控制下,较高的太阳辐射量驱动了热带辐合带(ITCZ)及其有关的雨场向北移动,在南海北部产生了大量的降水,导致氧同位素偏负、碳酸盐的含量较低以及线性沉积速率较高。这与前人对相邻地区湖光岩玛珥湖的孢粉研究、江西南岭地区泥炭的记录以及中国南方石笋记录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该季风最强事件与阿拉伯海发现的早全新世季风最强事件以及根据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早全新世甲烷最大值推测低纬地区湿地扩张相一致,这反映了南海北部全新世早期与全球低纬地区早全新世气候变化格局一致。
杨文光郑洪波谢昕周斌成鑫荣
关键词:全新世太阳辐射热带辐合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