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GA08B104) 作品数:6 被引量:12 H指数:2 相关作者: 郭长虹 丛雯雯 徐国辉 于洪涛 陈静 更多>> 相关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 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人工神经网络在作物基因组选择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1年 目前,基因组选择育种主要采用线性模型估计遗传育种值指导作物遗传育种的筛选过程,但是生物体内的基因以及遗传位点的关系主要是复杂的非线性调控。本研究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应用到作物基因组选择育种中,对现有的作物基因组选择育种模型进行优化,建立了高效的作物基因组选择预测系统,并与其他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小麦的育种数据发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遗传育种估计效果优于其他线性回归预测模型,预测育种值与实际育种值间的相关系数平均值达0.6636,相应的岭回归BLUP、贝叶斯线性回归模型和基于系谱信息的贝叶斯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分别为0.6422、0.6294和0.6573;最优预测效果达0.8379,远高于其他2种模型的最优结果。同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基因组选择模型的预测效果稳定,与传统的统计模型相近。因此,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基因组选择是可行的。 束永俊 吴磊 王丹 郭长虹关键词:小麦 人工神经网络 山羊草属杀配子染色体2C特异SCAR标记的建立 2011年 用40条10碱基随机引物,对普通小麦"中国春"、"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柱穗山羊草进行RAPD分析,筛选到1个杀配子染色体2C特异引物OPF03。从"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中克隆了该DNA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长1 496 bp,与大麦1个cDNA的同源性为92%。根据OPF031496的序列设计了1对SCAR引物2C-F586、2C-R586,对普通小麦"中国春"、"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柱穗山羊草、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二体附加系等材料进行了SCAR分析,在"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柱穗山羊草中扩增出了586 bp的片段,而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二体附加系中没有该产物,初步证明此标记可以用于杀配子染色体2C的检测。进一步用该对SCAR引物对"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二体附加系的杂种F1代、F2代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全部F1代以及部分F2代材料扩增出了目的片段,进一步证明了此SCAR标记可以用来检测小麦背景下的杀配子染色体2C,为小麦背景中杀配子染色体2C的快速跟踪检测提供了新途径。 徐国辉 郭长虹 于洪涛 陈静 丛雯雯 远藤隆关键词:山羊草 杀配子染色体 RAPD SCAR 小麦、黑麦FISH技术特异序列探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1年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染色体定位、基因克隆、遗传标记以及染色体畸变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用于FISH技术的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探针的开发和利用有了巨大进展。就近年来小麦、黑麦等FISH技术中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探针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一综述。 汪慧 郭长虹 郭东林关键词:FISH 小麦 黑麦 TILLING技术及其在小麦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小麦是世界范围内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基因组大且复杂,小麦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缓慢。TILLING(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通量筛选化学诱变的点突变的技术,它利用专一识别点突变的核酸酶... 苏文悦 丛雯雯 郭长虹关键词:TILLING 小麦 文献传递 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赤霉病抗源筛选及其利用 被引量:5 2010年 赤霉病是禾谷镰刀菌等真菌侵染所造成的生育后期的气候型病害。世界各产麦区均有此病害发生,在气候潮湿、温暖多雨的地区尤为严重。培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赤霉病危害的根本途径。在披碱草、偃麦草、山羊草和鹅冠草等小麦近缘种属植物中已经鉴定出赤霉病抗性基因。携带赤霉病抗性基因的外源染色体可以通过附加、代换和易位导入小麦。本文综述了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赤霉病抗源,以及利用这些抗源进行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的研究进展。 丛雯雯 郭长虹关键词:小麦 赤霉病 易位 3E附加系与2C附加系杂交后代的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1 2010年 为了创造小麦-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易位系,将‘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2C二体附加系进行了正反交、F1代自交和回交,利用细胞遗传学等方法对杂种后代进行了鉴定。以‘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其杂交当代结实率平均为37.3%,而以‘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其平均结实率为28.19%,二者差异显著(P<0.05)。杂种F1代自交结实率平均为31.45%,用"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为父本的F1代回交结实率为38.82%,二者差异显著(P<0.05)。在杂交后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观察到了染色体畸变现象,说明杀配子染色体2C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创制小麦-长穗偃麦草3E染色体易位系奠定了基础。 陈静 徐国辉 郭长虹关键词:小麦 长穗偃麦草 杀配子染色体 附加系 杀配子染色体在小麦-黑麦异代换系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为研究杀配子染色体在小麦-黑麦异代换系遗传背景下的作用,利用小麦-黑麦异代换系H-13(1R/1D),H-24(5R/5A),H-33(6R/6A)与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CS-DA2C(来自山羊草Ae.cylindrica),CS-DA3C(来自山羊草Ae.triuncialis)配置杂交组合,对杂交当代结实率和F1自交结实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杀配子染色体3C对H-13和H-24都是致死的,即有着完全的杀配子作用,,但对H-33的杀配子作用则是不完全的,有着接近正常的结实率,说明不同的小麦-黑麦异代换系遗传背景对杀配子作用有很大影响,可能在品系H-33中存在对2C染色体杀配子作用的抑制基因。在以品系H-33为母本时,2个杀配子附加系F1的自交结实率差异显著,说明在相同的小麦-黑麦异代换系遗传背景下,染色体2C与3C的杀配子作用是不同的,在这2个杀配子染色体上可能带有不同的杀配子基因。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创制小麦-黑麦易位系奠定了基础。 于洪涛 郭长虹关键词:杀配子染色体 小麦 黑麦 异代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