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DEA060111)

作品数:24 被引量:87H指数:6
相关作者:胡金木严从根冯建军杨建朝常红萍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红河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红河学院校级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主题

  • 15篇教育
  • 8篇道德
  • 7篇道德教育
  • 7篇德教
  • 4篇教育公正
  • 3篇德育
  • 3篇公正
  • 2篇人性
  • 2篇人性假设
  • 2篇社会
  • 2篇社群主义
  • 2篇诉求
  • 2篇伦理
  • 2篇论教育
  • 2篇课程
  • 2篇合法
  • 2篇合法性
  • 2篇法性
  • 1篇道德品性
  • 1篇道德诉求

机构

  • 21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红河学院

作者

  • 9篇胡金木
  • 8篇严从根
  • 7篇冯建军
  • 1篇祝爱武
  • 1篇盛洁
  • 1篇常红萍
  • 1篇杨建朝
  • 1篇孙启进

传媒

  • 3篇教育学术月刊
  • 2篇教育理论与实...
  • 2篇教育导刊(上...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教育研究与实...
  • 1篇外国教育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比较教育研究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全球教育展望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清华大学教育...
  • 1篇中国高教研究
  • 1篇中国德育
  • 1篇江苏教育研究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教育科学研究
  • 1篇当代教育科学
  • 1篇现代教育管理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1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科学精神与教育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科学精神的产生源于近现代科学的兴盛,其核心即以理性批判为核心的求真求实求准,它以人类追求的"求真、臻美、至善"为终极目标。科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失是教育研究出现诸种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深入完整地理解科学精神内涵并指引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健康和谐发展。
杨建朝常红萍
关键词:教育研究
多元化社会中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被引量:11
2009年
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基于理性的规范伦理学的普遍化诉求成为一种虚幻,同时,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解构下,价值多元中蕴藏着一种价值虚无的危险。走出道德相对主义,寻求一种最低限度的道德共识,成为摆脱道德生活危机的出路所在。在多元化社会中,基于美德伦理学的品格教育不失为一种富有启发性意义的德育选择。
胡金木冯建军
关键词:多元化社会道德教育美德品格教育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与和谐社会道德教育被引量:4
2008年
社群主义是个人主义极端发达的产物,是对个人主义不足的弥补。社群主义强调社群优先于个人,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善优先于正义。社群主义认为,道德是维系社群的根基。社群主义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是: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公民教育、公德教育和基本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类人格。
祝爱武冯建军
关键词:社群主义新自由主义和谐社会道德教育
人性视域与教育之道被引量:2
2011年
人性假设是教育理论的立论之"基",有怎样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在现实教育中,往往以"物性逻辑"来认识人及其教育世界,人等同于物件、器具。以"物性"代替人性,是现实教育之"惑",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事实如何"。人性解放是教育所应秉承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是教育之"道",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应当如何"。因此,我们应建"基"于人性假设,认识教育之"惑",从对人的贬抑和控制中走出来,达至人性解放,实现教育之"道"。
胡金木冯建军
关键词:教育人性假设人性解放
生态伦理学思想及其教育意蕴被引量:1
2010年
生态危机的背后是一种价值危机,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误置。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拓展意义上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思想在价值诉求上,从二元对峙到共生共荣,达到一种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存状态;在价值基点上,将道德关怀从人际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强调对一切自然存在物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教育活动中关注生态伦理价值信念的养成,一方面要遵循自然,防止理性的"滥用";另一方面要敬畏生命,警惕盲目的"崇高"。
胡金木
关键词:生态伦理学道德教育
论教育的道德品性——兼论关怀生命是教育的基本道德诉求被引量:3
2009年
教育,作为一种使人向善的活动,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道德品性,道德性是教育的一种固有属性。对教育进行道德论证,首先需要论证教育是一个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领域。接着要论证教育活动在应然上是一种追求善的活动,是一种必须合乎道德精神的活动。最后,还要明确生命性是教育的基本道德品性,生命的自由发展是评判教育是否合乎道德精神的标准,关怀生命是教育的基本道德诉求。
胡金木
关键词:教育活动道德品性关怀生命
教育公正的人性假设——兼论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教育公正理念被引量:2
2008年
人性是公正的主题,公正的本质乃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历史地看待人的发展,是一个由群体主体到个人主体,最终到类主体的过程。与此相应,公正也由人对人的服从到捍卫个人权利,最终到人类的平等关怀。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人性的发展处于主体间性阶段,与这一阶段相适应的教育公正理念是自由、平等、和谐共生。
冯建军
关键词:类主体主体间性教育公正
协商对话式德育的时代意蕴被引量:7
2009年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协商对话"俨然成为现今德育改革领域中的热门话题。成为热门话题的"协商对话"有其特定的时代意蕴:它是德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批判传统德育的一个新概念,构建现代德育的一个新视角,影响德育未来走向的一个新愿景。
严从根
关键词:德育时代意蕴
论学生消极自由被引量:2
2009年
学生消极自由是指学生在教育中能够免除教育者或学校的不正当干预或强制的自由。无可否认,强调消极自由可能会使某些学生找到堕落的合法借口,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拒斥消极自由。只有强调消极自由,学生才有可能成为道德的人,不强调消极自由,学生肯定不会成为道德的人。强调消极自由还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基本权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形塑正确的学生观,构建保障学生消极自由的制度,建立能够为学生争取消极自由的组织,是尊重和保护学生消极自由的有效举措。
严从根盛洁
关键词:消极自由
“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德育改革的合理性诉求被引量:2
2009年
"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有如下要求:持不同观点的人们能够以合理的态度彼此相待;基于不同价值观的人们从各自角度出发或通过采纳彼此视角可以支持共同的规范;不同价值观和立场的人们,应该努力寻求未来的彼此理解和"视域融合"。我们需要汲取"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的思维方式,来回应德育改革的时代诉求。内蕴"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的基本精神的德育改革,必须要确立"相互承认"的思维方式,坚持展开协商对话,建构相互学习的机制。
严从根
关键词:德育改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