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KS016)

作品数:52 被引量:1,175H指数:19
相关作者:杨华李祖佩刘锐韩鹏云田孟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3篇经济管理
  • 25篇社会学
  • 19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2篇阶层
  • 14篇阶层分化
  • 11篇农村
  • 11篇阶层关系
  • 9篇农民
  • 6篇上访
  • 6篇土地流转
  • 5篇社会
  • 4篇征地
  • 4篇农民分化
  • 4篇乡村
  • 4篇阶层结构
  • 3篇征地拆迁
  • 3篇政权
  • 3篇人治
  • 3篇农村阶层分化
  • 3篇农民上访
  • 3篇利益博弈
  • 3篇逻辑
  • 3篇婚姻

机构

  • 42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武汉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江西财经大学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南昌航空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委党校

作者

  • 17篇杨华
  • 7篇李祖佩
  • 5篇刘锐
  • 4篇韩鹏云
  • 3篇刘祖云
  • 3篇余练
  • 3篇田孟
  • 2篇袁松
  • 2篇欧阳静
  • 2篇孙新华
  • 1篇张世勇
  • 1篇徐嘉鸿
  • 1篇袁明宝
  • 1篇田先红
  • 1篇贺雪峰
  • 1篇余佳伲
  • 1篇印子
  • 1篇吴秋菊
  • 1篇钟涨宝
  • 1篇吴长春

传媒

  • 4篇中州学刊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农村观察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学习与实践
  • 2篇中共杭州市委...
  • 1篇天津行政学院...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湘论坛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理论导刊
  • 1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求实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甘肃政法学院...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16篇2014
  • 16篇2013
  • 6篇2012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农阶层兴起与农村党建社会基础的变化被引量:3
2013年
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党建社会基础发生了多次变化。在改革开放前,农村党建工作主要倚重贫农阶层,其对党员的考核以政治标准为主。改革开放后,农村党建工作开始越来越多地吸纳农村经济精英,依靠"富农"群体,经济因素在党建工作中的角色与地位日益凸显。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和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新兴的中农阶层,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农村党建社会基础经历从贫农——富农——中农的变化,既应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使命相适应,同时也要和农村在我国现代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功能关联起来。当前农村党建工作应该以社会标准为主,将中农群体更多地吸纳进入党内,以促进和维系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田先红
关键词:农村党建社会基础
“客居姑爷”:一种婚姻居住模式现象初探——基于对辽东双村的考察
2013年
"客居姑爷"一种有别于从夫居、从妻居和"两头走"的流动婚姻居住模式,在一些地方流行开来。"客居姑爷"以其客居的身份而不同于"上门女婿",在家庭财产分配、赡养义务和村庄资源的分配上也其独特的内涵。在理解"客居姑爷"婚居现象产生的社会机制基础上,本文也关注了其现象所带来的社会意义。
余练
关键词:流动性
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变迁——基于皖中大鼓村婚姻市场的考察被引量:19
2013年
本文以皖中大鼓村的通婚圈结构的变迁为例,讨论了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近年来,农民分化打破了传统的通婚圈,使得当地通婚层级化,进而形成了通婚圈内卷与扩大的双重趋势。决定这一现象内在的机制在于彩礼性质的嬗变,收入上层的农民推高本地彩礼的同时,使得收入中层和下层农民把目光投向了无需支付彩礼的跨省婚姻,由此形成了彩礼压力下婚姻选择的不同。另外,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的变迁可能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性后果。
余练
关键词:农民分化婚姻市场
从比较到怨恨:对发达地区农村阶层关系的探讨——基于浙江G镇的调查被引量:6
2018年
东部沿海农村市场经济发达,农民分化程度高。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对比中,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上层农民的价值标准,暴露了自身的无能与虚弱,生存性压力巨大,遂滋生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具体表现为怨恨批评、怨恨解释和怨恨想象。下层农民往往通过过度剥削自身劳动力,退出村庄关系网络以及掩饰、伪装等策略,来降低怨恨情绪的负性影响。上层农民贿选上台主导村庄利益再分配权力,肆意瓜分和攫取村庄公共利益,将下层农民排除在再分配之外。下层农民最终意识到他们的不利处境乃源于上层农民的剥夺和排斥,由此完成怨恨的外向归因,个体怨恨转化为阶层怨恨,并使怨恨的报复冲动付诸行动。上层农民调动资源迫使多数报复行动归于失败,下层农民只能通过上访借助国家力量解决问题。
杨华袁松
关键词:农民分化怨恨阶层关系资源垄断上访
农民上访:类型划分、理论检视与化解路径被引量:6
2012年
从导致农民上访的原因进行分析,农民上访可以划分为基层组织越位型、基层组织缺位型和农民失范型三种类型,每种上访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逻辑。农民上访的多元性特点表明,目前学界关于上访研究的维权和治权两个视角均难以全面理解农民上访的复杂性。基层组织的权力是一个复合体,两种范式只强调其中的某些侧面,而未能从权力本身具有的复合结构以及运作逻辑入手展开分析。基于此,基层组织基础性权力和强制性权力之间的相互疏离与功能错位,是导致农民上访困境的主要原因。弥合两者之间的张力,解决其中存在的功能失调和功能错位问题,成为有效化解农民上访困境的可行路径。
李祖佩
关键词:农民上访
当前我国征地制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2015年
农民盼征地、盼拆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通过对"什么农民?"、"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是什么?"以及"什么叫与民争利?"等三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对当前征地制度研究进行反思。通过采用基本匡算,发现国家"被征地机会"的实际供给十分有限,真正有被征地和拆迁机会的农民仅占全国农民中的极少部分,绝大部分农民盼被征地、被拆迁而却没有机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既包括个体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也包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财产权,还包括全体劳动人民的土地财产权。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当前的征地制度并没有侵犯农民的合法的土地财产权,真正侵犯了"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恰恰是那些想要成为"土地食利者"的城郊农民。实际上,"与民争利"的不是政府,而是这些"土地食利者阶层"。
田孟
关键词:土地管理征地制度农民分化农民土地财产权
农村征地拆迁中的阶层冲突——以荆门市城郊农村土地纠纷为例被引量:20
2013年
征地拆迁是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再分配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引发不同阶层间的博弈与冲突。农村征地拆迁主要引发了中上阶层与农村管理者阶层、普通农户阶层与管理者阶层的两对冲突,阶层冲突的矛头直指农村管理者阶层乃至基层政府。阶层冲突表现为个体对抗、信访和群体性事件,其结果是冲击了农村阶层关系和政治社会稳定,影响了村级组织和基层政府的合法性。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征地拆迁补偿制度,规范和限制征地拆迁利益再分配的博弈空间,建立农村阶层冲突的安全阀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和沟通阶层关系,缓解阶层矛盾,引导阶层冲突的良性转化。
杨华
关键词:阶层关系利益博弈
农村新兴中农阶层与“三农”问题新解被引量:10
2012年
在农村人口流动、职业分疏和阶层分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三农"问题出现了新的形态,表现为农村持续和谐稳定与国家政策如何在农村有效贯彻实施、农民各阶层关系如何整合、农业增产增收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除需要国家的制度、资源和政策输入外,还需要调动农村内部主体的积极性。由于农村新兴中农阶层的主要利益关系在土地上、主要社会关系在村庄里,以及收入水平在农村属于中等,他们在农村政治社会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能够接应外部输入的制度、资源和政策,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解决问题的村庄主体。
杨华
关键词:农村阶层分化
地权的阶层关系属性:阶层分化与地权冲突——对江汉平原一个乡镇的个案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农村地权嵌入村庄社会关系并被其形塑。在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的当前农村,地权已深深地镶嵌进了农村阶层关系之中,阶层而非个体、家庭抑或家族作为行动者的交互作用及动机、价值取向影响着农村的地权意识。地权的社区共识被地权的阶层共识取代,使不同阶层在处置村庄土地时发生地权冲突。在这个过程中,秉持不同地权诉诸原则的阶层的利益关系、社会关系、力量对比关系、政治博弈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动,都影响着地权在不同阶层间的配置及其不稳定性,地权由此深深地烙上了阶层关系的属性。地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附着在土地上的"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关系"。被烙上阶层关系属性的地权的冲突,其实质是阶层之间的冲突。
杨华欧阳静
关键词:阶层分化
村治主体的“老好人”化:原因分析与后果呈现被引量:21
2013年
后税费时期,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农业型村庄中,不得罪人、缺乏原则性的"老好人"成为村治的主体。税费改革及其相关配套改革带来的系列后果,如村庄治理权力弱化、村庄集体资源匮乏等,成为理解"老好人"治村得以出现的制度层面原因;另一方面,"老好人"治村现象的出现与村庄社会变迁以及村庄内生型力量彰显有关。"老好人"治村是上述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村治主体的"老好人化"导致村级组织悬浮、基层矛盾凝聚、村庄秩序瓦解等一系列政治社会后果,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李祖佩
关键词:老好人税费改革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