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709) 作品数:45 被引量:383 H指数:12 相关作者: 刘维 吴沅皞 杨会军 陈腾 张迪 更多>> 相关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2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型聚类分析 被引量:27 2016年 目的应用变量聚类分析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方法根据RA患者的中医临床表现设计调查表,采集260例RA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四诊信息,统计各临床症状的频数和频率,对患者四诊资料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归类总结RA患者的中医证型。结果 260例RA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关节疼痛(频数257,频率98.8%,下同)、肢体困重(220,84.6%)、关节肿胀(204,78.5%)、关节压痛(181,69.6%)最为突出;全身症状可见神疲乏力(179,68.8%)、畏寒(168,64.6%)、畏风(160,61.5%)等表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RA可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风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亏虚5种证型类别,所有类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除风湿痹阻类别外均可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烦闷不安表现,除湿热痹阻类别外均可见畏寒及自汗表现。结论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将RA患者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风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亏虚5个证型,与既往临床研究结果较一致。 刘维 王朝旭 吴沅皞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痹病 中医证型 聚类分析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评价分析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通过对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临床疗效分析,证明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优势,同时为临床提供一种更为简便效廉的针刺方法。方法:收集40例肾虚湿热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1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中药汤剂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方法上加上针刺疗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针刺疗法治疗AS具有较好的疗效,其ASAS20疗效达到76.9%,较对照组57.1%有显著差异(P<0.05),其ASAS40达到34.6%,也优于对照组2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疗法治疗AS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方面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组在Bath AS病情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和病人的总体评价(PGA)VA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AS疗效突出,方法简便,临床更易于推广。 薛斌 刘维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针刺疗法 临床疗效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妙丸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四妙丸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通过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对四妙丸进行活性成分筛选,运用Cytoscape 3.7.1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检索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疾病靶标;通过韦恩图,得到疾病与药物的共同靶点;对四妙丸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四妙丸化合物-共同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研究显示共挖掘到四妙丸中64种成分及163个潜在靶点,痛风及高尿酸血症165个相关靶点,得到四妙丸-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共同靶点9个,共同作用靶点主要富集于533个生物过程和20条信号通路上。结论四妙丸可能是通过调节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1,PTGS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1β(interlukin-1β,IL-1β)、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ive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等靶点,调控破骨细胞分化、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白介素17(interlukin-17,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从而发挥抗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抗氧化应激来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 吴越 刘维关键词:四妙丸 网络药理学 痛风 高尿酸血症 靶点 17岁男性原发性痛风患者1例报告 被引量:2 2014年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可并发肾脏病变。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痛风患者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1]本院近来诊治1例17岁男性原发性痛风患者,以中药为主治疗,现报道如下。 孙淳 刘维 吴沅皞关键词:痛风 中药 病例报告 针刺治疗尿道综合征2例报导及临床体会 2014年 目的运用中医脏腑归经理论结合针刺治疗尿道综合征,观察其疗效。方法根据中医脏腑归经理论辨证论治,辨别此病的寒热虚实以及脏腑归经,选取特定穴位,采用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对患者实施针刺治疗。结果经过针刺治疗,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结论中医认为肾者主水,维持机体的水液代谢。膀胱有贮尿与排尿功能。二者脏腑表里相关,经脉相互络属,共主水道,司决渎。固本病的病位在于肾与膀胱,同时因其脏腑相连,不独病于此。脾为后天之本,以补养先天之肾,肝主疏泄,疏泄不利则郁于下焦,胆与肝之相表里,因而此病还与脾及肝胆相关。以此中医选取特定穴位,采用针刺治疗,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张轶君 刘维关键词:尿道综合征 淋证 针刺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2016年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是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起关键作用,是进行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相关药理研究的主要载体之一。近年来,针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部分研究并对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综述近年研究的成果,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刘维 杨会军 吴沅皞 张磊 薛斌关键词:中药 类风湿关节炎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增殖 凋亡 信号通路 从毒论治风湿病骨与软骨损害的临床探析 被引量:11 2017年 骨质与软骨的修复与保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风湿病的重难点。风湿病多属于痹证范畴,以"毒痹论"为指导思想,从毒论治此类疾病临床疗效确切。首先围绕"毒"这一核心,从痹证(风湿病)病因、病机关键、主要证候、治法方药等方面分析了痹证的因机证治要点;其后,从骨与关节软骨破坏的病理机制、影像特点、基础研究进展等方面简述了修复和保护骨与关节软骨在风湿病临床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以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为代表病种,分别论述了"毒"在其发病与进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从毒论治该病的辨证用药方案,具体阐述从毒论治风湿病骨与软骨损害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 张磊 吴沅皞 王朝旭 刘维关键词:从毒论治 风湿病 骨破坏 软骨破坏 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选穴规律现代文献研究 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总结近20年临床文献中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4年9月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文献,设计资料提取表,运用频数、百分数对文献中相关腧穴的归经、分布部位等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纳入文献131篇,用穴58个。使用频数较高的腧穴依次为犊鼻(122)、内膝眼(1lO)、阳陵泉(108)、血海(100)、足三里(96)、阴陵泉(83)、梁丘(83)、鹤顶(59)、膝阳关(34)、三阴交(25)、委中(22)、曲泉(17)、悬钟(16)、关元(15)、太溪(14)、肾俞(13)。使用腧穴频数最高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为下肢。结论: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选穴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为主,部分结合辨证选穴,选穴相对集中。 刘晴 刘维 吴沅皞关键词:针灸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选穴规律 中药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展 被引量:8 2014年 选取近5年文献概述了中药外治法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综述了临床常用的中药熏蒸、熏洗、药浴、散敷、膏敷、穴位贴、天灸及中药离子导入等中药外治法,说明了外治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指出其有待完善之处。 刘维 陈腾关键词:中药 外治法 类风湿关节炎 中药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例 被引量:4 2016年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古人称之为"龟背风"、"竹节风"、"骨痹"、"肾痹"。1997年中国国家标准《中医病症治法术语》将其归属于"脊痹"。目前强直性脊柱炎尚无根治方法,治疗甚是棘手。近年来生物制剂的应用,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其不良反应较多),而中医药在缓解和消除强直性脊柱炎症状方面有一定优势。 刘维 杨慧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抗体融合蛋白 中国国家标准 风寒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