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FX015)

作品数:16 被引量:144H指数:7
相关作者:杨继文孙末非万毅韩旭龙宗智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0篇刑事
  • 6篇司法
  • 3篇刑事诉讼
  • 3篇审查
  • 3篇诉讼
  • 2篇刑法
  • 2篇刑事一体化
  • 2篇法解释
  • 2篇法律
  • 1篇刑法解释
  • 1篇刑法修正
  • 1篇刑法修正案
  • 1篇刑事错案
  • 1篇刑事法
  • 1篇刑事法治
  • 1篇刑事鉴定
  • 1篇刑事纠纷
  • 1篇刑事司法
  • 1篇刑事司法改革
  • 1篇刑事诉讼法

机构

  • 8篇西南财经大学
  • 5篇四川大学
  • 2篇四川省社会科...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都江堰市人民...

作者

  • 8篇杨继文
  • 2篇万毅
  • 2篇孙末非
  • 2篇韩旭
  • 1篇龙宗智
  • 1篇姜利标
  • 1篇张斌
  • 1篇周湘雄

传媒

  • 3篇证据科学
  • 2篇兰州学刊
  • 1篇中国刑事法杂...
  • 1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学习论坛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南京大学法律...
  • 1篇山东警察学院...
  • 1篇东方法学

年份

  • 7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刑事证明责任与推定相关问题研究
2015年
我国新刑诉法第49条增设了证明责任条款,但对于刑事证明责任以及与之相关的推定问题尚且有许多难题有待探讨。控方证明责任与法官查证责任之间并无矛盾,法官为形成心证而依职权调查取证并非代替控方的证明责任。在我国,刑事被告人要承担推定转移的要件事实、积极抗辩事由以及部分程序法事实的证明责任。由于推定在证明的意义上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修改,减轻了控方的证明负担并且转移了证明责任,所以应由法律审慎设置。推定与推论在结构、推翻方式等方面均不相同,在实践中要防止混用、误用。事实推定实质上就是推论,要防止赋予其强制性认定事实的效力,更不得以之转移证明责任。
周湘雄
关键词:刑事证明责任推定事实推定
印证证明的理性构建——从刑事错案治理论争出发被引量:16
2016年
在当前刑事错案治理的大背景下,我国刑事印证理论存在批判替代论和修正完善论的理论争议。刑事错案的生成不能归因于印证模式,而程序化的印证模式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针对当前刑事印证理论存在的理论误解、绝对主义误读以及应用的局限性等困境和问题,有必要从印证的本体论视角进行修正和完善。作为证明方法的印证,具有对象特定性和信息完整性,是对案件确定事实的不断追寻。印证的原理需要从命题论、过程论、融贯论和科学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最终通过印证的分类适用来实现其有效性。
杨继文
关键词:刑事错案自由心证命题论融贯论
追诉时效的程序性审查逻辑:期限缩短与司法应对——以适用《刑法修正案(九)》和《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视角被引量:9
2016年
在《刑法修正案(九)》和《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适用过程中,存在贪污贿赂案件追诉时效期限缩短的情形。在审查起诉期间,检察官存在追诉期限缩短的实体性判断倾向和程序性审查逻辑两种分歧观点。实践中存在对于法律与司法解释之间效力层次的不同理解和两种价值追求难以平衡的困境。在比较和反思各主要法制国家的相关应对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应当注重刑事整体法治原则的借鉴,强调追诉时效的程序性审查制度和逻辑。法制程序化理论,奠定了追诉期限程序性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刑事立法的科学化,构成了追诉期限的程序性审查逻辑和制度化的构建前提。检察官客观义务的贯彻实施,是追诉期限程序性审查制度的主体要求。而注重和强化作为应用标准和操作流程的正当程序理念,为追诉期限程序性审查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技术支持。
杨继文
关键词:追诉时效检察官客观义务程序性审查
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被引量:3
2014年
新修订刑诉法关于行政证据的规定,在具体使用中有待完善。表现在:一、实物证据可采性的审查;二、行政鉴定的使用问题;三、行政机关收集的当事人陈述和证人证言的使用问题等方面。
孙末非
关键词:行政执法证据刑事诉讼司法审查
非鉴定专家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完善被引量:34
2014年
新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首次在原有鉴定制度之外,补充了新的非鉴定专家制度。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但规则还有待完善。目前立法对专家的法律性质规定并不明确,在日后的实践中,专家对鉴定事项应主要履行辅助人的职责;专家在接受询问时应允许其阐述完整、独立的意见并作为证明参考;对非鉴定事项,允许专家发挥类似于专家证人的功能并将其提供的检验报告作为证据使用。在专家资格的审查方面,不设立回避制度,法院应在个案中确认专家证人的适格性并在专业性、重要性、争议性三方面审查专家出庭的必要性。同时,专家出庭适用鉴定人的规定亦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完善专家不同于鉴定人的质询规则、费用支付规则和法律责任。
龙宗智孙末非
关键词:专家证人
通过司法的罪刑法定:从刑法解释到程序性解释被引量:4
2015年
罪刑法定原则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罪刑法定原则的解释是司法适用的前提。在刑法解释的范畴内,存在基于法律语言的刑事立法的模糊性、刑法解释对于刑事政策的无力等外部困境和一般普通人理解与预测的难以判断的内部困境。超越这一刑法基本面,而逐步发展到罪刑法定原则的程序性解释这一立体面,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程序性解释的思维路径、回归刑法文本以及认真对待法律推理、判例方式、法官认知与解释方式,构成了程序性解释的主体内容。最终,在刑事一体化的背景下,罪刑法定原则的明确性才能真正实现。
杨继文
关键词:刑事一体化罪刑法定刑法解释
经济犯罪法际关系治理论被引量:2
2016年
在经济犯罪的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法际关系的研究,更需要程序逻辑的规制、价值和意义。这体现为经济犯罪法际关系的程序意义。它遵循着法际之间的程序运作规律,伴随着相关证据的移送和法际关系之间的衔接和整合。经济犯罪的法际关系综合治理,必须建立相关的程序协调机制。注重经济犯罪的特殊规律;强调法制程序化的理论框架;并在信息激励机制、文牍共享机制以及案件移送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杨继文梁静
关键词:经济犯罪程序逻辑
辨认笔录证据能力问题研究——以新《刑事诉讼法》为视角被引量:17
2012年
辨认笔录作为新型的证据种类为新《刑事诉讼法》所确认,在辨认程序缺乏立法规制的情况下,如何对其可靠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判断成为实践中的难题。"两院三部"联合制定的《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初步确立了辨认结果的审查判断规则,为法庭审查和采信辨认证据提供了一定的根据。但是,在辨认录像制度、见证人在场制度以及警察出庭作证制度尚未有效确立的情况下,对具有"传闻证据"性质的辨认笔录采用书面审查的方法仍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不但难以发现辨认过程中存在的程序瑕疵和程序违法问题,而且无法完成对辨认结果可靠性的实质审查任务。本文针对我国侦查实践中常用的列队辨认和照片辨认程序,提出了具体的审查内容和方法,对"暗示性辨认"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判断规则。对于辨认结果证据能力的认定,可以借鉴美国的"总体情况规则",采用"可靠性"判断标准,对于违反辨认规则获得的辨认结果,并不当然否定其证据能力,当该结果获得了"真实性的情况保障"时,可以作为定案根据。
韩旭
关键词:辨认笔录审查判断
论我国刑事鉴定意见的科学性保证被引量:2
2015年
刑事鉴定是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取证方法和侦查手段。体制上鉴定主要分为公安鉴定、检察鉴定和社会鉴定三大部分,其实施具有"口袋化"、"集中化"和"垄断化"三大主要特征,其问题表现有五个方面。为保证刑事鉴定意见的科学性,需要对刑事鉴定意见的生成环境,包括法律环境与技术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规制,同时对鉴定人出庭和法庭调查等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张斌
关键词:刑事鉴定法律规制
证据概念、分类之反思与重构被引量:16
2015年
2012年刑诉法再修改确立了"材料说"的证据概念,打破了僵化封闭的证据分类体系,立法上的调整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材料说"的证据概念忽视了证据内涵的多样性,无法涵盖言词性和情态性的证明方式,不利于直接言词原则的贯彻和传闻证据规则的确立。在证据分类上,仍采用多种类细分的方式,导致证据区分逻辑不清晰,不利于建立和适用统一的证据规则。鉴于此,在实务中,应注意区分证据材料、诉讼证据与定案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不同要求,承认讯问录音录像资料、特殊人证的独立证据地位;在制度上,实现证据立法的"去概念化",并采行人证、物证、书证"三分法"的证据分类方法。
韩旭
关键词:直接言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