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9A101-0201)

作品数:10 被引量:134H指数:8
相关作者:阎贫徐亚郝天珧王彦林胥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震
  • 3篇地壳
  • 3篇南海北部
  • 3篇南海东北部
  • 2篇地层
  • 2篇地壳结构
  • 2篇地球物理
  • 2篇地球物理研究
  • 2篇地形
  • 2篇地震仪
  • 2篇深部结构
  • 2篇中生界
  • 2篇综合地球物理
  • 2篇综合地球物理...
  • 2篇海底
  • 2篇海底地震
  • 2篇海底地震仪
  • 2篇海区
  • 2篇反射地震
  • 2篇反演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广州海洋地质...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7篇阎贫
  • 5篇王彦林
  • 5篇郝天珧
  • 4篇徐亚
  • 3篇李志伟
  • 3篇刘海龄
  • 3篇胥颐
  • 2篇陈洁
  • 2篇郑红波
  • 2篇吕修亚
  • 1篇姚长利
  • 1篇王嘹亮
  • 1篇黄松
  • 1篇张辉
  • 1篇刘劲松
  • 1篇杨金玉
  • 1篇温宁
  • 1篇赵百民
  • 1篇彭利丽
  • 1篇许升辉

传媒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纬度磁异常化极方法应用效果对比被引量:16
2010年
低纬度磁异常化极的方法很多,包括在空间域化极和在频率域化极,比较起来,频率域方法计算简单快速,目前化极主要在频率域进行.然而大部分低纬度化极方法只压制了噪声并没有针对化极因子做改动,也就没有真正达到压制南北向条带状拉长的目的.本文针对其中4种在频率域对化极因子做处理的方法(双曲正弦法,压制因子法,直接阻尼法,伪倾角法),设计模型进行对比,并用南海某地区的实测数据进行4种方法的化极效果对比,选出一种最符合南海地区实际情况的化极方法.并对原有的直接阻尼法和伪倾角法做了适当的改进.
彭利丽郝天珧姚长利徐亚赵百民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海区海底地震仪调查实验被引量:11
2009年
潮汕坳陷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良好油气前景的中生代残留沉积坳陷,其中生代地层也被新近的钻井证实。为研究其盆地深部构造,"十五"863课题跨越该区进行了深地质调查。调查采用5台国产海底地震仪记录深部地震资料。处理结果显示本次调查清楚地记录到了来自地壳内部和Moho面的震相,这是国产海底地震仪在南海地区的首次成功实践。海底地震仪记录揭示沿测线的地壳在南海形成过程中减薄程度较低,中生代地层速度较高,代表致密的岩石,这些因素可能不利于油气的储集,需要在勘探中避开。
罗文造阎贫温宁王嘹亮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地壳结构中生界地层速度
折射方法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地层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9年
潮汕坳陷是中生界地层为主的沉积坳陷,被认为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勘探领域。潮汕坳陷已有丰富的多道反射地震资料,但是由于多次波干扰严重,获取的反射波速度精度低。潮汕坳陷多道反射地震资料中包含丰富的折射波数据,但是很少人重视多道地震记录中的折射波信息并利用他。在此我们通过编写处理程序拾取了折射层的地震速度。试验测线所在海区的水深在600—800m,测线的最大偏移距为6 250m。测线所测的第三系地震折射波速度为2.0—2.5km.s-1,与潮汕坳陷其他地方的第三系地震波速度基本相等。但是潮汕坳陷西南部中生界的地震折射波速度在3.5—4.2km.s-1,低于潮汕坳陷中东部中生界的地震波速度(4.0—5.0km.s-1),预示潮汕坳陷西南部油气储集物性可能较好。
吕修亚阎贫陈洁郑红波王彦林
关键词:折射波中生界
研究海水温盐结构的反射地震方法被引量:4
2009年
在物理海洋学的研究中,利用CTD(Conductivity,Temperature and Depth sensors)测量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存在着获取数据时间长、数据横向精度低的缺点,而利用反射地震记录可以获得剖面上连续的水体温盐结构,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反射地震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是个新的交叉学科方法,称为"地震海洋学"。由于海水水体的物性变化比地层物性变化小得多,造成海水水体的反射地震资料信噪比很低,各类干扰强烈,因而海水水体的反射地震资料处理也和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它处理的重点是振幅补偿,叠前去噪以及叠后处理。笔者通过对"十五"973项目在南海东北部采集的一条高分辨率多道反射地震测线的海水水体部分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压制了强线性干扰波,获得了水体反射图像。地震叠加速度分析获取的3个CDP(Common Depth Point)的垂向速度从1540 m.s-1单调减小到1478 m.s-1,与CTD测量得到的速度变化趋势一致。
郑红波阎贫王彦林张辉张辉吕修亚
关键词:反射地震去噪
南海海盆地形与NW向断裂被引量:5
2008年
新的2′×2′卫星测高获得的水深数据表明,除了在南海中央海盆扩张脊附近分布有高耸、断续的近东西向海山链外,在南海深海平原上还存在一些北西向的连续线状凸起特征。这些线状特征高约500m,宽10-30km,绵延数百至近千公里。反射地震数据则显示,这些海底线状隆起实际上是宽50—100km的走滑断裂带,在该断裂带内还有一些低幅和隐伏褶皱,它们代表了海盆内部的压性走滑断裂带,反映了海盆扩张停止后台湾-吕宋岛弧向西的构造挤压应力对南海海盆的持续作用。其中一条穿过116°E的北北西向断裂带构成了中央海盆与西南海盆的边界断裂。
阎贫王彦林刘海龄
关键词:反射地震
深地震探测的分辨率分析--以南海北部OBS数据为例被引量:10
2009年
多次深地震探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些相隔很近的测线上,探测的深部地壳结构却相差较大,为了分析这些探测结果中差异的原因和地壳结构变化的可靠性,本文以东沙东侧海域测线和东沙西侧海域测线为例,对采集的海底地震仪记录进行了时间、位置校正和初至波走时拾取,利用有限差分地震走时层析成像进行了走时反演,获得所在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并分析了模型的横向分辨率,剔除模型中短波长的横向速度变化.分辨率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的横向分辨率随着深度快速下降,0-8 km深度范围可以分辨10 km的横向变化,8-17 km的范围能够分辨10-40 km,而17-33 km的范围只能分辨40-80 km.因此,折射波的横向分辨能力不高,在地壳深部难以分辨较小的横向速度变化,前人探测的南海北部6 km宽、延伸至莫霍面的滨外断裂带并不能清晰的识别.
王彦林阎贫
关键词:南海北部深部地壳结构海底地震仪横向分辨率
台湾西南海域地震数据处理及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属性被引量:8
2007年
对台湾西南海域增生楔部位长排列多道地震数据进行地震成像、速度分析、AVO分析、AVO反演处理,获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多属性地震特征.在偏移剖面上,BSR与海底近似平行,极性与海底相反,穿越沉积层.AVO分析显示,强BSR振幅部位,BSR振幅随偏移距增大而增大.精细速度分析表明强BSR振幅下方存在纵波低速层.对应于强BSR振幅部位,AVO反演的P波、G波为相对高负值区,位于P、G交会图的第三象限,该部位泊松比变化率为负值,横波反射系数接近于零.以上多属性地震特征均预示着该区域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层,且天然气水合物层下方可能存在游离甲烷气层.
许升辉邓辉阎贫刘海龄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属性数据处理
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被引量:9
2009年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SC台站记录的P波到时数据,采用球坐标系有限差分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壳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分析了不同地质单元的构造差异及其深部特征。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表现出陆架地区的岩石层特性,属于华南大陆向海区的延伸,岩石层厚度较大,现今不存在大规模的地幔热流活动,推测大陆边缘张裂作用仅限于地壳内部而没有延伸进入上地幔,具有非火山型大陆边缘的深部特点。中央海盆附近上地幔P波速度明显降低,与海盆下方地幔热流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的速度异常特征表明:华南大陆暨台湾地区属于欧亚大陆的正常地壳或是与菲律宾海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增厚型地壳,冲绳海槽则是弧后扩张产生的减薄型地壳。滨海断裂带作为华南大陆高速异常和南海北部高速异常的分界,代表了一定地质时期华南地块和南海地块的拼合边界。断裂附近的上地幔低速异常揭示了闽粤沿海岩浆作用的深层动力机制。吕宋岛弧、马尼拉海沟、东吕宋海槽的速度异常与其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有密切的关系,清晰地反映出岛弧俯冲带的地壳结构差异;台湾南部至吕宋岛弧的上地幔低速异常揭示了两个重要火山链的深部构造特征,北吕宋海脊下方100km深度的条带状高速异常有可能代表了俯冲下沉的岩石层板片。
李志伟胥颐郝天珧徐亚刘劲松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P波速度结构层析成像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深部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
郝天珧黄松徐亚李志伟胥颐雷受旻杨金玉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反演
文献传递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深部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被引量:64
2008年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支持琼粤隆起至吕宋岛弧区一带的地壳结构中存在下地壳高速层的观点,同时认为台西南盆地的拟合结果表明南部凹陷区仍属于过渡型地壳.本文认为剖面AA′和剖面BB′的构造属性虽然均总体倾向于火山岩型,但二者的地质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表明了北部陆缘深部结构的横向差异与构造属性的复杂.
郝天珧黄松徐亚李志伟胥颐雷受旻杨金玉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反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