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5045)

作品数:14 被引量:210H指数:9
相关作者:晏红明梁红丽黄中艳王灵周文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省气候中心云南省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引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气候
  • 8篇季风
  • 7篇环流
  • 5篇热力
  • 4篇季风环流
  • 3篇东亚冬季风
  • 3篇冬季风
  • 3篇中国气候
  • 3篇年际
  • 3篇年际变化
  • 3篇热力差异
  • 3篇环流异常
  • 3篇降水
  • 2篇亚洲季风
  • 2篇气候变化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系统聚类
  • 2篇夏初
  • 2篇春末夏初

机构

  • 15篇云南省气候中...
  • 8篇云南省气象局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10篇晏红明
  • 6篇梁红丽
  • 4篇王灵
  • 4篇黄中艳
  • 3篇杨辉
  • 2篇肖子牛
  • 2篇周文
  • 1篇黄玮
  • 1篇金燕
  • 1篇程建刚
  • 1篇周国连
  • 1篇朱勇
  • 1篇李崇银
  • 1篇鲁亚斌
  • 1篇段玮
  • 1篇李秀萍
  • 1篇罗勇
  • 1篇戴洋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Advanc...

年份

  • 3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滇中地区作物生长旺季农业气候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为探究滇中农业气候变化规律,应用EOF、典型相关和系统聚类法,提取农业气候主成分因子,研究滇中作物生长旺季气候三要素总量、作物主要生育阶段气候及其时段匹配年型的变化。找到了相互独立、浓缩大量信息、表征农业气候特点和变化的10个主成分因子;客观提练出滇中8种农业气候时段匹配年型及其气候特点。滇中作物生长旺季降水、日照变化比气温显著;20世纪60~70年代气候变化相对平稳;90年代以来光热水总量、各阶段气候主成分因子和时段气候匹配年型变化明显加剧。分析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需要考虑总时段气候三要素总量和气候的时段匹配年型两方面的变化。本文对应对气候变化、农业产量预测和气候影响评价有指导作用。
黄中艳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滇中
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模在ENSO事件中的作用被引量:15
2009年
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模(Subtropical Dipole Pattern,SDP)是印度洋存在的另一种很明显的偶极型海温差异现象,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有十分明显的表现.而目前有关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赤道印度洋地区,针对南印度洋地区的工作还比较少,特别是有关南印度洋海温与ENSO(EI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关系的研究.本文初步探讨了年际尺度上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型海温变化差异与ENSO事件的关系,发现SDP与ENSO事件有密切的联系,SDP事件就像连接正负ENSO位相转换的一个中间环节,SDP事件前后期ENSO的位相刚好完全相反.进一步,本文通过分析SDP事件前后期海温、高低层风、低层辐合辐散、高空云量和辐射等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南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在ENSO事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SDP在ENSO事件中的作用不仅涉及海气相互作用的正负反馈过程,还与热带和副热带大气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特别是与东南印度洋海温变化所引起的异常纬向风由赤道印度洋向赤道太平洋传播的过程等有十分直接的关系;同时,SDP对ENSO事件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尺度平均气流随季节的变换.
晏红明李崇银周文
关键词:ENSO循环
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年际年代际异常被引量:26
2009年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多种可以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气象要素指数的相关性特征,选取地面温度、海平面海陆气压差和500hPa高度3个要素,综合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指数。结果表明,该指数表征的东亚冬季风有明显的QTO和QFO周期振荡特征,这一特征与冬季风年代际背景有关,强冬季风年代背景下的振荡比弱冬季风年代背景下的振荡显著,同时该指数能很好地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强弱冬季风年的大气环流的结构及其相应的低纬度对流活动、海洋和高低层大气热力状况的分析表明,强弱冬季风活动不仅表现在中高纬度高低层大气环流变化的差异,在局地Hadley环流和赤道附近Walker环流、低纬度对流活动、海洋和大气的热力状况的变化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晏红明周文杨辉蔡云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指数大气环流年际变化
从2009年度Nature杂志看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0年
英国Namre杂志是世界著名的自然科学类综合学术期刊,代表着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最前沿研究动态。在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研究中,气候变化一直是NaCre杂志最关心的内容。随着气候变化加剧、社会瞩目度的不断上升,尤其是哥本哈根大会的助力,2009年度NaCre杂志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关注度比往年更高。
戴洋罗勇李秀萍
关键词: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大气科学
冬季亚洲大陆年际热力差异与中国气候的关系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DB16小波对50 a来南亚—东北亚热力差异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其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3.5 a以下的高频振荡时域内,其次年代际变化也是相对明显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尺度分离方法,将亚洲大陆热力差异中的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进行分离,进一步研究了年际尺度上亚洲大陆热力差异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上亚洲大陆热力差异与亚洲冬夏季风和中国夏季降水同样有一些联系:强(弱)热力差指数年对应的冬夏季风存在差异,中国夏季降水分布类似于第1(3)类雨带。另外,强(弱)指数年夏季东亚季风涌、对流活动分布等的变化均呈现出有利于中国北方降水偏多(偏少)的特征。
梁红丽晏红明肖子牛万云霞
关键词:热力差异年际变化季风环流降水
印度半岛热力变化对亚洲季风环流异常的影响
海陆分布不均匀热力差异的季节性变化是季风产生的原始驱动力,对季风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因此,大陆与海洋任何一方热状况的变化都有可能改变海陆热力差异,导致亚洲季风变异。以前的很多工作重点关注南亚区域对流层上层的季节性增暖...
晏红明杨辉王灵梁红丽
关键词:春末夏初季风环流
文献传递
印度半岛热力变化对亚洲季风环流异常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性变化是季风产生的原始驱动力,因此海洋和大陆任何一方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季风环流出现异常。本文探讨了欧亚大陆高、低层气温、南亚大陆和印度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特征,发现南亚大陆的印度半岛区域下垫面的季节性增暖出现最早,其增暖从春季就开始出现,比对流层上层增暖偏早约两个月,相应的低层经向海陆温度梯度由冬季型转为夏季型最早的区域出现在80°E附近。进一步分析了印度半岛下垫面热力异常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季风环流异常的关系,初步揭示了南亚区域高、低层气温变化的相互联系,发现印度半岛下垫面的迅速增温引起了大气的强感热加热,进而影响高、低层季风环流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春末夏初印度半岛暖下垫面的加热作用有利于亚洲夏季型季风环流建立偏早,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夏季季风环流的加强,而冷下垫面的作用则相反。
晏红明杨辉王灵梁红丽
关键词:春末夏初季风环流
云南干季月蒸发量与常规气象要素的关系被引量:11
2010年
基于112个站点干旱期4月39年蒸发皿蒸发量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8要素数据,应用EOF和典型相关分析,深入论证各常规气象要素与气候蒸发量的相关性,分析并比较各要素对蒸发量场总方差的解释能力;同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作为验证,并探寻多气象要素对蒸发量模拟的最优要素组合。结果显示,从单要素影响角度分析,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要素与蒸发量相关性的排列次序为: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平均地面温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水汽压>气压>降水量,这与蒸发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解释相一致。回归分析验证了典型相关的主要结果;单个常规气象要素中平均相对湿度对气候蒸发量的模拟效果最好;基于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和平均水汽压资料的前3个要素组合和全部5要素组合,分别是简便普通精度和高精度需求下常规气象要素推算模拟气候蒸发量的最优要素组合。本文加深了对气候蒸发量的相关认识,并对其模拟推算和空间分布量化有重要指导意义。
黄中艳
关键词:潜在蒸发量主成分分析
冬季亚洲大陆热力差异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除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外,亚洲大陆内部的南亚和东北亚区域也存在明显热力差异,这种热力差异的年代际特征比较明显,并在年代际尺度上与亚洲季风和中国夏季降水有很好的联系。本文通过尺度分离方法,将亚洲大陆热力...
梁红丽晏红明肖子牛
关键词:年际变化季风环流夏季降水
文献传递
中国甘蔗气候类型和特点的客观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依据作物生态学原理选定评价指标,应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全国甘蔗气候分类。划分的9类甘蔗气候区都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其气候特点既反映光、温、水时段分配匹配的差异,也反映气候要素总量差异,基于同一标准分析了各类甘蔗气候的利弊影响。提高了对于我国甘蔗气候的整体性客观认识,对甘蔗生产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
黄中艳
关键词:甘蔗气候类型系统聚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