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X012)

作品数:11 被引量:52H指数:3
相关作者:陈曙光姜正君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以人为本
  • 6篇人为本
  • 4篇科学发展观
  • 4篇发展观
  • 3篇人学
  • 3篇主义
  • 2篇马克思人学
  • 2篇本体论
  • 1篇形上之思
  • 1篇学科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哲学
  • 1篇哲学解读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生活
  • 1篇实体本体论
  • 1篇人本
  • 1篇人本价值
  • 1篇人本价值观
  • 1篇资本主义

机构

  • 7篇武汉大学
  • 5篇中共湖南省委...
  • 1篇湖南行政学院

作者

  • 10篇陈曙光
  • 1篇姜正君

传媒

  • 2篇探索
  • 1篇湖湘论坛
  • 1篇哲学研究
  • 1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上海行政学院...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中国延安干部...
  • 1篇中国井冈山干...
  • 1篇学校党建与思...

年份

  • 3篇2010
  • 8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被引量:27
2009年
陈曙光
关键词:以人为本形上之思社会生活
马克思人学范式革命的存在之维被引量:2
2009年
马克思于"存在论"的根基处发动了一场人学革命。在西方人学思想史上,实体本体论的僭妄已经成就了一种难以撼动的强大传统,西方传统人学因为本体论的错位而失去了深层的人学统帅根基,处于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悖论之中。费尔巴哈开启了感性直观本体论的新境界,但这只是实体本体论的内部颠覆与造反,是从理论人学的实体本体论阶段向实践人学的现代本体论阶段过渡的中介。实体本体论的彻底"崩塌"是在马克思开辟的"感性生活本体论"这一存在论的新境界中实现的。"感性生活本体论"是一种新的理路和原则,它终结了实体本体论的强大传统,克服了实体本体论的困境与悖论,开辟了一条能够通达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命的存在论道路。
陈曙光
关键词:人学实体本体论
“以人为本”研究:从解读走向深入——基于“关系”视角的研究综述被引量:3
2010年
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学术界随即掀起了研究热潮。其中,究竟如何厘清"以人为本"的内涵与边界,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纵观6年多来的研究,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与边界的认识从表层解读走向深入阐释,从"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对立关系"、"并列关系"等四个视角科学地厘定了"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与西方人本主义、中国民本思想,与物本、神本、资本、君本、官本,与以人民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人类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之间的关系,科学地阐明了"以人为本"的理论边界。
陈曙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学
科学发展观研究的基本特点、实践运用及其未来走向被引量:2
2009年
自2003年10月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以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特点展现为:研究重心从解读走向深入,研究旨趣从理论走向实践,研究方法由单一走向综合,研究论域从分散走向集中。5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涉及的选题主要有:社会发展观的历史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梳理,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哲学基础、思想资源、基本内涵、理论核心、理论贡献、理论体系、理论定位、实践运用等若干方面。
陈曙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回顾·反思·前瞻——五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述评被引量:8
2009年
"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五年多来,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热潮。研究的主要问题有:现实依据、哲学基础、思想资源、基本内涵、理论核心、理论贡献、理论体系、理论定位、实践运用等。但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前瞻未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世界意义及其限度;关于破解阻滞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矛盾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民主政治实现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对策;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国外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关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证研究等若干方面,将有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理论生长点。
陈曙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从空想到现实的发展
2010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以人为本"究竟何以可能、何以由空想跨越到现实,这并不是不证自明的问题。"以人为本"在中西历史文化长河中思想丰富源远流长,却由于理论本身的缺陷停留于空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革命,克服了以往一切人学理论的缺陷,使"以人为本"超越空想,立足科学,成为现实的可能;当代中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人为本"回归现实,直面生活,正在实现由可能到现实的跨越。
姜正君
关键词:以人为本空想
关于“以人为本”的跨学科对话
2009年
当前,各学科对"以人为本"的研究不可谓不多,然而各学科大都从自身的学术框架中提出问题,很难推进研究的深入,跨学科联合攻关已是当务之急。从不同的学科的角度对"以人为本"的"人"进行理解,对于深化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将大有裨益。
陈曙光
关键词:以人为本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
2009年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可以从以下本质定位、核心定位、性质定位、品格定位、价值定位、主体定位、功能定位,归属定位八个方面来把握。
陈曙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
“物质”是人之存在的“本体”吗?被引量:1
2009年
存在论承诺是马克思人学不可或缺的意义维度。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思想,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我的解读,马克思是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感性生活"确立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基础就是"感性生活本体论"。那么,"物质"何以不能成为人之存在的本体呢?从理论上说,人的"感性对象"≠"感性活动";从现实来看,人的"直观形式"≠"人本身";从本质上说,人的"存在"≠"物质"。因此,"物质"作为人之存在的"本体"不能成立,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不能归结为物质本体论。
陈曙光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物质本体论
对“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被引量:6
2009年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第一,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类向度,但要防止无视其他物类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集体向度,但要防止用集体压制个人的集体专制主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个体向度,但要防止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第二,以人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不是以个别人、少数人、个别阶级、阶层、政党或特权集团的利益为本,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三,"什么人"以人为本?从广义上讲,人人都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从狭义上讲,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指"本体",而是指"根本"。
陈曙光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解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