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2131051)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4
相关作者:姚杨倪龙姜益强李炳熙余延顺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数学模型
  • 2篇水层
  • 2篇热泵
  • 2篇含水
  • 2篇含水层
  • 2篇传热
  • 1篇单井
  • 1篇地下换热
  • 1篇地下换热器
  • 1篇地下水
  • 1篇地源
  • 1篇地源热泵
  • 1篇多流
  • 1篇渗流
  • 1篇水交换
  • 1篇土壤源
  • 1篇土壤源热泵
  • 1篇热交换效率
  • 1篇流动特性
  • 1篇流态

机构

  • 4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姜益强
  • 4篇倪龙
  • 4篇姚杨
  • 3篇李炳熙
  • 1篇余延顺

传媒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传热模型被引量:6
2009年
为了研究循环单井复杂的传热特性,依据能量守恒建立了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耦合传热模型.并将井管壁和井孔壁的换热包含于控制方程中,便于含水层、井孔、井管温度场的整场求解;在含水层传热中,考虑了热弥散的影响.然后,对循环单井现场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过程显示出模型的输出对含水层渗透系数和热弥散度最为敏感,尤其是热弥散度,有无热弥散效应对模型的输出影响重大,应在模型中考虑热弥散效应.模拟结果表明,抽水温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误差在10%以内,也表明建立的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传热模型是正确的,能够用于实际.
倪龙姜益强姚杨马最良李炳熙
关键词:数学模型传热
循环单井的传热特性被引量:5
2009年
依据能量守恒建立了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耦合传热模型,并通过现场试验的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针对典型循环单井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暖季期间,循环单井抽水温度变化剧烈,变化量达7.℃,这降低了系统应对突发负荷的能力,增加了热泵机组的耗功.井孔与含水层之间的原水交换承担了近23.4%的负荷,且基本不随时间变化.循环单井对含水层的热影响范围不大(14.m),因此,多口循环单井的井间距可以较小(如15.m).
倪龙姜益强姚杨马最良李炳熙
关键词:数学模型传热特性
循环单井地下水多流态流动特性被引量:9
2010年
为研究循环单井地下水流动机理,引入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建立了循环单井地下水多流态流动的统一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将流量边界移至井口,并将井孔壁的流入流出边界转换为求解区域,避免了流量大小和分布的预先给定。应用该模型对一典型循环单井的地下水流动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循环单井运行时,含水层上部产生回灌效应,下部产生抽水效应,地下水通过井孔壁与含水层进行质量交换,算例中循环单井的原水交换比达到29.6%。
倪龙余延顺姜益强姚杨马最良李炳熙
关键词:地下水流态管流渗流
循环单井与含水层的原水交换被引量:9
2010年
建立了循环单井地下水流动和换热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现场试验的数值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采用原水交换比和原水交换负荷比定量描述了循环单井的原水交换现象。对于典型算例,循环单井的原水交换比为29.6%,原水交换负荷比为23.4%,且基本不随时间变化。原水交换的存在,使得循环单井的热交换效率大大高于土壤源热泵闭式地下换热器,承担负荷的能力也显著提高。
倪龙姜益强姚杨马最良
关键词:单井含水层水交换土壤源热泵热交换效率地下换热器
抽灌同井季节性储能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探究抽灌同井季节性储能的可能性和潜力,采用经过现场试验验证过的数学模型对抽灌同井常年运行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以抽回水温度为基础建立了季节性储能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由于热贯通的存在,前一个运行周期会对后面运行周期的抽水温度产生重大的影响,证实抽灌同井出现了明显的季节性储能现象.当负荷基本平衡时,逐年的抽水平均温度和储能比基本保持不变.对于北京地区夏冬运行模式,此时季节性储能提供了约73%的低位热量和24%的热汇.而当累积负荷不平衡时,热源井的抽水温度出现明显升高或降低,严重时使热源井失效.
倪龙姜益强姚杨马最良
关键词:地源热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