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TG2000016210)
- 作品数:17 被引量:253H指数:11
- 相关作者:翟保平张孝羲王正军李典谟申科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金毛弓背蚁行为谱与社会分工的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本研究在室内模拟自然蚁巢的结构和条件下 ,使用个体标记和直接观察法对一巢金毛弓背蚁Componotustonkinus的行为类型和社会分工进行了研究。共 34只来自同一巢穴的工蚁被标记。在持续一周的观察过程中对每只蚂蚁所执行的每种行为的频率进行了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金毛弓背蚁可以区分出 12种基本行为类型 ;该蚂蚁的成员大致可以分为 5个功能组 ,即繁殖 (蚁后 1个 )、觅食 (由 10个工蚁组成 ,主要负责觅食 )、巢穴内的维护及护育 (由 16个工蚁组成 ,主要负责巢穴的维修、清理及护育 )、巢穴的防卫 (包括 3个工蚁 ,行巢穴防卫 )及不活跃型 (含 5个工蚁 )。
- 王正军刘志斌张爱兵李典谟
- 关键词:行为谱社会分工
- 棉铃虫蛹期土壤水分对其种群发生的影响被引量:33
- 2003年
- 1 999~ 2 0 0 0年在室内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棉铃虫蛹期的不同阶段土壤水分状况对其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的影响 ,以及对出土成虫的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和不同时间土壤浸水对棉铃虫的入土和化蛹无影响 ,但却能显著影响其羽化和出土。此期土壤干燥 (土壤相对含水量≤ 2 0 % )对棉铃虫的羽化出土十分有利 ,大于 40 %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其羽化出土不利 ,饱和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对棉铃虫的影响则是毁灭性的 (羽化出土率≤ 1 0 % ) ;而棉铃虫入土后的第 2天、第 3天和第 1 0天土壤浸水对其羽化出土的影响也很大 ,羽化出土率分别为 1 6.33%、9.2 8%和 2 1 .0 5 %。此外 ,土壤水分状况通过影响棉铃虫的土中虫态而间接影响出土成虫的存活、卵巢发育、交配和产卵 ,乃至下代卵的孵化 ,进而影响下代种群的发生。
- 陈法军翟保平张孝羲
- 关键词:棉铃虫蛹期土壤水分种群发生化蛹
- 麦田蚜虫自动计数研究被引量:27
- 2006年
- 准确估计害虫种群密度是进行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为了减轻麦蚜虫抽样调查的难度,提高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设计了一套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蚜虫数量自动计数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麦田中诱集蚜虫的黄色粘板照片作为图像处理的数据源,通过图像分割与连通区域标记算法完成对黄板上蚜虫的自动计数。田间应用的结果表明黄板能较好的诱集到蚜虫,黄板图像单调的背景适合于计算机进行自动计数分析,自动计数的准确率达93.88%以上。
- 张建伟王永模沈佐锐
- 关键词:自动计数黄板数字图像
- 不同施肥水平对水稻上白背飞虱种群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3年
- 研究了施不同水平有机肥和化肥的钵栽水稻 (汕优 6 3)上白背飞虱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有机肥 (腐熟猪粪 )和化肥 (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 )分别设低 (N 2 0 0、P 2 30和K 95mg/钵 )、中 (N 40 0、P 46 0和K 190mg/钵 )和高 (N6 0 0、P 6 90和K 2 85mg/钵 ) 3个水平处理 ,于移栽前施于盆钵中 ,施肥 1周后的稻苗 (2 7d龄 )供试。结果表明 ,当施肥水平较低时 ,各种群参数在两类肥料处理间的差异较小 ;但当施肥提高至中、高水平时 ,与施化肥相比 ,施有机肥水稻上的白背飞虱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显著降低 ,若虫历期较长 ,产卵历期较短 ,产卵量较小 ,种群内禀增长率明显降低。表明与施化肥相比 ,施有机肥明显不利于白背飞虱种群的增长。
- 蒋明星程家安
- 关键词:施肥水平水稻白背飞虱种群化学肥料
- 基于GIS和GS的棉铃虫卵空间分布与动态分析被引量:35
- 2004年
- 以河北省中南部面积为 93 53 9平方公里 (约占河北总面积的 51 5% )的区域作为研究区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对 1980~ 1997年的来自 3 6个监测点的二代棉铃虫卵的密度数据进行了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卵在所研究的尺度上存在空间相关性 ,但各年空间相关的程度均较弱且随年份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空间变异成分所占比例的变化范围为 3 54%~ 61 67% ,其相关程从 115 92km到 487 0 8km。时间序列分析表明 ,卵的发生数量始终处于波动状态 ,其中 1980~ 1991年维持在低水平的波动状态 ,其发生的平均密度为 3 3 0粒 百株 ,变化范围为 12 2~ 70 6粒 百株 ;而 1992~ 1997年在高水平波动 ,其平均密度为 1877粒 百株 ,变化范围为 2 64~ 40 2 3粒 百株。空间模拟结果表明 ,各年的卵在空间均呈现聚集分布的格局 ,但聚集程度依据其空间相关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不同。从发生的地域特点看 ,从东北至西南 ,卵的发生程度逐渐趋重 ,其中西部的阜平县、曲阳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等地以及南部的邯郸市、磁县、临漳县、魏县等地发生最重 ,而东北的遵化市、玉田县、丰润县、唐山市、丰南县等地最轻。卵的密度的各个等级不仅在地域上存在差异 ,而且随时间发生变化 ,从整体发生情?
- 王正军李典谟谢宝瑜
- 关键词:棉铃虫地理信息系统地统计学
- 棉铃虫发生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及其长期灾变预警被引量:19
- 2003年
- 本文分析了山东郓城 2 6年 (1974~ 1999)、德州 2 2年 (1978~ 1999)和江苏丰县 2 0年 (1980~ 1999)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关系及其时空动态规律 ,并选出相关显著程度P <0 0 5概率水平、空间分布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而稳定的组合作为关键预测因子组建了郓城、德州棉铃虫三代卵 ,丰县棉铃虫二代卵的预测模型 ,并筛选出最优长期灾变预警模型。结果表明 :①北太平洋海温场与棉铃虫种群数量消长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遥相关区域 ,其位置及范围随时间变化 ,但存在若干呈现出空间稳定性和时间持续性的大面积相关显著区域。②郓城棉铃虫三代卵量和丰县棉铃虫二代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区分布形式很相似 ,与前两年 1月份北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存在大片相关显著的区域 (35°~ 5 5°N ,135°E~ 135°W) ,持续时间达 4个月之久 ;而德州棉铃虫三代卵量与前两年 7~ 9月份北太平洋低纬度海温有大范围相关显著区 (1°~ 17°N ,16 5°E~ 12 0°W)。③用前两年 1~ 11月份北太平洋海温场相关显著区内各格点的月平均海温距平的平均值做因子建立了棉铃虫长期灾变预警模型 ,预测检验结果表明 :郓城棉铃虫三代卵 6年 (1994~ 1999)中报准 5年 ,丰县棉铃虫二代卵 5年 (1995~ 1999)中报准
- 秦淑莲翟保平张孝羲屈西峰姜玉英
- 关键词:棉铃虫海温
- 白背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季节动态被引量:5
- 2005年
- 自1979年以来,在广东省肇庆市设置诱虫灯监测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之间.全年高峰有些年份是早稻高峰,而有些年份则是晚稻高峰.末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24年发生高峰日的日诱获数量、旬平均诱获数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白背飞虱的发生严重,而9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较轻.
- 陈文龙申科彭华黎坚张润杰
- 关键词:水稻害虫白背飞虱灯诱种群
- 遥感技术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途径与进展被引量:19
- 2003年
- 结合雷达、航空和卫星遥感本身的特点 ,从害虫本身、害虫所造成的危害、影响害虫发展的环境因子三方面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区域性害虫的早期监测及预测中的应用途径与最新进展。针对害虫本身的个体大小、可动性和种群所在空间尺度的影响 ,作者强调应发挥不同遥感系统各自独特的优势 ,同时 ,综合应用“3S”技术和时空模型方法 ,才能够实现害虫动态的可视化、立体化、实时化和精确化监测及预测。
- 王正军张爱兵李典谟
- 关键词:遥感昆虫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