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1AA211081)

作品数:9 被引量:254H指数:8
相关作者:庄杰云程式华曹立勇郑康乐占小登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水稻
  • 5篇基因
  • 3篇杂交
  • 3篇杂交水稻
  • 3篇分子标记
  • 3篇分子标记辅助
  • 2篇性状
  • 2篇性状基因
  • 2篇叶枯病
  • 2篇杂交水稻新组...
  • 2篇数量性状
  • 2篇数量性状基因
  • 2篇水稻新组合
  • 2篇抗白叶枯病
  • 2篇抗病
  • 2篇枯病
  • 2篇分子标记辅助...
  • 2篇高产
  • 2篇白叶枯
  • 2篇白叶枯病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浙江大学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水稻研究...

作者

  • 6篇庄杰云
  • 4篇曹立勇
  • 4篇程式华
  • 3篇郑康乐
  • 3篇占小登
  • 2篇夏英武
  • 2篇李仕贵
  • 1篇何平
  • 1篇袁爱平
  • 1篇王玲霞
  • 1篇舒庆尧
  • 1篇谢建坤
  • 1篇包劲松
  • 1篇吴先军
  • 1篇王玉平
  • 1篇朱军
  • 1篇樊叶杨
  • 1篇马炳田
  • 1篇屠国庆
  • 1篇李润植

传媒

  • 2篇Journa...
  • 2篇作物学报
  • 2篇杂交水稻
  • 1篇Acta B...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生物数学学报

年份

  • 4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利用一个水稻RIL群体定位控制淀粉特性的QTL(英文)被引量:11
2003年
利用一个由籼粳(Oryza sativa L.)杂交发展成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研究影响淀粉特性的遗传因子,测定了一系列淀粉特性有关性状,包括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淀粉糊粘度、胶的质地、糊化温度、热学特性、回生特性等22个参数。共定位了44个QTL,分布在第2~6、8、9、11染色体上,每个性状所定位的QTL在1到4个不等。其中有2个是主基因,一个是第6染色体上的Wx基因,它控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淀粉糊粘度、胶的质地、回生特性等性状,另一个是第6染色体上的alk基因,它控制糊化温度与热学特性等性状,其他QTL都是微效基因,在第9染色体上RZ404和G295区间系首次检测到,它控制淀粉胶的硬度(hardness)、胶粘性(gumminess)、咀嚼性(chewiness)、回生淀粉的最高糊化温度、回生率等性状,这些性状都未曾研究过。
包劲松Harold CORKE何平朱立煌
关键词:水稻RIL群体淀粉特性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中9优1176被引量:4
2006年
中9优1176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育成带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恢复系R1176后,再用其与印水型胞质不育系中9A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参加江西省和浙江省区试及各地试种示范,表现抗性较强,高产稳产,米质较优,适应性广,易于制种,2005年3月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
曹立勇张佩胜应婉琴占小登吴伟民庄杰云程式华
关键词:杂交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
水稻早世代稳定特异性的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利用9个具有早世代稳定遗传特性的水稻品系和7个栽培稻作为主体亲本杂交配组,在130个组合F2群体963个株系中,发现28个组合中出现73个稳定株系。遗传分析表明水稻早世代稳定既不是质量性状遗传也不是数量性状遗传,是按株群分离的遗传方式,出现稳定株系的组合F1群体发生了分离,F2群体中既有性状不分离的稳定株系又有孟德尔式的分离株系。选用168对SSR引物对其中32个稳定株系及同组合中的分离株系进行了标记分析,选用了26个ISSR引物对8个稳定株系和分离株系进行标记,结果表明,稳定株系F2、F3及其F1单株具有一致的SSR标记,都是纯合的,且双亲的标记都出现在后代,其标记位点在后代的染色体上同时出现;F2分离株系及F1单株的分子标记表现为杂合。大部分早世代稳定株系在RM276、RM258、RM248、RM1等标记位点都高频率地出现非父母标记带型。ISSR标记稳定株系时,有时出现母本带,父本带消失;有时出现双亲部分标记带型组合;有时出现非父、母带型。推测水稻早世代稳定是在遗传因子作用下,在杂交受精或合子早期发育中发生了双亲染色体重排,形成纯合的F1单株。
周黎军吴先军李仕贵
关键词:早世代稳定SSR标记ISSR标记
水稻株高、抽穗期和有效穗数的QTL与环境的互作分析被引量:60
2003年
株高、抽穗期和有效穗数是水稻的重要农艺性状 ,合适的株高、抽穗期和有效穗数对水稻的高产稳产是至关重要的。该实验应用中 15 6 谷梅 2号的重组自交系 (RIL)群体 ,建立由 16 8个DNA分子标记组成的遗传连锁图 ,以一年两季作为不同的环境效应 ,对水稻株高、抽穗期和有效穗数进行了非条件和条件QTL定位 ,在非条件QTL定位中共检测到 7个株高QTLs、5个抽穗期QTLs和 3个有效穗数QTLs和 10对加加上位性互作位点 ,条件QTL定位结果表明 ,抽穗期这一性状对株高和有效穗数QTLs的表达既有抑制作用 。
袁爱平曹立勇庄杰云李润植郑康乐朱军程式华
关键词:加性效应
抗白叶枯病杂交水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被引量:88
2003年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回交 ,育成了带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 Xa- 2 1的两个杂交水稻恢复系 R80 0 6和 R1176 ,所配的杂交水稻组合中优 6号、中优 1176在中国南方稻区及多个省级区试中表现抗病、优质、高产 ,具有较广的商业开发潜力。
曹立勇庄杰云占小登郑康乐程式华
关键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性
水稻CMS-DA育性恢复基因定位及其互作分析被引量:52
2002年
在由 2 10个测交组合组成的协青早A (协青早B 密阳 4 6 )F6 群体中 ,构建了由 12 9个RFLP、SSLP组成的连锁遗传图谱。应用QTL分析方法 ,对水稻矮败型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进行了定位。检测到一个主效基因和 3个效应较小的QTL(qRf 1、qRf 10 1、qRf 5 ) 。
谢建坤庄杰云樊叶杨屠国庆夏英武郑康乐
关键词: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定位水稻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国稻3号被引量:9
2006年
国稻3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出带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恢复系中恢8006后,再与印水型胞质不育系中8A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参加江西省区试及各地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达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抗性强,适应性广,2004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曹立勇何立斌占小登庄杰云程式华
关键词:杂交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s定位及其互作分析被引量:14
2006年
以协青早B/密阳46所构建的RIL群体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设置海南和杭州两地遗传试验,应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检测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和G×E互作效应的遗传分析方法,对水稻柱头外露率(%)进行QTL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明显表现出海南较高(21.83%)而杭州较低(8.35%)的趋势.试验检测到1个主效应QTL(qSE6-1),其LOD值高达28.16,对性状表型的贡献率为14.14%,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母本,加性效应为5.10%,不存在显著的GE互作.试验还检测到3对显著的加性×加性双基因互作,上位性互作性效应和贡献率相对较小,且与环境不存在显著的互作.
沈圣泉庄杰云包劲松舒庆尧夏英武
关键词:水稻RIL群体QTL定位上位性效应柱头外露率
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抗稻瘟病分析被引量:11
2006年
利用31个稻瘟病菌株对由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以不具有主效抗性基因的丽江新团黑谷为轮回亲本的一套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和8个抗性基因组合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基因的抗谱存在显著差异,其中IRBLZ-Fu(Pi-z)I、RBLZ5-CA(Pi-z-5)I、RBLZt-T(Pi-z-t)I、RBL9-W(Pi-9(t))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3%、97%、90%和96%,可初步认为Pi-z、Pi-z-5、Pi-z-t、Pi-9(t)为广谱抗性基因;不同抗性基因组合的抗谱均较其亲本宽,主要表现为抗性基因间的互补效应和积加效应,本研究为基因聚合培育广谱持久的抗性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付崇允王玉平马玉清王玲霞马炳田李仕贵
关键词: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抗性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