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51321005)

作品数:40 被引量:655H指数:16
相关作者:孙宏斌郭庆来沈沉梅生伟汤蕾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电气工程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机械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电力
  • 14篇电网
  • 13篇电力系统
  • 8篇风电
  • 6篇能源
  • 5篇电压
  • 5篇分布式
  • 4篇调度
  • 4篇暂态
  • 4篇网络
  • 4篇微电网
  • 4篇连锁故障
  • 3篇电动
  • 3篇电压稳定
  • 3篇端口
  • 3篇振荡
  • 3篇智能电网
  • 3篇自律分散
  • 3篇互联
  • 3篇基于端口

机构

  • 42篇清华大学
  • 5篇学研究院
  • 3篇国网福建省电...
  • 2篇广东电网公司
  • 2篇国网甘肃省电...
  • 2篇陕西省地方电...
  • 2篇国网河南省电...
  • 2篇广东电网有限...
  • 1篇东北电力大学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新疆科技厅
  • 1篇国网新疆电力...
  • 1篇国网甘肃省电...

作者

  • 16篇孙宏斌
  • 12篇郭庆来
  • 10篇沈沉
  • 9篇梅生伟
  • 7篇汤蕾
  • 5篇代贤忠
  • 5篇王彬
  • 5篇刘锋
  • 5篇陈颖
  • 5篇黄少伟
  • 4篇张雪敏
  • 4篇吴文传
  • 4篇黄天恩
  • 3篇陈润泽
  • 3篇林韩
  • 3篇陈来军
  • 2篇王志文
  • 2篇张永旺
  • 2篇张伯明
  • 2篇赵峰

传媒

  • 14篇电力系统自动...
  • 6篇中国电机工程...
  • 6篇电网技术
  • 2篇高电压技术
  • 2篇电工电能新技...
  • 2篇电力系统保护...
  • 2篇第36届中国...
  • 1篇电机与控制学...
  • 1篇中国电力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控制理论与应...
  • 1篇电工技术学报
  • 1篇电力自动化设...
  • 1篇电力建设
  • 1篇南方电网技术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7
  • 6篇2016
  • 22篇2015
  • 9篇2014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复杂电网脆弱线路辨识
为了有效、准确地辨识复杂电网中的脆弱输电线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洞理论的脆弱线路辨识方法。该方法根据N-1安全校验下输电线路分别在拓扑结构和潮流分布上的相关性,衍生出输电线路为节点的双向结构相关性网络和状态相关性网络...
范文礼张雪敏梅生伟黄少伟魏巍
关键词:结构洞理论复杂网络连锁故障
文献传递
基于脆弱线路辨识的连锁故障阻断方法
连锁故障阻断是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的前提,融合脆弱线路辨识的连锁故障阻断为连锁故障预防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脆弱线路辨识的连锁故障阻断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K核分解的脆弱线路辨识方法;其次,...
范文礼张雪敏梅生伟张文一黄少伟魏巍
关键词:复杂网络
文献传递
考虑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就地控制方法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随着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发展,其峰值充电负荷占全网负荷的比例日益上升,给电网的静态电压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试图将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纳入电力系统安稳控制,从而减少这一影响。提出了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三种控制方法:灵敏度控制方法、理想控制方法以及下垂控制方法,并对其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三种方法都能够达到提升系统负荷裕度的目的,但其中的下垂控制方法更适合实际控制应用。将下垂控制应用到新英格兰39节点系统,在不同渗透率和不同充电速率情况下分析其对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垂控制能够明显提高系统负荷裕度,是一种有效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就地控制方法。
肖勇张明晔张永旺郭庆来赵伟孙宏斌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压稳定性充电控制负荷裕度
针对甘肃电网的高载能企业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荷-网-源”协调控制被引量:5
2015年
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的快速推进,由于传输容量限制、调峰能力不足、备用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弃风、弃光问题日益严峻。针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分析了负荷侧的高载能企业的调控特性,结合高载能企业的经营现状,分析得出高载能企业具备参与电网调节、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的能力,提出了考虑高载能企业的"荷-网-源"协调控制的思路,建立了考虑高载能企业隐私的分布式调度的闭环协调求解模型,并通过算例初步展示了"荷-网-源"协调的效益。
李明杨烈銮王维洲孙宏斌王彬晋宏杨
关键词:电网分布式调度
能源互联网供能质量综合评估被引量:31
2016年
由于现有算法的限制和约束,面向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评估方法不适用于含多种分布式能源的能源互联网。为了得到能源互联网综合质量情况,需要提出面向多种分布式能源的综合评估方法。基于国家电能质量、室内空气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出了将动态权重函数、二维惩罚函数、突变决策理论和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用于能源互联网供能质量综合评估的应用思路。最后,采用2个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并得到了能源互联网供能质量的综合指标数值和等级评估结果。
付学谦孙宏斌郭庆来张秀容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综合评估
电动汽车集群内的递阶分散最优充电方法被引量:2
2015年
电动汽车未来有望以集群(例如大型充电站内的电动汽车)形式参与电网调度。收到电网下发的集群优化充电调度指令后,集群代理需优化集群内的电动汽车充电功率以追踪电网指令。该追踪问题是一个大规模的优化问题,难于集中式求解。提出一种递阶分散优化算法求解该问题。集群代理下发协调信息,各电动汽车根据协调信息分布式地优化自身充电功率,并向代理返回迭代信息,通过迭代求得问题的最优解。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对集群代理和单辆汽车的优化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算法改进。通过数值实验发现所提方法具有很快的计算速度,尤其适用于求解大规模电动汽车集群内的追踪问题。
李正烁郭庆来孙宏斌辛蜀骏
关键词:电动汽车分散优化
考虑风险约束的高载能负荷—风电协调调度方法被引量:9
2019年
由于可离散调节的高载能负荷不适用于在短时内连续调节的特点和风电出力的不确定性,高载能负荷参与消纳风电时,会导致负荷用电与风电出力不匹配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计及负荷方风险约束的高载能负荷—风电协调调度方法。首先,基于风电可接纳区间的概念和风电场出力概率密度分布,建立电网对风电的接纳能力的模型。接着,根据电网接纳能力外的弃风情况,构建了与高载能负荷用电计划增量和风电弃风量相关联的风险约束,使负荷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由于风电不足导致的负荷增量与风电新增发电量不匹配的风险。然后,基于高载能负荷调节对风电可接纳区间的影响,建立了以风电消纳为目标的鲁棒机组组合模型,保证线路容量约束的满足。最后,在IEEE RTS-79系统中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高载能负荷侧的保守程度对协调调度的影响。
晋宏杨孙宏斌牛涛牛涛郭庆来
关键词:机组组合鲁棒优化
基于双层规划的非线性鲁棒电力系统稳定器参数整定方法被引量:4
2014年
使用先进的励磁控制技术是改善电力系统稳定性和动态品质的有效手段。采用反馈线性化和鲁棒控制理论设计的非线性鲁棒电力系统稳定器(NR-PSS)是一种先进的励磁控制装置。在深入研究电力系统稳定器(PSS)参数整定原理和NR-PSS现有参数整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规划的NR-PSS线性部分参数整定方法,以满足阻尼频带宽和控制代价低两方面要求。通过等价非线性规划可求出最优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所提出方法设定的参数可以改善NRPSS的控制效果。
王宏魏韡潘艳菲张雪敏梅生伟
关键词:电力系统稳定器参数整定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
大规模风电集中接入对电力系统暂态功角稳定性的影响(二):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6
2015年
该文作为2篇系列文章的第2篇,重点分析双馈风机组成的大规模风电场集中接入电力系统后影响系统暂态功角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第1篇文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扩展等面积定则,讨论了同步机出力调整、风电渗透率和风电场选址等因素起主导作用时,电力系统暂态功角稳定性的变化。然后,从暂态功角稳定的角度出发,总结出风电接入情况下指导电力系统规划和调度的一般规律。最后,通过在双机互联系统上进行的数值仿真验证所提规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从本质上看,各种因素的变化如果有助于减小前向机群的有功出力,则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暂态功角稳定水平。
汤蕾沈沉张雪敏
关键词:双馈风机风力发电暂态功角稳定电力系统
光伏微电网分层式综合保护体系设计被引量:5
2015年
光伏微电网具有短路电流幅值小、潮流方式灵活、储能容量比例高等特点,其可靠运行需要有完善的保护体系予以支撑。针对上述需求,设计分层式的微电网综合保护体系。该体系以期尽量减小微电网发生故障造成的损失为目标,由基于相位与幅值比较的集中式继电保护、快速储能出力调节控制和紧急控制策略等三部分构成。进一步,通过在PSCAD/EMTDC环境中构建了微电网仿真模型,分析对比了所设计的分层式综合保护体系与传统防护方式的性能差异,验证了分层式综合保护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陈任峰黄少伟王志文吴迪王健陈晓东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