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75037)

作品数:15 被引量:66H指数:6
相关作者:董川李建晴卫艳丽卞伟刘毓芳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晋中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理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荧光
  • 9篇蛋白
  • 8篇牛血清白蛋白
  • 7篇光谱
  • 6篇相互作用
  • 5篇荧光光谱
  • 5篇光谱法
  • 4篇荧光光谱法
  • 4篇荧光猝灭
  • 4篇猝灭
  • 4篇DNA
  • 3篇电荷
  • 3篇电荷转移
  • 3篇亚甲基
  • 3篇四氢
  • 3篇四氢萘
  • 3篇小牛胸腺
  • 3篇甲基
  • 3篇分子
  • 3篇分子内

机构

  • 16篇山西大学
  • 7篇晋中学院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中医学院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15篇董川
  • 9篇李建晴
  • 8篇卫艳丽
  • 3篇卞伟
  • 3篇刘毓芳
  • 2篇魏玉霞
  • 2篇袁勇
  • 2篇侯晓丽
  • 2篇李俊
  • 1篇李海鹏
  • 1篇马旭文
  • 1篇双少敏
  • 1篇赵春贵
  • 1篇李俊芬
  • 1篇许志成
  • 1篇申仲妹
  • 1篇李晓莉
  • 1篇裴晓丽
  • 1篇郭丽敏
  • 1篇郭建民

传媒

  • 6篇分析科学学报
  • 4篇光谱实验室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化学学报
  • 1篇第五届全国化...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蛋白质的室温磷光法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提出了牛血清蛋白(BSA)和人血清蛋白(HSA)的室温磷光法,蛋白质的磷光主要来自于包埋于其中的色氨酸残基,并对影响其室温磷光强度的的各种因素:如重原子浓度,酸度,除氧剂浓度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测定痕量HSA和BSA的室温磷光法。该法是以KI为重原子微扰剂,在水溶液中用Na2SO3化学除氧后,以287nm为激发波长,BSA和HSA在443nm左右的磷光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在此条件下它们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10-6—8.6×10-5mol/L和3×10-6—13×10-5mol/L,检出限分别为:2.20×10-7mol/L和4.10×10-7mol/L。同时,还对它们的光谱性质如荧光、磷光寿命,偏振等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BSA中色氨酸残基有两种荧光衰减形式,HSA则只有一种衰减形式,它们的磷光属于长寿命磷光,都能引起光的偏振。
申仲妹郭建民卫艳丽董川
关键词:牛血清蛋白室温磷光
铽离子探针法研究单宁酸与伴清蛋白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06年
以pH7.4、含有0.1mol?L-1NaCl的0.01mol?L-1Hepes为缓冲液,在(25±0.2)℃,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单宁酸(TA)与伴清蛋白(apoOTF)的相互作用.由蛋白内源荧光测定表明:TA分别与apoOTF,TbN3+-apoOTF和TbN3+-apoOTF-TbC3+结合形成1∶1配合物,其表观结合常数(KA)分别为7.15×105,4.16×106和3.77×106mol-1·L.以Tb3+敏化荧光测定表明:TA与Tb3+可形成1∶2配合物,且TA与Tb3+的结合能力大于apoOTF与Tb3+的结合能力.3TA-Tb2+配合物也可与该蛋白结合形成1∶1复合物,其KA为1.86×105mol-1·L.
赵春贵李晓莉李海鹏杨斌盛董川
关键词:单宁酸荧光光谱
2种卤代荧光素滤纸基质室温磷光特性及其与DNA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对四溴荧光素(TBF)、四氯四溴荧光素(TTF)两种卤代荧光素滤纸基质室温磷光光谱(PS-RTP)特性及其与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BF和TTF的PS-RTP的最大λex/λem为526/652nm和557/699nm;酸度实验表明:两种物质在碱性范围内有强发射。小牛胸腺(DNA)的存在会使TBF和TTF的PS-RTP强度发生变化;偏振实验表明:TBF、TTF与DNA的作用方式有嵌插作用;TBF和TTF的磷光寿命分别为136.4ms和131.0ms属长寿命磷光。
李建晴侯晓丽魏玉霞董川
关键词:四溴荧光素DNA
二碘荧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用荧光光谱法和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水溶液中二碘荧光素(DI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结合反应。研究表明BSA与DIF的结合数为n=1.05。其平衡常数KA=6.76×105L/mol。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算了给体(BSA)受体(DIF)间的距离r=2.36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59。实验表明,二碘荧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造成的荧光猝灭为单一的荧光静态猝灭过程。
郭彦青李建晴卫艳丽董川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
光谱法研究巯嘌呤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巯嘌呤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分子间的相互结合反应。测得巯嘌呤与BSA、HSA反应的结合平衡常数分别为:2.39×103L/mol、1.28×103L/mol。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算了给体(BSA和HAS)与受体(巯嘌呤)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用同步荧光法考察了巯嘌呤对BSA和HAS构象的影响。证实了巯嘌呤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
卞伟袁勇卫艳丽董川
关键词:荧光猝灭巯嘌呤牛血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
一种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2009年
摘要:基于-种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简称KDTN)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提出了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分光光度法。在激发波长(λex)为430nm,最大发射波长λem)为530nm及选定的试验条件下,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线性范围为6.8-204.0mg·L-1,线性回归方程△F=0.5836ρ-1.7917,相关系数为0.9991,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4mg·L-1,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9.9%~102.O%。
刘毓芳李建晴董川
关键词: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牛血清白蛋白
两种卤代荧光素与DNA作用荧光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对四溴荧光素(TBF)、四氯四溴荧光素(TTF)两种卤代荧光素与DNA作用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BF和TTF的最大λex/λem为518/540 nm和540/560 nm,DNA的存在会使TBF和TTF的荧光强度发生变化;荧光猝灭实验和偏振实验表明:TBF与DNA的作用方式可能是沟槽键合和嵌插作用,而TTF嵌插在了DNA碱基对之间;盐效应实验表明:溶液离子强度的大小会影响TBF和TTF与DNA的作用;荧光法测得TBF和TTF与DNA的结合常数为1×106和2×106L.mol-1,结合位点数为0.62和0.16。
李建晴侯晓丽魏玉霞董川
关键词:四溴荧光素DNA荧光特性
荧光法研究可可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7
2008年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可可碱这种生物碱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结合反应。测定了可可碱与BSA反应的结合平衡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并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考察了可可碱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证实了可可碱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可可碱的加入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有影响。
卞伟袁勇董川裴晓丽
关键词:可可碱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
金属离子对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Fe3+、Cu2+、Pb2+三种离子对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三种金属离子分别存在时能增强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作用及二者的结合作用,使体系的猝灭常数及结合常数增大,且影响顺序为Fe3+>Cu2+>Pb2+。实验表明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在物质的贮存、运转、代谢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刘毓芳李建晴董川
关键词:金属离子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研究维生素B_1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合作用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对维生素B1的包合作用。在固定维生素B1浓度和改变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浓度的情况下,维生素B1的荧光发射波长的变化以及荧光强度的增强表明了包合物的形成,用荧光双倒数法计算了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维生素B1的包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在pH=7.4的体系中,β-环糊精对维生素B1的包合能力最强,且四种环糊精与维生素B1的包合物的包合比均为1∶1。
卞伟王宁董继雄卫艳丽董川
关键词:维生素B1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荧光光谱法包合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