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505)

作品数:5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庆伟孙毅王翔肖冰马飞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鸟类
  • 2篇系统发育
  • 2篇线粒体基因
  • 2篇基因序列
  • 1篇调控元件
  • 1篇禽类
  • 1篇雀科
  • 1篇重排
  • 1篇转录
  • 1篇转录表达
  • 1篇鸮形目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DNA
  • 1篇线粒体基因组
  • 1篇线粒体基因组...
  • 1篇猛禽
  • 1篇猛禽类
  • 1篇基因
  • 1篇基因重排
  • 1篇脊椎动物

机构

  • 4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4篇李庆伟
  • 3篇孙毅
  • 2篇王翔
  • 1篇刘忠权
  • 1篇李光
  • 1篇王义权
  • 1篇钟婧
  • 1篇马飞
  • 1篇肖冰

传媒

  • 2篇Journa...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5
  • 4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sequences of Asio flammeus and Asio otu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被引量:6
2004年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of Asio flammeus and Asio otus were se- quenced and found to span 18858 bp and 18493 bp, respectively. It is surprising to find the for- mer to be the largest among all avian mitochondrial genomes sequenced so far. The two ge- nomes have very similar gene order with that of Gallus gallus, neither contains the pseudo con- trol region, but both have a single extra base, namely Cytidine, at position 174 in ND3 gene. The control regions of Asio flammeus and Asio otus’ mitochondrial genomes span 3288 bp and 2926 bp respectively, which are the longest among vertebrates except for Myxine glutinosa and con- tribute to the large size of two genomes. The 3′end of the control region of Asio flammeus and Asio otus contains many tandemly repeated sequences, which are highly similar to a putative control element, i.e. Mt5, and may form stable stem-loop secondary structures. Such repeated sequences probab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ranscription and replication of mito- chondrial genome. Our results may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uncovering the origin and evolu- tion mechanisms of mitochondrion genome.
SUN Yi1, MA Fei1, XIAO Bing1, ZHENG Junjie2, YUAN Xiaodong2, TANG Minqian2, WANG Li3, YU Yefei3 & Li Qingwei1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关键词:MITOCHONDRIALCONTROL
雀科9种鸟类11个线粒体tRNA基因序列及二级结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利用PCR方法对雀科9种鸟类11个线粒体基因组中3个主要的tRNA基因簇,即IQM(tRNAIle-tRNAGln-tRNAMet),WANCY(tRNATrp-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和HSL(tRNAHis-tRNASer(AGY)-tRNALeu(CUN))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这些tRNA基因序列中可变核苷酸位点占15%,其中59%出现在环区,且存在插入核苷酸;茎区相对保守,其中一些变异如双链的互补性碱基突变,G-U配对等对于维系tRNA二级结构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利用11个线粒体tRNA基因全序列,以鹌鹑为外群构建了雀科9种鸟类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黄雀与其它物种关系较远;亚科中灰头与雀亚科关系最近,而小与三道眉草比较特化,这与根据二级结构特征得出的结论相吻合.利用茎区序列构建的NJ树在亚科物种的分类地位上存在分歧,可能是由于核苷酸数目较少,信息量小,在解决近缘物种间的分类地位时受到限制.结合线粒体tRNA基因二级结构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认为线粒体tRNA基因二级结构特征对于推断雀科属间的分类地位具有较高的置信度.
王翔孙毅王黎于业飞李庆伟
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系统发育雀科基因序列
鸮形目两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比较研究被引量:22
2004年
利用Long-PCR和PrimerWalking结合克隆测序法对短耳鸮和长耳鸮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全序列测定.结果表明:短耳鸮mtDNA序列全长为18858bp,长耳鸮mtDNA全长为18493bp,其中短耳鸮mtDNA是目前已知最长的鸟类线粒体基因组.两种鹗类的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家鸡相同,无假控制区,在ND3基因174位点都存在一个额外插入的胞苷酸(C).控制区序列异常增大是造成这两种鸟类mtDNA增大的主要原因,短耳鸮控制区长度为3288bp,长耳鸮为2926bp,这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中仅次于盲鳗的最大的控制区.在其控制区3'端存在大量的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发现这两种鸮类的重复序列和Mt5调控元件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且能形成多重的茎环二级结构,这表明该重复序列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影响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或转录表达,从而使相应物种具有更大的选择优势,以适应环境和生存竞争.
孙毅马飞肖冰郑俊杰袁晓东汤敏谦王黎于业飞李庆伟
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组鸟类串联重复序列调控元件转录表达
脊椎动物线粒体DNA的基因重排被引量:9
2005年
将GenBank上已公布的321种脊椎动物mtDNA全序列,按纲整理归类,绘制基因排布图并进行比对。 比对结果表明:81个物种的mtDNA中观察到基因重排现象,涉及脊椎动物各纲,其中9个物种同时存在基因顺序 变化和基因倒置现象,所有的基因重排都涉及tRNA的变化。脊椎动物mtDNA基因顺序变化可分为3类:1)邻接 的基因或片段的位置交换;2)接近于控制序列或轻链起始位点的基因或片段的位置变化,有时还伴随着控制序列 的倍增;3)I Q M区域的变化。所有鸟类、蛇类、鳄类和有袋类的mtDNA具有各自独特的基因排列顺序。基因倒 置现象常见于鱼类和哺乳类,且多表现为tRNA从轻链往重链上迁移。本文就这些基因重排现象、发生重排的机制 和mtDNA基因重排在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钟婧李光刘忠权李庆伟王义权
关键词:线粒体DNA基因重排
猛禽类15种鸟类线粒体tRNA基因序列及二级结构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利用PCR方法扩增 13个猛禽类物种线粒体基因组中 3个主要的tRNA基因簇 :IQM (tRNAIle tRNAGln tRNAMet)、WANCY (tRNATrp tRNAAla tRNAAsn tRNACys tRNATyr)和HSL (tRNAHis tRNASer(AGY) tRNALeu(CUN) ) ,测序后结合GenBank已登陆的游隼和普通相应序列探讨猛禽类共 15种鸟类的分子系统进化。 3个目的片段长度分别为2 12~ 2 14bp、35 3~ 36 2bp、2 0 5~ 2 0 8bp ,通过比较这些tRNA基因序列和二级结构差异 ,发现可变核苷酸位点占47% ,这些变异中 6 7%出现在环区 ,且存在插入和 (或 )缺失。茎区相对保守 ,其中一些变异如双链的互补性碱基突变、G U配对等对于维系tRNA二级结构的稳定性非常重要。以夜鹰为外群分别构建了 15个猛禽类物种共 11个线粒体tRNA基因全序列和茎区序列的NJ树和MP树 ,其中基于全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支具有较高的自引导值 ,因此该数据集所反映的猛禽类系统发育关系可能更接近真实水平。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隼形目鹰科更接近于鸱科而不是隼科 ,而草科的分类地位也与传统的形态学和DNA DNA杂交数据的结论存在分歧。比较物种间tRNA基因二级结构发现 ,部分tRNA基因中的核苷酸插入和缺失特征在科水平具有共同衍征 ,提示这些特征对于猛禽类科间系统发育关系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王翔孙毅袁晓东汤敏谦王黎于业飞李庆伟
关键词:猛禽类系统发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